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遗产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方法初探
——以《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为例

2020-11-24 07:39张治国邓启江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甘泉遗存文物保护

曹 凤,安 磊,张治国,邓启江

(1.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29;2.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 100192)

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丰富,伴随宋代以后航海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船舶长期往返于南海海域,受航海技术的局限和气候、风浪的影响,一些船只在南海沉没,海域留下了诸多沉船遗骸,也成为历代先民从事海洋活动所积淀下来的重要载体[1]。20世纪20年代开始,当地的渔民及科考人员发现南海诸岛多处古代遗物,考古学者逐渐对南海诸岛有计划地进行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1974年3——5月,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的文物工作人员在甘泉岛做了考古试掘,发现了罐、碗、碟、盒等(图1)唐代和宋代两个时期的考古遗存,出土器物多为岛上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具[2]。截至2016年,海南沿海、西沙群岛、南沙群岛3个区域,已发现各类水下沉船遗址和文物点124处,其中西沙群岛有106处(表1),这对研究涉海人群的社会生活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3]。

近年来,气候条件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加剧导致的海洋环境恶化,使海洋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和破坏日趋严重[4]。同时随着“蓝色国土”和海洋文化理念不断加强[5],海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物资源对我国“蓝色国土”的实证作用愈发明显[6]。为更有效地保护利用南海文化资源,有序开展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展示和研究工作,本文结合我国西沙海域的重要海洋遗产——甘泉岛遗址,初步探索了海洋文化遗产文物保护规划方法。

图1 唐宋时期考古遗存(来源: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简报)

表1 海南(海南沿海、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水下文化遗存一览表 处

1 规划背景

甘泉岛遗址位于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的永乐环礁上,渔民俗称甘泉岛为“圆峙”,以井泉甘甜著名。岛南北长800 m,东西宽460 m,呈南北向的椭圆形,中间低平,四周沙丘环绕如同堤围,长满热带树木麻风桐和羊角树(图2)。

甘泉岛遗址是甘泉岛西北方的一处唐宋时期的居住遗址,是我国居民在岛上生活和居住的实物见证。经过5次考古调查与试掘,共出土和采集文物约187件,大都为瓷器,主要为唐宋时期的青釉、青白釉,还发现多处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关遗存[7]。该遗址的发现,充分证明包括甘泉岛在内的西沙群岛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和经营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图2 甘泉岛全貌(来源: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1994年,甘泉岛唐宋遗址被海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甘泉岛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一珍贵的南海文化资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接受中国共产党三沙市委宣传部的委托,在海南省博物馆和中国共产党三沙市永乐群岛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开展了《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本文在该项目开展的基础上,尝试基于海洋文化遗产特殊性与海洋生态环境特征、文物保护与生态保护的统筹协调发展、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及海洋类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岛礁类海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方法[8]。

2 现状问题

2.1 遗产认知不足

由于甘泉岛遗址所处南海及西沙的区域特殊性,本次规划调查由甘泉岛遗址拓展到了全岛。结合现场踏勘和对以往考古研究成果的梳理,岛内发现了除甘泉岛遗址外其他各历史时期的38处各类遗存(表2、图3)。调查结果表明,既有研究中对岛内遗产类型的认定和遗产价值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对其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

表2 甘泉岛遗存构成表

2.2 保存情况一般

根据遗存分布情况及现场调查结果,岛内各类遗存遗迹保存状况一般。已发现的38处遗存可划分为建构筑物遗存、建筑遗迹、其他各类遗迹3类。将其统一认定为保护对象并分级评估(图4)。其中,保存状况较好的遗存8处,保存一般的遗存17处,保存较差的遗存13处。主要病害成因是:①岛内遗存地表多为灌木丛及天然草地,多处占压,对遗存本体造成破坏,部分根系对遗存造成扰动;②岛内10处遗存被道路穿越,人为踩踏及活动对遗存本体造成破坏。

