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是记叙文的重要元素,要力求在叙述的过程中,让情节有波折,使作文收到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近代文学家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转之笔,则文势不曲。”意思是写文章尤其是写记叙文,要做到情节曲折多变,跌宕有致,做到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时而惊涛拍岸,时而小桥流水,让读者随着情节的起伏、人物的悲喜或屏息凝神,或蹙眉动容。
要想让作文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考生可采用以下技法设置情节:
一、悬念法:巧设悬疑,吸引读者
悬念法是指在作文开头或中间设置疑团,引起读者关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其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的一种构思技巧。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句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人都有追根究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巧能把这一天性激发出来,所以悬念法最容易使作文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果考生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置悬念,一定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如2020年高考北京卷佳作《一条信息》片段:
太好了!那条小巷有名字了!清晨,爸爸告诉我老家的小巷都有了名字,我最喜欢的那条叫作“明灯巷”。这条信息,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条小巷,想起了在那里度过的童年时光。我与明灯巷结缘于一只白狗。幼时的我大胆又好奇,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只白狗,就想摸摸它的尾巴。快要摸到的时候,那只狗突然跳起来,冲着我“汪汪”大叫。我吓得拔腿就跑,最后哭着跑进了这条巷子。在院子里浇花的大娘听到巷子里的狗叫声和我的哭声,迅速开门把我抱进了院子。被白狗追得又惊又累的我,在大娘安稳的臂弯里眯着眼看摇摇晃晃的夕阳,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这次获救经历让我对那条巷子好感倍增,后来我经常到小巷玩……有时玩累了,就坐在小马扎上,听老人们讲村庄过去的故事。因为靠海,那时村子里很多人以打渔为生。最靠海那间屋子的主人是一个穷苦的异乡人,异乡人勇敢且能吃苦,每次打渔回来之后,都会送一些鱼给村里生活困苦的老人。然而一次出海后,他再也没有回来。有渔民曾在离岸不远的地方看到过他的船,“船在海上”,却再也不曾驶向岸边。
记忆中的小巷,是淳朴善良的模样,岁月推着我离开那个小村庄,然而我在巷子里度过的时光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成为照亮我成长之路的明灯。
这篇作文采用“悬念法”进行构思,开头以“小巷被命名为明灯巷”设置悬念,为什么我最喜欢这条“明灯巷”呢?我与这条小巷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些悬念吸引着读者往下看。主体叙事部分回忆了“我”在小巷度过的时光与海边小屋主人的故事,“白狗”事件交代了“我”与小巷结缘的过程,在小巷里听到的海边小屋主人的故事则又具悬念。这样环环相扣,使读者的心与主人公的心一起跳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悬念设计的神奇效果。
二、陡转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受叙事性作文常规模式的桎梏,很多人写记叙文常常落入平铺直叙的窠臼,使读者产生“看到开头,就知结尾”的消极阅读心理。如果考生在构思行文时,能跳出程式化的框架,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出人意料的情节,在记叙事件时有意朝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完全吸引,这样层层发展,直至顶点,然后陡转骤折,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会强烈震撼读者,使作文显示出腾挪跌宕、一波三折的情节魅力。如2020年高考浙江卷佳作《最后一记三分》片段:
“又打球去了?”是母亲,他怔了一下,猛地回头,发现母亲正站在房门口,面色铁青,“我怎么跟你说的,天天打球能当饭吃吗?有那么多时间不如在家背背书,不然你怎么考得上政法大学?”我本来就不想考,他这样想着。他自幼热爱篮球,从小学以来一直担任篮球队队长,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考入体育学院,专修篮球专业,然后进市队甚至省队。然而母亲坚决不同意,她认为体育这条路太过虚无缥缈,学法律才是最稳妥的出路。
不久,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母亲被感染了。……万幸的是,母亲最终治愈出院了。这时距离他高考还有一个月时间。“经历了这么多,我也想通了,我应该支持你的兴趣爱好,放心大胆地去考吧!”母亲说,“我应该早点支持你的,差点没机会了。”他望向母亲,心中泛起一股暖流,母亲虽因疾病更显瘦削,目光中却满是慈祥与温柔。……“成绩出来了!”“你居然考得这么高,看来北体稳了呀!”同学欢呼。“不”他笑了笑,“我报医科大学。”
作文一开始就呈现出“我”与“母亲”在人生定位上的矛盾,“我”想报考体校,母亲却让“我”报考政法大学;经过新冠肺炎疫情后,母亲想通了,同意“我”报考体校,但是“我”却选择了医科大学。结局出人意料,如此设计情节,作文结尾陡起波澜,出现逆转,呈现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三、抑扬法:交错起伏,曲径通幽
为了更好地颂扬人物和事件,考生可以对所写对象先进行某种贬抑,然后由抑到扬,由贬到褒,这样既可以使作文有曲折波澜,又能加强“扬者愈扬”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扬而抑,抑不过是一种手段,“扬”才是目的。抑扬之法能使行文起伏有致,情节呈波浪式向前推进;使平淡的写作素材尺水兴波,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折,激荡起阅读者心理的落差,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常用的抑扬手法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从“抑”“扬”的顺序看,有“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两种;从“抑”“扬”的对象来看,有“抑人”和“抑物”兩种。如2020年高考北京卷另一佳作《一条信息》片段:
一条信息“引爆”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在讨论。“太不可思议了,”王老伯说,“这都什么年代了,查户口也没查这么仔细吧。”李大姐气愤地说:“连我家养了几只鹅这样的事情也要在本子上记下来。”小英接过话茬儿:“就是嘛,我在学校读书,老师总找我,前一段时间问家里几口人,这一段时间又问家里有多少收入。”村主任甄扶贫听着大家的讨论,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做得太过于细致了……
村民听说县扶贫办的李主任要宣布一条重要信息,都聚拢过来,王老伯和小英等人站在人群前面。李主任对着大家说:“我们国家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像李大姐这样的家庭愿意养鹅,国家会提供资金让她多养鹅,甚至邀请专家来教她大规模养鹅,让她家富裕起来。”“哦,原来是这样啊,这可真是好政策。”王老伯说。“怪不得老师要向我了解家庭情况。”小英恍然大悟道。“是的,国家要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李主任大声说。为这样一条激动人心的信息,村民们热烈地鼓起了掌!
这篇作文就是采用了抑扬法来构思全文。作文开头写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对村干部调查家庭情况的不满和抵触,这属于“抑”;然后描写村民通过李主任的解释了解了精准扶贫政策,最后纷纷表示支持和称赞的情节,这属于“扬”。欲扬先抑的使用不仅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使作文曲折有致,呈现出摇曳生姿、曲径通幽之美;还于前后对比中凸显了作文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学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