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延梁
(贵州省金沙县西洛街道中心完全小学 贵州 金沙 551800)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是能够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阵地,使他们从中体验生活、享受乐趣、感悟价值、培养能力。笔者总结了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归纳如下,供同行参考。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点集中认知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上。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将数学知识点还原成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和应用的过程,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知识点时,我没有直接给出物体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专门进行了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测量长方体盒子的体积以及盒中黄沙的体积,通过学生自主比较、概括、思辨和讨论,让学学生自己去理解容积的概念,探究得出容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饮料为什么不能装满瓶”“饮料盒上为什么写的是净含量”等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相结合,进一步去解决和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共同享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需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解题方法,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与了解。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注重学生问题能力的提升,将学生放置在实际问题当中,并不是仅仅在课堂讲解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将问题同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结合,在其中融入现实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学生不能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有效提升整体学生的教学质量。
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问题的设置通常脱离实际,不利于小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联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例如,在学习《除法》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张草莓图,图中的草莓数量为9颗,然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将这9个草莓分在2个盘子中,并且每个盘子中的草莓都相等”.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有学生就会回答:“每个盘子放4颗,还剩一颗草莓不够分。”,然后教师就继续提问:“能够列出计算公式吗?”,学生则会表达列不出相关公式,这时,教师就可以写出公式:9÷2=4……1,然后向学生讲解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由于草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体,学生较为熟悉,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学习除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通常会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课的情况。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此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学会数学知识。不仅促进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还能够有效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兴趣。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核心素养的要求标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进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要想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得到顺利的进行,就要不断完善其评价的机制。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其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其学习的效果进行定期的测评。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以考试的结果为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对其进行改进,在评价机制中加入对学生的整体能力的评价,让整个评价更加客观,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测,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小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观察,将学生的交流能力也放进评价机制中,这样肯定小学生的全方面的能力,能够有效调动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不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是非常之多的,只要我们认真深入地去挖掘,就能够找到适合于教学内容的良好素材,用好这些生活素材,能够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为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