2.3 保护措施欠缺

虽对甘泉岛遗址已发掘区域进行了回填,但未开展专项保护工程。其他遗存也缺少可控及持续的保护计划和必要的保护措施;缺乏针对海岛环境风险的长期监控、防护措施及应急预案;缺乏任何针对遗存本体的安防及消防设施,保护标志碑也不符合要求;缺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界碑、界桩等。

2.4 保护区划缺乏依据

甘泉岛遗址未划定保护范围,虽然2013年“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记录档案”中建议保护范围为等深线60 m以上区域,但经现状勘察60 m等深线已覆盖了整个永乐环礁区域,面积约32 880 hm2,是现状岛屿面积的900多倍,边界划定较随意,缺乏科学性。

2.5 价值阐释不够

因对甘泉岛的历史沿革变迁研究不够,岛内各类遗存遗迹的价值关联尚不清晰,系统性的价值阐释与展示无从开展,并未正式对外开放。除此之外,西沙群岛已发现水下文化遗存106处,各海域及岛礁留存有丰富的地上和水下文物,亟须开展系列价值研究工作。

图3 保护对象认定示意图(来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南省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三沙市永乐群岛工作委员会,《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1月)

图4 本体保存现状评估示意图(来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南省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三沙市永乐群岛工作委员会,《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1月)

2.6 考古研究尚不完善

甘泉岛遗址经过多次考古调查与专项调查,已发现有多处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关遗存,对此既未开展专项考古研究,也未出版专题报告,缺乏综合学科的系统研究及长期的专项考古研究计划。

2.7 管理机制不健全

岛内缺乏以文物安全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复合型专门管理机构、条例、人员、经费和设施,无常态化管理体制保障。西沙海域已发现的100余处水下文化遗存,大多位于礁盘上,常年发生因管理不善造成的盗捞盗掘现象。

3 规划编制原则与对策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为:遵照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贯彻国家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整体保护甘泉岛遗址本体和海岛生态环境;统筹考虑甘泉岛各个历史时期相关遗存,保护甘泉岛各类文物遗存整体价值内涵,合理解决各类不利因素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统筹规划文物保护、管理、展示利用和考古研究的各类措施,积极推动文物保护、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根据规划原则,甘泉岛遗址保护基本对策是:①规划先行,整体保护。根据整体保护原则,将甘泉岛遗址及其岛内遗存在规划中统筹考虑,根据遗址本体与环境特征,结合考古研究成果和海岛保护需要双重因素,区分保护区划级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规定,增强遗址保护区划的合理性,确保各类规划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②突出重点,分期推进。遵照文物保护工作16字方针,依据规划评估结论,结合遗址现状条件,统筹制定遗址保护、展示、管理、研究等各类措施,突出实施重点,分期分批推进,最终实现全面、完整的保护遗址及其环境价值内涵的规划目标。③注重生态,环境优先。根据甘泉岛遗址所处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及现状评估结论,采取遗址保护展示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整体保护策略。

图5 保护区划示意图(来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南省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三沙市永乐群岛工作委员会,《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1月)

4 主要规划措施

4.1 调整保护区划

根据以往考古研究成果、遗址保存现状与评估结论、海洋海岛保护需要等多种因素,对2013年“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记录档案”中建议的保护区划重新调整,划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保护范围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区划总面积176 hm2,其中保护范围面积35 hm2,建设控制地带为141 hm2(图5)。遗址本体范围划为重点保护区,土地性质变更为“文物古迹用地”,重点保护区内对遗址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建构筑物分期分批拆除;一般保护区整体控制海岛生态环境,必要的建构筑物高度控制在6 m以下,原则上以改造为主,不增加建筑面积;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礁盘区域及其生态环境为主,除与文物保护利用或海洋主权维护有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外,禁止建设其他永久性建筑,对不符合要求的建构筑物逐步改造或搬迁。

4.2 制定保护措施

根据海岛环境与海洋生态的脆弱性,在保护措施和技术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优先开展专题研究,确保措施科学有效和海岛生态环境安全。为了解决遗址范围内道路穿越、植被占压等直接影响遗址本体安全的问题,相关措施统一纳入本体保护措施一并考虑。

