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县第一中学
1.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够。美术是一项综合性学科,其中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学问,如色彩的搭配、线条的勾勒、整体布局等。尤其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还需要学会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绘画、设计以及制作等。要掌握以上技能则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中阶段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有些学校将原本十分有限的美术课时分拨给其他主要学科。另外,在教育改革后教案中融入了三维目标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只限于理论教学层面,没有在教学中体现。
2.教学目标偏失。新课标视域下,美术教学成了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在素质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对人文素养提升做出了教学规划。此种情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素质教育要求,但过于追求人文素养的提升,也使得整体教学忽略了美术课的独特美,甚至出现了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偏失的情况。
3.课堂评价过于形式化。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在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往往是根据教师的主观感受来进行,而不是像其他学科有明确的答案。这也使得美术课程评价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以说此种评价缺少价值及意义。此外,在进行评价后教师和学生也往往不会就评价结果进行探讨,也未根据评价结果对下一步的教学规划进行调整,使得课堂评价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1.准确把握教学要素。教学要素在任何学科中均存在,且十分明确,即教师、学生以及教材。美术学科虽然在教学评价方面与其他学科不同,但在教学要素组成方面却并无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握这三个基本的要素。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充分明确此点,并围绕学生各个方面的特征对教学进行全新规划;教师方面,学校应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在培训的过程中要使其掌握更多先进的教学方式;教材方面,应充分利用网络丰富教学资源。只有使三个要素同时得到优化,才能够全面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2.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的一种教师和学生均想要的某种效果,同时也是开展教学的向导和依据。因此,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规划接下来的教学计划,具体如下:(1)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应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学习进度有一定的了解,之后结合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尽量避免出现难度过大的情况;(2)教材中的问题应得到解决,如今很多高中美术教材均存在落后现象,教师应对其进行更新和优化,更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新教材的阅读和掌握;(3)教师自身应积极调整教学态度和模式。
3.优化教学设计。(1)课堂导入设计。课堂导入工作若能够很好完成,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建筑艺术鉴赏”时,教师可以在开始上课之前准备相应的道具。笔者曾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个教学视频,一位教师以仙人掌作为本节课的导入道具,瞬间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很多学生对于教师的这一举动不明所以,教师之后向学生解释:“加拿大蒙哥马体育馆的设计灵感即来自于仙人掌”,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更大的兴趣,然后该教师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很多世界著名的建筑,而学生也通过这些建筑联想到了自己曾见过或是了解过的著名建筑,由此也就引入了课堂主题;(2)问题设计。问题的设置需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密切相关,并且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4.发挥教学活动的主体性作用。(1)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2)注重兴趣教学;(3)科学设置教学范例;(4)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5)实现多元化评价。
评价体系的完善关系着整个教学发展,在对此方面进行完善时除了可以结合新课改中的部分内容外,也可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和体系。在此方面,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美术评价的特殊性,在评价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表现以及一段时间的学习进展情况来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教学活动的形式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