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0-11-25 00:16兰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甘肃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课件学科融合

○ 兰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已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如今的课堂教学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趋向于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融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与学科融合已成为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尽管信息技术优化了教育教学方式,为未来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教育奇迹。它可能会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会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因此,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面对已经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一定要把握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来有效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和学科融合的现实,本文谈一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运用信息技术,不能摒弃传统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是一种有力有效的教学工具或学习工具,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但是在现实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过分依赖技术手段,每节课都离不开,教学过程一定要依靠课件来支撑,课堂教学受到了明显的束缚。实际上,信息技术只能视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与传统的教学技术手段并不冲突,也不对立,融合好了,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融合不好,便相互分离,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能走极端化道路,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否定。在教学实践中,不能简单摈弃一切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技术,应将传统的教学工具及技术与现代信息教学手段有效结合,找到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好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类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以求在教学中展现出最佳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不能过分追求技术含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它的“实用价值”,而并非技术含量越多越好,越高越好。例如,在制作教学课件时,用一般的PowerPoint等简单易上手操作的软件就能够完成,就没有必要使用其他高级的课件制作软件。因为PowerPoint软件操作步骤清晰易懂,使用起来方便快捷,适用人群范围广,利于教学产出,尤其在分享教学成果,参与各项比赛等的时候,该软件兼容性强,方便老师们进行传输,因而是我们制作课件的首选。

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提升课堂的新颖程度和吸引程度,也为了充分彰显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优势,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高科技”,在融合课程中更多重视技术的外显作用,结果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关注高科技教学手段带来的“耳目一新”,忽略了课堂教学中真正需要关注的教学内容及重点,偏离了教学的正常轨道[1]。例如,在理化生实验教学中,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的合作探究,一步一步将实验步骤记录,牢记于心,外化于实际操作。但有些教师非要用电脑将具体的实验操作制成动画,认为掌握的信息技术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这样代表自己的水平越高,学生只观看,缺少了实际操作的环节,有些具体操作过程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而使得教学课件成为教师展示信息技术学习成果的展览,偏离了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初衷和意愿,不仅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失去了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良好平台的机会。

三、运用信息技术,不能随意对待技术手段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要取得真正的效果,不是短时间之内就可以实现的,也需要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勤于实践,不断探索。

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随意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筛选不合理。如今网络发达程度高,教师可选择的资源相比过去而言,覆盖面更广,形式上更为多样,内容上更为丰富,因而选择余地变大,有些教师在选择资料的过程中,不仔细对资料进行筛选,也不考虑下载的资料是否符合现阶段所教学生的实际学情,只看标题或者大致的内容,就下载下来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在讲授的过程中,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比如:有些学生难以理解课件上的教学思路,教师也难以解释;课件上呈现的字体、背景颜色等无法让学生清晰地观看相关内容;学生有时按照自己的理解针对课堂内容提出问题,但所提问题涉及到课件后半部分的内容,教师还是执意将学生拉回课件目前展示的环节,某种程度上过分依赖课件的思路,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种种问题的出现都提醒教师,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面对便捷的信息手段,教师应合理甄别选择使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合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最佳的效果。

现如今,根据国家课程体系的要求,结合校本化课程的研发,学校在开设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多种拓展型特色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科内容以及课型,信息技术应灵活调节使用。但有些教师不管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也不考虑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学生们的关注程度能否做到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课件上等,盲目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收效甚微。因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结合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该课程体系或者课程对应的具体内容是否适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会发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关注课件的时间过长,孩子们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等情况,也是屡见不鲜。而另一部分老师只是在各种公开课时才想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平时教学中未能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条件加以利用,仍旧“穿新鞋,走老路”,尤其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使用新技术新手段,认为自己从教多年没有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方式,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错,殊不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以更有力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帮助教师解决长期困扰自身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和问题,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2]。

四、运用信息技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特别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总是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就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制作的课件里面涉及多种新颖的形式时,表面看起来似乎丰富多彩,实际上反而会扰乱学生的关注点,使得讲解内容杂乱无序,学生也放弃主动思考的过程,只是参与“热闹”。教师本应该借助信息技术,提取核心主干,抛给学生课堂思路,让学生开拓学习思路,动手使用信息技术,查阅海量资料,提取核心内容,完善充实课堂,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为学生在关键处指引方向,帮助学生甄选确定有效资源的方式。注重内容展示,学生看似占了主体地位,但本质上却是“换汤不换药”,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没有体现出来,在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颠倒二者关系,本末倒置,过于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最终老师和学生的收获都不多,直接影响了课堂的实际效果。

另外,有些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简单相加,通过计算机将要讲的内容或者要做的练习题,甚至是书本上的内容直接搬到屏幕上,课件只是起了一个电子课本或板书的作用,教师借助课件,照本宣科似的进行朗读,课件内容与学生课本内容一致,学生对观看这类课件毫无兴趣,大部分学生低头看自己的书,课堂气氛沉闷,课件就显得多此一举。以上出现的种种情况都反映了教师没有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中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现代教师,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注重总结,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来进行反思,并结合具体的任务和适宜的情境来设计融合教与学,从而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实际效率。

新课程教育实施已经十余年了,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二者的融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学习资源的取舍、技术手段的支持等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有待于教师针对多项问题,实践总结,反思再落实,从而不断找寻二者的最优契合点。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信息技术这一工具的运用“物化”为一种思想理念,作为新时代教师,应不断更新课程理念,更新信息技术手段,确保在融合的过程中,二者的理念结合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抓住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这个融合的关键,利用探索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融合策略,通过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加强师资培训、调整相关机构职能等基本过程实现融合的最优化。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作为教育改革领域中的新生事物,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教师们不断发现、思考、探究、总结,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时的各个小问题,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使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课件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超学科”来啦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