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遗产的多元价值传播途径
——兼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工作进展与展望

2020-11-24 07:39何思源丁陆彬闵庆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遗产地科普文化遗产

何思源,丁陆彬,2,闵庆文,2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我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倡议的最早响应者、积极参与者和主要贡献者,也是最早开展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国家,2012年原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乡镇企业局)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的发掘与保护工作。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第一个GIAHS保护试点以来,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日益突出,农民文化自觉性与遗产保护积极性显著增强,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全社会对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在15年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过程中,对遗产知识的科学普及和遗产保护的意义宣传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重要途径。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工作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方面,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断深入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不断丰富的保护实践经验,为科普宣教提供了丰富而有益的素材。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适应并协同进化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景观,这种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和发展的需要”[1]。我国农业农村部在2015年发布的《重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中指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时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和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及维持机制、遗产可持续性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体系,遗产地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景观,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计价值等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2-3]。另一方面,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与相关遗产地特征的科普宣教,提升了全民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参与,有利于推动不同人群以多元方式参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落实[2-3]。

科普宣教作为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手段具有多重意义:①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和多元价值主题的宣传展示,可提升全民文化自觉和自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所蕴含的优秀的生态哲学思想,能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带动全社会对民族农耕文化关注和认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②对农民进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和重要性的宣传,可提高当地农民对其地域、民族等文化传统的认识,有利于维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与遗产管理能力。③基于科学普及和进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提升遗产地产品、旅游目的地等知名度,为农业产业发展打基础,进一步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乡村振兴。

随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宣教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以及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工作的主体和内容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05年以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项目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及其他有关机构和部门及遗产地极为重视各种类型的科普宣教工作,并将此作为GIAHS和China-NIAHS项目执行的重要工作,有关信息可以通过CALIS联合目录中心数据库、中国知网报纸数据库中的报纸、杂志、科普书籍等相关信息和网络新闻中的科普宣教活动的报道得以反映;2012年起,在FAO GIAHS项目办公室和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支持下,编印了双月刊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简报》;后来又陆续建立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QQ群和微信群,群成员包括遗产保护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遗产地政府管理人员,以及热心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人士600余人,他们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主要参与者,提供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实践、科学研究、科普宣教等的信息。

本文首先提出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的概念,构建了宣教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上述信息源,分别从宣教主题、宣教设施、宣教媒介、宣教活动和宣教主体5个方面对2005——2020年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工作进行总结,旨在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者提供科普宣教的有效方式,进一步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传播及其多重功能实现。

1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的概念、内涵与主要内容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是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要素为核心,利用适当的传播方法、媒介与活动,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受教育者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关键要素和特征的有效采集、整理、编制,形成公众个体、群体、社会组织保护和热爱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过程[4]。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培养受教育者对有价值的遗产的保护意识,提升受众对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热爱,从而进行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具体行动,成为完整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的3个内涵[4]。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宣教内容由宣教主题、宣教设施、宣教媒介和宣教活动4个部分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科普宣教体系。其中,宣教主题是科普宣教的核心,宣教设施、宣教媒介和宣教活动是实现宣教主题的载体和手段。

宣教主题来源于宣教资源,即能反映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征、价值及其管理的核心素材。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于一身的、复合性遗产和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宣教资源包括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传统知识和技术体系,传统文化与景观,开展的保护、恢复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等。

第一,科普宣教主题应突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个性特征。遗产地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当地人对自然系统的认识与实践,科普宣教主题设计上要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单个遗产地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第二,科普宣教主题应把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要素。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兼具自然、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因此既可以从生物、生态景观等物质要素出发进行科普宣教,也可以从非物质文化角度,结合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基础、威胁与人地关系反思等设计文化和精神类的科普宣教产品。

第三,科普宣教主题应聚焦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兼具生态价值、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等[5-6]。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宣教应当挖掘这些价值背后的科普潜力。

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实践中,上述3个方面既有所侧重,又相互交融,人们对科普宣教主题的确切划分并没有形成共识。为便于进行总结,本文综合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系统要素以及价值资源,将宣教主题分成系统历史和特征、生态知识和技术、生态资源、生态文化、农业多功能、生态和文化景观、建设和保护成果7类,并分别设计不同的一级宣教主题和二级宣教主题(表1)。

表1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宣教主题分类

宣教设施是集中化和系统化展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宣教主题的场所。一般地,宣教设施可以分为标识标牌(管理性标识标牌和解说性标识标牌)和宣教场所。宣教人员一般分为常规人员和辅助性人员。宣教媒介按照形式可分为印刷品、影音媒体和新媒体等。宣教活动一般按照活动目的来分,比如自然学习、文化体验、自然体验教育等。对科普宣教内容各要素进行上述类型划分是本文进一步进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工作进展总结与展望的理论基础。