(1)对甘泉岛遗址保护范围内保存较好的A类遗存进行植被清理、日常养护,面积为2 055.8 m2。

(2)对甘泉岛遗址保护范围内保存一般的B类及保存较差的C类遗存实施专项研究及本体保护工程(图6)。

图6 保护措施规划示意图(来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南省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三沙市永乐群岛工作委员会,《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1月)

4.3 加强本体防护

根据遗址保护的需要,规范与完善日常监测维护体系,建立定期巡视制度,实施日常维护。开展针对遗存本体、出土文物和标本的各类材质的科技保护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有效地保护措施,结合遗址展示馆的改造等规划措施设置全面的安防和生态监控系统;结合甘泉岛内遗存分布情况设置防护围栏,满足安全防护、视线通透、造型简单、色彩和谐等基本要求。

4.4 探索价值阐释与展示

整体构建价值阐释体系,将西沙群岛、特别是永乐环礁区域整体规划为新型海洋考古遗址公园。对遗址涉及的海岛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综合协调、合理分配,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结合,探索海洋文化遗产利用模式(图7)。在永乐环礁展示片区主要阐释与展示国际交往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南海的海上经济贸易、渔民的迁徙开发、文化宗教以及文物考古研究与保护利用的工作成果(图8)。根据甘泉岛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特征,全面展示遗址各历史时期文化内涵,不断拓展甘泉岛遗址的社会影响力,形成由甘泉岛遗址、岛内其他遗存、海岛自然环境、甘泉岛展示馆构成的海岛类文化遗产景区。

图7 西沙群岛阐释与展示结构示意图(来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南省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三沙市永乐群岛工作委员会,《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1月)

图8 永乐环礁阐释与展示结构示意图(来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南省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三沙市永乐群岛工作委员会,《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1月)

4.5 推进考古研究

制订考古工作计划,开展专题考古研究工作,并配合生态保护、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进行补充性考古勘探。对遗址现有考古成果进行系统整理与归档,对各类遗迹开展数字化采集工作,针对不同专题开展科技考古研究。开展南海丝路的文化宗教研究、唐代以后的历史文脉研究,并鼓励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与机构与参与,推进和深化海洋文化遗产学术交流与合作,依托海洋文化遗产构建国际海上丝绸之路及海洋遗产学术研究平台。

4.6 完善管理机制

成立甘泉岛综合管理机构,制定专项管理办法,加强管理机构建设与职能配置,实行一级多层管理模式,即统一领导、分层管理,杜绝交叉管理的情况,完善日常监测。建立系统的海洋资源管理体系,完善涉及海洋海岛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逐步增强遗址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与手段,提高文物建档、巡查保护、展览、信息传播和科学研究水平。

4.7 强化科普宣传

加强甘泉岛遗址及海洋文化遗产发掘信息的公开,采用信息化、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公布涉海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利用纪录片、电视节目、旅游宣传等形式,让公众感知海洋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参与率,加强公众对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5 结束语

甘泉岛遗址作为远在西沙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对我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示范意义。本文以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为契机,简要分析了甘泉岛遗址现状问题,提出了保护、利用和管理的规划对策,探索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类型、新方式,有助于推动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模式的建立,为探索甘泉岛所处的永乐环礁乃至西沙群岛新型海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可行性奠定了基础。

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对全国人民普及南海文化遗产知识、提高中国蓝色国土的认识、增强海洋保护意识、促进南海开发的进程中起到文化支撑作用,对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保卫祖国海疆具有重要意义。

(致谢:感谢海南省旅游与文化广电体育厅、海南省博物馆、三沙市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三沙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对规划编制工作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海南省旅游与文化广电体育厅黎吉龙调研员、海南省博物馆李钊副研究馆员对本文的支持与指导。)

猜你喜欢
甘泉遗存文物保护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支部联建润“甘泉”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济南张马屯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浙江海宁市(古盐官县)的盐业史料及相关遗存
走近岭南大儒
易筋经(九)
易筋经(八)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