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东
近年来,校企合作模式在各中职院校中备受欢迎,经过一系列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其中也不乏困难与阻力,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校企沟通不畅,教师职能未能彻底发挥等方面。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商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1]。因此,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职商贸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职院校不应固守旧的教学模式,而应针对商贸专业的特点制定与之相符的教学方案[2]。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一线企业做市场调研,并听取行业专家的论证,全面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从而优化现有的专业设置。我们一直在倡导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中职商贸专业也不例外。只有不断优化实训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教育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3]。此外,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学校可以与企业携手,在加强彼此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起以企业需求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功步入社会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共赢,那么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彻底达到人才资源以及其他各项硬件资源的全面共享,具体来说,在合作中可以推行引厂入校或者进厂办校模式,不断挖掘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例如,某中职院校与某商贸公司进行合作创业,该企业正处于创业初期,亟需学校的设备与场地支持,同时该企业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专业指导教师,专业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丰富的实践技能和实训经验同样必不可少。“双师型”教师是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有力保障。中职院校只有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兼具理论、实践与管理能力,并对院校需求和企业发展方向了如指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搭建起一座座沟通企业与学校的桥梁[4]。当前,中职商贸专业师资队伍还存在若干问题,其中不乏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对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不够了解,以至于空有满腹的专业知识,却不能与现代管理实践有效衔接;还有一部分教师则恰恰相反,他们有着深厚的企业资历和扎实的技能水平,但理论知识相对匮乏,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式、方法相对落后,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中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极为迫切。
考核评价体系是衡量学生学习结果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学生的一切学习和实训活动都将围绕这一体系进行。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考核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考核,必须和企业员工考核并轨,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化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等。因此,中职院校必须建立职业化、企业化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以企业员工的职业标准来要求学生。同时,进一步分析影响人才质量职业化的各种因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职业化评价的综合指标,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教师可按照各项指标对学生进行逐一考核,最终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中职院校若想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发展趋势,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广泛的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单纯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要依靠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以企业发展为导向,打造促进校企双方共赢的实训场地;另外,院校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实际,要与企业的工作内容保持一致,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互相渗透。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课程体系不能由学校单方定夺,应该与企业协同设计。因为学校要与企业接轨,就必须在课程设计中纳入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内容、职业要求和岗位职责等,只有认清这些实践环节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才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才能最终实现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去企业实习,意味着自己的身份和周围熟悉的一切将发生巨大改变。首先是学生自身身份的转变,他们不再是单一的学生身份,开始变成企业的员工;昔日的学习空间也不再是校园和课堂,而是步入了企业车间、库房和商超、门店等公共场所;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开始向实践能力转化;人际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每天面对的不再是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而是严肃的领导、认真的同事,甚至刁钻的客户等。这一系列变化,可能会把初出校门的学生打得措手不及,一时难以接受。这时,中职院校指导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校企合作期间,指导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担当学生心灵和职业的指明灯,充当学校、企业和学生的融合剂,促进三方达成良性沟通与合作。
首先,教师应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安全教育。万事“安全”第一,切不可粗心大意。具体来说,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开展几场安全专题讲座;与企业签订安全生产协议书;动员学校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学生在工作期间,一定要按照企业的相关规范要求来操作,这是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的根本所在。除了人身安全,财务安全也是学生参加实训时不可避免的一环。教师还要向学生传授一些保管个人财务及企业财务的注意事项和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警惕性和防范常识。
其次,教师应重视学生实习前的挫折教育。现在,学校普遍提倡鼓励性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被批评甚至责备,在赞许声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经受挫折的打击。但是,到企业实习就不同了,要做一名合格的员工,就意味着必须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一旦出错,就要接受相应惩罚,这让很多学生一时难以承受。可见,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抗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实习前的专业技能。根据企业为学生提供的职位要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例如,向上级汇报工作的程序,与客户进行沟通的技巧,车间生产的工艺流程,收银员的点钞速度和辨钞能力,等等。通过一系列简单有效的校内实训,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压力感,增强胜任本职工作的自信。
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与老员工存在着思想、技能等各方面的差异,如不及时疏导,可能引发矛盾,阻碍校企合作的发展。此时,指导教师要担负起协调、指导的作用,确保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第一,教师要“跟踪”岗位安排。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是最了解的,所以在对学生的岗位安排上也最有发言权。企业班组长在排岗时,可听取教师的建议,根据学生的专业、性格等特征,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第二,教师要“跟踪”入职培训。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对实习学生再次进行入职培训,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使培训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入职技能,还能使教师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第三,教师要“跟踪”考勤管理。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遵从企业的考勤制度是毋庸置疑的。当然,离不开班组长与指导教师的相互配合,班组长以企业的工薪奖惩制度吸引学生,教师从心理上鼓励学生遵守企业考勤制度,双方共同努力,促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管理。
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校企共同成长的过程,如何促成双方的长期合作,使实习学生真正成长为企业员工,单靠一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指导教师在每次校企合作之后,要积极做好后期的总结与“反思”工作,以期为后续的合作提供参考。
1.建立激励制度。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企业来说的,因为学生在校期间习惯了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称赞,初入企业难免受挫,这时候适当的鼓励措施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比如,企业可以建立起若干奖励机制,对平时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精神或者物质奖励,甚至可为特别优秀的实习生提供入职转正的机会,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促使学生较快地融入企业,从而为企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2.建立实习日志制度。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写实习日志的习惯,这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他们的实习感想甚至一些奇思妙想。例如,某学生在一大型超市实习过程中,发现超市购物车的管理存在人员浪费现象,经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该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了实习日志里,他建议将分散的收车点集中管理,同时提议将普通超市推车更新换代为自取自还智能型推车,从而降低管理成本。这一合理化建议经教师反映,得到了超市的重视并付诸实践,不但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巩固了校企合作的良好效果。
中职院校经过反复摸索和实践,探索出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提高了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的长足发展,可谓互惠互利。总的来说,在校企合作框架下,中职院校应当积极完善校企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校企合作持续、稳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