2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主题

2.1 系统历史和特征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历史与环境、社会变迁、生产力变化等紧密相关,是当地人与环境协同演化的过程,这一主题聚焦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结构特点。

2.2 生态知识和技术

生态知识和技术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与生态之间的互酬性关系。它包括生产型的生态知识,即当地人对生活经营的现实世界的认识、适应与利用的经验,也包括规约禁忌和反映当地人对于自然及相关认知方式的宗教禁忌等。

2.3 生态资源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类型等。这一主题在科普宣教中聚焦于生物资源,特别是形成名优特产的生物资源。

2.4 生态文化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文化包括生态观念、生产传统、生活习俗与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宣教主题在科普宣教中常被具象化,以民间舞蹈、民间歌曲,借助遗产地举办的文化节、采摘节等形式开展。

2.5 农业多功能

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多功能价值[7]。生态功能是常见的主题,包括生物多样性保育、气候调节与适应、水土保持和耕地保护、水源涵养等。农业生产功能、社会功能、与生态资源相关的文化功能随着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相联系而逐渐增多。

2.6 生态和文化景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涵盖的知识、技术、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传承发展中形成的生产器具、食物、传统建筑等是当地生态和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反映了当地的传统饮食习惯、节庆习俗、信仰崇拜等。这一相对动态的主题多以静态展品形式陈列在博物馆里。

2.7 建设和保护成果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宣教主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在中国的发展状况;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现状,包括遗产地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的成果。

3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设施

宣教设施是宣传宣教活动的场所,可以分为标识设施和活动设施两类。

3.1 标识设施

标识设施常见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所在行政区域的入口、遗产地核心区与活动设施区,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官方标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超过300个特色农产品可使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除了官方标识,一些遗产地管理者还设计或征集了当地遗产系统标识,用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宣教和推广。

3.2 活动设施

活动设施根据科普宣教的内容可分为综合型活动设施、专题型活动设施和特色型活动设施(表2)。

表2 代表性地方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活动设施

续表2

综合型活动设施的特点是集中化、系统化地展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宣传主题,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最为常见的设施,以博物馆和展览馆为主。目前,全国118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已经有40多个建立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博物馆。有些遗产地设立专题型活动设施,分系统、分门别类地展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要素。目前已经建立的专题型活动设施有70余处。还有遗产地设立特色型活动设施,按照宣教主题进行展示。

4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媒介

4.1 印刷品

印刷品中数量最多的是报纸类文章。参与科普宣教的国家级报纸主要有《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China Daily》《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累计报道超过230次(图1)。许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所在的省、地(市、州)报纸也有诸多报道(图2)。农业文化遗产报道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出现爆发式增长,与农业农村部在该年开展全国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有关。

图1 2005——2020年部分国家级报纸发表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文章数量(来源:《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图2 2005——2020年刊发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文章的部分报纸及数量(来源:《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书籍类科普材料可分成3种类型(表3):第一类是个人主编的科普图书或丛书类科普图书,共180余本;第二类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责任机构编写的科普图书,有30余本;第三类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管理部门组织编写的系统介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书籍,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00本。

表3 代表性书籍类科普材料

续表3

科普杂志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的主要阵地。其中,文化类杂志刊登相关科普文章达到500余篇,杂志有80余种,《世界遗产》独树一帜(图3),于2012、2014、2015、2018年多次出版专辑、累计刊发了100余篇科普文章。《人与生物圈》《中华遗产》《中国国家地理》《世界农业》等杂志也刊发过专辑。《农产品市场周刊》2018年开始开设“农遗良品”栏目,推介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产品。党建类期刊发表相关文章170余篇(图4)。专业科普期刊刊发相关科普宣教文章230余篇(图5)。文艺类期刊发表了60余篇。

图3 主要文化类科普杂志及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文章分布(来源:《中国精品文化期刊文献库》)

图4 主要党建期刊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文章和关键词(来源:《中国党建期刊文献总库》)

图5 主要精品科普杂志及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文章分布(来源:《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

4.2 影音媒体

根据影音媒体的制作主体将其分成两类:一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管理者在申请和宣传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制作的宣教片,如浙江青田制作的“永不失传的稻鱼共生”,这一类有180余个;二是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据统计有50多个,以国家级媒体作品为主。如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农业遗产的启示(一)》(2010),《农业遗产的启示(二)》(2012),重点介绍被列为GIAHS保护试点的传统农业系统;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敖汉旱作农业探源》(2014)。此外,2007年香港有线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寻龙记————鱼稻活丰年》。

