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诗文意蕴,领悟思想感情,审视当代意义

2020-11-24 05:14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41期
关键词:助词词人

1.把握古诗文的意蕴。

古诗鉴赏在近年中考中逐渐得到重视。因为这种题型既能考查考生的知识水平,又能考查考生赏析词句、综合概括等能力。做这类题时,考生应把握两个重点:一是通过反复吟诵、联想,理解诗词曲中的意象,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二是品味诗词曲语言,感受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同时,拓展、迁移、联想、想象、探究等开放性试题在诗词曲的赏析中出现的频率渐高,这就需要考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所在的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边塞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去南方避寒。“四面边声连角起”,军中的号角声四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孤城闭”三字,气象便大不相同。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词人移知延州,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这一句表现了形势的严峻,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而这里的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由《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在此处是雕刻的意思。“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形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说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全文不到四百字,前后层次井然而委婉跌宕,以“易地”起论,至“长跪而谢”,围绕着安陵国土的“易”与“不易”,通过“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的波澜起伏,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激烈论战,塑造了一位威武不屈、见义勇为的侠士形象,寄寓了作者反抗强暴的理想;同时也勾勒了秦王虚伪、骄横和凶暴的丑恶面目,从而阐明反抗暴秦、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这正是唐雎能够战胜强秦的精神力量,也是这篇文章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3.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所提倡“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人人都知道“义”是比“生”更可贵的,也都知道“不义”是比“死”更可恶的,然而只有圣贤才能把这一信念贯穿始终,一般人却难免要受环境牵制,改变初衷。因此,孟子告诉人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像圣贤那样,把“义”置于首位,必要时,还要做到“舍生取义”。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宁可取义,也不能苟且偷生;在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宁可赴死,也不愿意行不义之事。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借鉴

1.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奢华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比手法。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中用同舍生豪华的生活与自己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2.作者的求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选择感触最深的两点谈谈你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少时无法得到书,只能借书并抄书来阅读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要不怕吃苦,努力勤奋才能有所得;从作者“执经叩问”的过程可以看出,学习要多问,要虚心求教。据此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积累

“之”的用法盘点: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之”是助词,的。

3.“名之者谁”,“之”是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是助词,的。

5.“山水之乐”,“之”是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之”是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之”是助词,的。

8.“宴酣之乐”,“之”是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 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③。此身如传舍④,何处是吾乡!

〔注〕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②凭:请,劳烦。③觞:酒杯。④传舍:驿站。

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詞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答:

猜你喜欢
助词词人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词人的职业
日语中间投助词さ的考察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乐观态度 闲静生活
日韩汉语学习者助词“的”泛用偏误分析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特笔史公文——蒋士铨剧作叙事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