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有津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课程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往往会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而这样的方式没有充分的额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容易导致学生养成被动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采用这种方式也会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产生阻碍,容易导致学生的思想被固化。而且这样的教学氛围过于死板,无法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进而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的表现出依赖性的特点。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留有相应的想象空间,大胆放手,采用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效果[1]。
例如,教师在讲解电脑绘画时可以发现,学生在画圆、画矩形等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一致。于是教师又将画圆的方法详细的讲解了一遍,而对于画矩形等并没有太多的提及。而多数学生往往都能够通过画圆的方法进一步衍生出画矩形等的方法,达到了触类旁通的目的,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少讲多练。信息化技术课程在教学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实践操作也是十分看重。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发现,往往有些知识内容自己讲的越多,学生在理解时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有时讲过多的知识理论不如由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精心进行导入,使学生能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然后在讲解新的知识内容和技能,然后开展巩固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能够合理的调整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的时间分配,通过让学生进行上机练习,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信息化教学工作分段进行。教师可以在具体的信息化技术教学中采用分段形式来完成授课,而这种分段练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和实践操作技能。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将一部分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进行练习,之后再讲解下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并继续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及时的消化相关知识内容,并得到有效的锻炼[2]。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但其作为独立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因此,一些学生也容易对其产生忽视,对此,教师应该进行有效地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如何有效地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应该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转变,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相适应的思想、方法,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
3.1 采用实践教学,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教学过程并非是教师空谈,而是一个和现实生活具有紧密联系的过程。对于自然科学的教学往往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因为在讲解某个理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受该理论,但却并没有真正的认同。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证明和演示,使学生眼见为实,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概念。
3.2 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逐渐使传统教学模式显露出一些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并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可以灵活的运用相关知识理论,并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3]。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化技术教学主要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内容,并初步掌握计算机的一些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手机和应用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此,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模式,提升信息化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