4.3 新媒体

互联网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兴媒体开始成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的平台。多个遗产地以互联网开展活动,如2012年敖汉旗人民政府对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网站专题报道;2015年,河北宣化进行“首届网络葡萄文化节”,陕西佳县举办“网络红枣采摘节”。2019年,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官方公众号,提供GIAHS申报、保护、工作动态、国际交流、监测评估等信息。目前,已经有10余个专门宣教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微信公众号。2019年,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科普微动漫内容在光明网、今日头条、抖音、科普中国官方网站、果壳网以及“我是科学家”微信公众号等众多渠道推广。

5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活动

5.1 讲座培训

专家讲座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宣教活动的重要内容。许多专家通过线下和线上科普讲座积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的闵庆文研究员、吉首大学杨庭硕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等,都开展超过10次的科普宣教讲座。此外,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灿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卢勇等在2020年开展网络讲座。

技能培训是针对遗产地农民科普宣教的主要活动形式,用以提高当地农民在生产、加工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能力。例如,福建福州进行茶树管理培训,浙江青田开展稻田养鱼技术培训等。2019年,浙江仙居县成立杨梅科普学院,由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教授和当地科技推广人员不定期为梅农授课。目前,各个遗产地开展的技术和管理培训已经进行了300余场次。除了在地培训外,由农业农村部社会事业促进司指导,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于2019年开办首期“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青年研修班”,邀请遗产地的青年赴京开展科普讲座、培训和交流,提高当地农民发展生计和管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能力。

5.2 文化体验

文化体验是连结科普宣教对象和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桥梁。各遗产地利用当地农耕文化,举办农牧渔文化节、采摘节、开镰节等。目前,已经有超过30个遗产地举行过相关活动,如2014年“福建茉莉花开采文化节”,2015年浙江青田“第二届开犁节”。技能体验也是文化体验的常见形式,如浙江青田举办的田鱼宴烹饪大赛、安溪铁观音大师赛等。

5.3 展览

展览是宣传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专题展览如2019年9月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全国巡展”。更常见的则是借助国内外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文化节庆等活动平台开展,如不少遗产地借“农民丰收节”展示遗产价值、保护管理成效和产品。

国内外学术和管理会议同样也是一个展示渠道。例如,在2007年举办的“第三届世界生态高峰会”期间,联合国粮农组织、GIAHS中国项目办公室、浙江省青田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工作交流会、中国农学会举办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等都在会议期间积极组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展示。

5.4 科普课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入课堂是提升学生群体和社会参与遗产保护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如在浙江庆元,从2008年起由当地教育部门专门成立课题组编写香菇文化教材,形成课堂科普体系。随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受到各方重视,许多省市的高考、会考加入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元素”。

6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主体

科普宣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宣教主体是科普宣教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本文总结出3类主要的科普宣教主体:社会组织、政府管理部门以及科学家群体。

6.1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科研院所、博物馆、学会组织等,进行过科普宣教活动的科研院所有120余个。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从2004年GIAHS试点项目准备阶段开始,就持续进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社会组织致力于举办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论坛与培训活动,组织专题展览,也媒体宣传的重要参与和协助者。

6.2 政府管理部门

政府管理部门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的主体之一,许多科普宣教工作是在政府管理部门下统筹完成的。政府管理部门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如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是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顶层设计的机构,通过组织科普宣教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的良好氛围。第二类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的地方政府,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直接管理者,把握遗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遗产价值宣传。

6.3 科学家

科学家经常参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发掘和保护工作全过程,掌握了丰富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的科学知识。目前,参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的科学家有70余人,通过著书立说、科普报告、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

7 总结与展望

7.1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的主要成效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是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的重要途径,并随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整体发展而不断发展。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随着2012年《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下发,科普宣教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成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重要途径。经过了15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15个项目被列入GIAHS保护名录,118个项目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着遗产地数量的增多,相应的科普机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科普设施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以科普宣教为目的活动数量迅速提升,受教育的人口不断扩大,科普宣教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随着更多的人参与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宣教中来,成为受教育者或者科普活动的推动者、策划者,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宣教体系日益完善,大众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断提高,科普宣教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研究、保护管理、农民生计发展等形成了良好的正反馈。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有力地推动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和发展。通过对GIAHS试点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了公众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凝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征、要素和价值而形成的教育项目唤醒了公众对传统农业系统的保护意识;在博览会、农交会、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中普及生物多样性、文化重要性,宣传了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品质,使得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凸显出品牌价值,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也促进了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传统节庆活动的恢复和延续,进一步提高了包括地方政府、社区和多元利益相关者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注和支持。

