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市第三中学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分不清“得、地、的”的用法。在“得、地、的”中,“得”的用法最为复杂,必须认真研究才能准确把握。
“得”(dé)是会意字。右边是“贝”(财货)加“手”。由此可知,“得”的本义是“得到”、“获得”,词性是动词。这个意义自古沿用至今,它的用法大体上可以固定为以下六种:
1.作动词。
(1)“获得”“得到”,跟“失”相对。例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再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奖……
(2)找到,捉到。如,既而得其尸于井。(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完成。医眼得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4)表情况允许,能够。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
(5)通“德”。感激,感恩。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鱼我所欲也》)
(6)“得”读 děi时是“需要”、“应该”、“必须”的意思。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2.作名词。
“得”作名词时是“收获”、“心得”的意思。例如,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3.作副词。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作形容词。
“得”作形容词时是“合适”或“正确”的意思。例如,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5.作叹词。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的意思。例如,得,就这么办。
6.作完全虚化的结构助词时读“de”。
结构助词“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如,他的歌唱得很好。
我们应该认识到:“得”“地”“的”不分,不但容易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歧义,而且容易造成句法结构混乱。例如,“你说的好。”句中的“好”究竟是谓语呢,还是补语?如果是“你说的好”,“好”就充当谓语。如果是“你说得好”,“好”就充当补语。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常用在名词性词语和它的修饰成分之间,“的”字之前的成分是定语。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得”字后面的成分是前面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
那么,“得”的性质究竟该如何界定?笔者认为,“得”有三种不同的性质:
1.起结构辅助的作用,作结构助词。例如,他吓得大声叫了起来。你跑得真快呀!
2.表示“可能”义,作能愿动词。例如,这种想法要不得。这个办法使不得。
3.作构词词素。例如,我觉得你太棒了。你不用说了,我晓得了。
如何区分结构助词“得”和词素“得”呢?一般情况下,在“得”字之前的动词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若加上“不”,这句话通顺,则“得”是词素。若加上“不”,这句话不通顺,则“得”为结构助词。例如:
1.他真正懂得什么是美。他真正不懂得什么是美。(“得”为词素)
2.他懂得真多呀!(不能加“不”,“得”为结构助词)
用这种方法判别出了结构助词“得”和词素“得”。那么,划分句子成分就不成问题了。作助词的“得”连接的肯定是中心语和补语,而作词素的“得”和前面的音节合成一个动词,后面跟的自然是宾语了。
他真正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美”作宾语)
他懂得真多呀!(“真多”作补语)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区分结构助词“得”和能愿动词“得”呢?方法很简单,我们可以用另外的能愿动词来替代能愿动词“得”,替代之后的句意基本不变。而结构助词“得”却不能用能愿动词来替代。例如:
1.这件事可出不得半点差错。这件事可不能出半点差错。(“得”作能愿动词)
2.这项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得”作结构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