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教育局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效益和价值是每一位教师永恒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到底怎样的课堂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堂,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更高,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多年来,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深刻地反思,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现总结自己体会最深的几点。
课堂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否科学、合理、生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导入语言、过渡语言和点拨语言要生动巧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不能达到如行云流水般的衔接自然,能不能在学习的疑难处给予学生巧妙点拨和引导,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看导得是否巧妙,引得是否有层次、有梯度、有生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运用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喜欢的谚语、谜语、名言、诗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培养能力与发展智力的目的。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引导点拨时,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联系,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又要能很好地将学生的见解与自己的预设相结合,并且适当地引申和拓展。特别是教师最后的归纳语,要层次清晰,角度多样,用词准确,能将学生思考的点和线串成完整清晰的知识链,切忌只言片语或前言不搭后语而导致教学内容支离破碎。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开展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联系教师、教材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踊跃主动地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一位好教师必先善问,只有这样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首先,提问的语句要清晰简洁,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设置要少而精,围绕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其次,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解答的问题。再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状况和知识体系,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核心问题”,力争把课堂教学组织成“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英雄雨来》一课,这是一篇长文,如何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让学生了解人物的英雄事迹,感受人物的英雄品质,教者只需要设置一个主问题:“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你从哪里看出雨来是个小英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很快就找到雨来和鬼子的几次对话,并从鬼子的哄骗、利诱中体会敌人的奸诈狡猾和雨来的沉着机智,从鬼子的威胁和毒打中体会鬼子的凶恶残暴和雨来的坚强不屈,从描写扁鼻子军官气急败坏的句子,侧面看出了雨来的宁死不屈。读到这里,雨来的英雄事迹、雨来的英雄形象就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想“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句话?”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学生联系全文进一步深入思考。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学会倾听,才能为学生营造专注、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更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和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思维火花,为课堂教学实施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同时在教学上及时做出适应和调整[1]。尤其在课堂交流讨论中,要更加注重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在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的时候,教师切不可简单粗暴地打断和制止学生的话语,也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更不能取笑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的情感体验、知识能力的细微变化,鼓励他们再努力想一想、说一说,用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话语适时表露自己理解和认同的感情,进而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己同思考、同欢乐、同悲伤,实现成人与学生的教学相长。当学生在教师的倾听与回应中体验到自己的想法被关注、自己的生命被理解和尊重的时候,学生对学习将更加积极主动,也会更加热爱学习。
课堂教学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积极实施问题-探究、情境-陶冶、目标-导控等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应,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其深入进行探究学习。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进行细致观察,通过观察及时作出准确判断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教师一边开展教学,一边观察学生学习时是否有紧张感和愉悦感,是否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问题与见解是否具有挑战性和独创性,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还要注意观察学生语言、行为、态度等方面的细微变化。不仅要能敏锐地发现,还要进一步思考自己所看到的问题并进行深度反思。对于了解掌握的问题,教师要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力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地统一起来。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动态表现,对全班学生多样的学习行为及时做出应对和处理。通过及时捕捉学生听课时的神态、情绪、动作等外在表现和信息反馈,判断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兴趣度、理解和掌握情况,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状况、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善于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因材施教。有一次,我到外校去上课,教授一节新课的第二课时。课前2分钟,通过谈话,我了解到学生已在第一课时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于是上课时我向学生提了两个简单的问题:“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想借此了解一下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效果。没想到,学生回答不上来,一下子显得拘谨起来。于是我马上对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在心里做了取舍和调整,就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探究。学生通过再次阅读课文,很快弄清了时间地点,脸上的神情明显放松起来;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慢慢专注起来,有一些学生的眼睛渐渐发亮。那个刚开始没回答上来问题的男孩,后来整堂课发言都很积极。到下课的时候,有几个学生跑到我面前,说很喜欢我的课。那个小男孩则说:“老师你要记住我哦!”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巧妙地处理好会影响学生情绪和行为变化的各种因素,适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调控有效、学习有效。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联系,即使一篇简单的课文也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多的文化知识,得到最扎实的能力训练和思维提升,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首先要在课前下足功夫。课前,教者要充分研读课标要求,用心解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熟悉学科教材体系,熟知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找准教学切入点,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教师一辈子的必修课[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要有读懂教材的能力,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进行深度阅读。既要以读者的身份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又要以教者的身份去审视一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应该怎样教;同时又要考虑学习对象是谁,要从中学到什么。只有深入地研读教材,读懂教材,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走近作者,凭借语言建构起来的文化、审美和思维导向,才能循着语言的路径去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充盈于文本之中的情感、情怀、情趣,才能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中不同的艺术技巧。二要善于搜索和获取相关资料。以教学《珍珠鸟》为例,教师必须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翻阅有关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的参考资料,同时还要阅读这篇文章的相关赏析文章,以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行文风格。要教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者必定要先阅读这一单元的其他散文、诗歌,不仅如此,还可以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文学史中了解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以把握材料中记叙的事实和评价观点。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查阅近年来语文教学专业报刊上有关鲁迅先生及其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了对上述材料的研读,课堂上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地自信发挥。三要善于取“他山之玉”,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名师学习,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教学艺术,博观约取,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法和学法,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实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感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目标才会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