因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宣教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和行为,增强文化自信和地方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7.2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遗产地的政府和农民,受益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推动地方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很多遗产地不遗余力地宣传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我们国家目前已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方面保持了一定的优势,遗产项目数量和保护的经验不断丰富。但是也有很多公众不知道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存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宣传还有待加强。

当前,随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宣教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宣教活动中,存在宣教主题不够明确,组织形式相对散漫,覆盖人群有限等问题。如,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节的开展可增进参与者对当地农耕等文化的认识,但地方政府更侧重于视觉展示及其消费带动功能,缺乏宣教主题的深入和参与者的文化体验,在一定程度削弱了科普宣教的成效。科普培训和讲座较为零散和孤立,常设和系列化活动较少,难以培养长期和固定的受众群体。常设的科普课堂活动一般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参与的人数比较有限。

(2)在宣教媒介方面,各类媒介使用全面,但缺少人群区分度和内容匹配性。各类型的宣教媒介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科普宣教中均有所使用,但对所面向的受众的接受度和实际效果鲜有考虑,没有根据媒介自身特征和优势去匹配具有差异性需求的受众和推广不同的宣教主题。如除技能培训外,尚未形成适合于遗产地农户的科普宣教的宣教媒介;而多媒体展示方式多用于产品推介,还未能很好用于展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历史和系统演变等内容。

(3)在宣教主体方面,目前专业的科普宣教人才十分缺乏。15年以来,大量的科学家承担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的工作,但其本职工作是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宣教产品不仅需要关键科学信息,也需要依据受众和科普宣教目标提升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等,这一宣传普及工作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因此,地方政府在组织科普宣教活动时经常捉襟见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涉及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相应的科普人才培养尚未被纳入到正规科学培养体系,专门人才缺口很大。

(4)在宣教设施方面,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都缺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场所。我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每一类型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国家层面,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展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成就的综合性活动设施。在地方上,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馆十分有限,也缺乏分系统地、分门别类地展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类型的其他设施,不利于通过不同遗产地的联动来进行宣教资源的整合、宣教对象的扩大和宣教影响的传播。

7.3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工作展望

近年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宣教设施、宣教活动等都在数量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宣教主题也更加丰富多元。自2017年始,宣教主题和活动注重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关联,凸显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性资产,能够为精准扶贫、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特别是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宣传和推介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稳步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科普宣教主题选择中也开始重视传统农业系统的生态价值、文化景观和自然资源利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致力于推广“山水林田湖草人”的和谐一体。因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宣教工作应根据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利用需求,不断筛选和更新宣教主题、培养宣教人才、匹配宣教媒介、优化宣教设施,推进科普宣教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一,科学规划科普宣教主题和内容。在国家层面,2015年颁布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规定,可以通过节日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大众传媒、参观游览等方式进行科普宣教,有必要进一步针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进行系统规划,推出能够让各个遗产地进行参考的科普宣教主题范围,设施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可遵照的实施方案。在地方层面,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应依据科普宣教规划的基本要求,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点,制订科普宣教方案,细化宣教内容,开展宣教活动。遗产保护的政策制定者和地方管理人员,都应加强对科普宣教内容的引导,在强调经济重要性和文化展示的同时强调生态效益,在追求宣教热度的同时突出科学性。

第二,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普宣教组织机构建设工作。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宣教内容全面反映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机制,包含遗产的关键要素、遗产价值、遗产历史等,涉及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人才既需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又有能力掌握最新的科学进展,还能够精准把握不同受众的科普诉求,从而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普宣教体系。科普人才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逐步从与专业科普宣教机构协作或购买服务,发展到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内形成专门的科普宣教部门,不断加强科普人才的培养,建立科普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和长效机制。

第三,建设专门的宣教媒介和国家级的宣教设施。目前参与宣教的媒介极为丰富,但还缺乏一个系统地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展宣教的媒介。很多遗产地的地方政府建设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但这些平台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典型的如南方稻作梯田系统,4个遗产地同属于南方稻作梯田项目,但在媒介宣传方面4个遗产地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平台。另外,还缺少国家级的宣教设施。目前,一些国家级的博物馆(如中国农业博物馆)会不定期地举办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览,涉及遗产项目的介绍、遗产地的保护成果等,很多遗产地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农业遗产博物馆。未来,可探索建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使之成为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宣教场所。

猜你喜欢
遗产地科普文化遗产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