○ 高台县光彩幼儿园
有关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比知识水平更为重要。然而在当前情况下,很多幼儿还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农村幼儿,因为教育发展较为落后和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他们难以接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但实际上,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所以,农村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并协同多方的力量,为幼儿养成好习惯奠基。
1.见生人不知道问候,也不会使用礼貌用语。很多农村家长缺少给孩子的引导,教师也只是注重对幼儿智力方面的教育,缺乏礼仪教育。
2.有不良的卫生习惯。农村的幼儿大多数情况是土里来土里去,在卫生习惯方面,就根本缺乏意识。农村的家长也觉得这方面的教育就根本没有必要,他们认为在农村“干净是没有用的,且只能干净一会儿”,所以,幼儿从小就接受不到卫生习惯方面的教育。
3.没有很好的自理能力以及自控能力。由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不一致的特征,还有大人嫌麻烦,幼儿的很多事情都包办代替,因此幼儿在家的表现远不如在幼儿园的表现,导致其不能形成很好的自理能力。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祖父母既要看守好孩子,又要干家里的农活,所以没有很多时间管理并教育幼儿,因此会通过看电视或玩手机来让他们“安静”一会儿,这使得幼儿长时间沉迷于电视或手机无法自拔。
4.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一般情况下,幼儿偏食、挑食现象会经常发生。笔者注意观察到,很多幼儿不但要吃食堂餐,还会吃一些零食,只有少部分幼儿没有吃零食的习惯。同时,幼儿在吃饭过程中的专注力也较差,经常是吃中带玩,有时候光顾着玩忘了吃,致使吃的饭菜都是凉的。
1.农村的家长对育儿知识了解太少,而且大多数家长不重视孩子在养成方面的教育。大多数农村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是让学习知识技能的,而对于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很重视,同时也没有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重要作用。再者,家长给孩子没有树立好榜样。幼儿年龄比较小,认识能力不足,但却拥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自身具有不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孩子很容易模仿。所以,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得不到有效培养与父母有直接的关系。还有,一般情况下,祖辈的溺爱加上父母的溺爱,幼儿所有的事情都让大人包办,使得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不到坚持。
2.教师对幼儿的情况了解不够,而且对其良好的行为没有给予正向鼓励,强化不够。幼儿的身心没有发育成熟,认知结构也不完整,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告诉幼儿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鼓励幼儿做到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教师在不断重复,但是鼓励和强化不够,没能让幼儿养成长期的行为。
3.幼儿园教学有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幼儿园为了迎合幼儿家长的需求,会为幼儿安排大量的智力课程,如识字、算数等,而在养成教育课程方面的设置不足,致使幼儿没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不但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育,而且还给其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1.教师要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并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一方面,教师应该展开规范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当前情况下,就农村教育事业来看,其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状态,很多农村幼儿园建设不够完善,并且有很多问题会限制教育教学的展开。为此,幼儿园还应该定期展开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以此来促使他们道德水准和工作责任心的有效提升,这样一来,便可以为农村幼儿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因为农村中有很多留守儿童,所以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全体幼儿,并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面对幼儿所表现出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应该做出及时的表扬,同时也要鼓励他们继续保持[1]。面对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教师也需要采取合理的惩罚措施,以此来让他们正确地面对自身的问题,并做出改正。
2.设定系列化教育方法。就3-6岁的幼儿来看,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极大地影响着他们个性品德的形成。而且,因为幼儿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在个性品德形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反复,为此,教师就应该强调系列化的教育内容,并有效结合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来制订幼儿的一日活动常规。一日活动常规中主要涉及幼儿一整天生活和学习中需要遵守的规则,或者是在与人交往和其他生活行为等方面的准则,如要有时间观念,知道什么时间点应该做什么事情,或者是站有站姿、坐有坐相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制订系列教育,如在幼儿刚入学时展开爱集体的教育,在十月一号国庆节时展开爱祖国的教育,六一儿童节时开展争做好幼儿的教育等,诸如此类的系列教育活动还有很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也需要教师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如引导其说话轻、走路轻等等。除此之外,还应该让幼儿形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学会爱护公物和保护环境等。
教师在选择行为习惯教育方法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性格特点等等,如面对性格内向及胆小的幼儿时,教师应该强调对他们勇敢精神的培养;而面对个性强硬的幼儿时,则应该强调培养他们宽容善良的个性;对较为叛逆的幼儿,则需要采用综合教育方法[2]。总之,因为家庭教育和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在接受教育时幼儿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此时,教师就应该充分观察幼儿心理状态变化,然后再合理地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帮助幼儿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重视引导作用。就幼儿来看,因为他们年龄很小,而且不具备完善的身体机能,所以就很难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活动,因而会常常出现做事情时难以控制自身思想和行为的情况。对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增强幼儿自觉性的重要意义,然后借助时机随时引导教育。
(1)进行语言提示。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合理提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关系着幼儿自觉性的提升。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对幼儿的语言提示,以此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树立行为榜样。除了语言提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也会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等方面产生影响。为此,教师一定要充分树立好自身的形象,使幼儿能够在自己的带头下改掉不良行为。
4.重视家园共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必须要做出有效的配合。就实际情况来看,有很多幼儿在幼儿园里的表现是非常好的,但在家中却一反常态。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幼儿园和家庭就应该形成教育的合力,以此来帮助幼儿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对此,幼儿园可以在农活忙完的时间召集家长进行交流或是进行家庭访问,以此来了解幼儿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就这些问题制订出解决的方案[3]。再者,因为很多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不知如何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同家长沟通交流,向他们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或者可以告诉他们一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总之,习惯作为幼儿行为中的组成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良好习惯的支撑下,幼儿可以更好地开发自身的智力并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学龄前这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为其奠定好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