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也是古罗马文化的发源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因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对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游客,导游昆塔则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罗马悠久的历史,并极力推荐我们到罗马老城区去走一走看一看。
然而,当我们漫步在罗马老城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不是一座座经过修缮的漂亮整齐的古建筑,而是没有丝毫现代文明气息,一座座像“贫民窟”一般拥挤和破旧的老房子。似乎是看到我们惊讶又略带疑惑的表情,昆塔对我们说:“作为世界永恒之城之一,罗马的文物古迹非常多,为了保护这些古迹,同时也为了让我们的后代还能亲眼看见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光辉历史,政府规定百姓只有居住权,不能改变房屋的外观和内部结构,这些居住在老城的居民也愿意为了保护古迹而放弃一些生活上的便利。”
事实上,罗马人对文物古迹的重视已经融入到了他们的骨子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罗马的历史遗迹非常多,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常常因为挖掘出了某些文物和古建筑而不得不停工。比如至今仍占据着阿根廷广场中央的只剩几根柱子的神庙遗迹的大坑和修建过程中因数次挖掘出古迹而导致工程延期长达7年的地铁C号线。但无论什么时候,罗马的百姓都是坚定的文物保护者,只要挖出古迹,就立刻全员进入文物保护状态,所有建设都要停工为保护而让道。因为他们知道,罗马的历史之所以能如此长久地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主要归功于从未停止的文物保护工作。
罗马人对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视,固然和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有关,但主要还是坚实的法律保障和长期重视培养公民文物保护意识的结果。早在公元450年,罗马教皇利奥一世就下令任何人都不得损毁或者破坏任何建筑物。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对古罗马文化的崇拜,罗马的统治者对古迹和著名建筑的保护越发地重视起来,法律条文也开始了进一步地完善和细化。到了1821年,已经完成了城内所有古迹的登记造册,并明确了文化遗产是当地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此,罗马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正式从对艺术品的保护扩大到对文物建筑的保护。1947年,罗马政府正式将文物保护写入宪法。1990年颁布的《古城保护法》则规定古城历史建筑物的外部结构属于政府,维修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进行,个人不得改变其结构、形式和色彩。2012年,罗马市市长签署了一项法令,规定当地40座喷泉附近,禁止游客露营、进食、戏水、盥洗衣物、清洗宠物等,违反规定者将被罚款40~240欧元不等。
除了完善的法律,罗马政府还特别重视培养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他们将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文化遗产周”。在活动周内,不仅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讲座、研讨会和音乐会以帮助公众了解历史,还免费开放所有的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长年累月的熏陶,令罗马人宁愿忍受每天长时间的拥堵,也不愿意清除立在广场中央的塞尔维墙的几块石头。
从中世纪起,罗马人就固执地保护着周围的一砖一石,为此他们可以忍受拥挤、败落和各种生活上的不方便。“只要大角斗场屹立着,罗马就屹立着;大角斗场颓圮了,罗马就颓圮了。”遵守法律,心存敬畏,罗马人如此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