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玉 黄应宗 钟章敏
(1.钟山县检验检测中心,广西 贺州市 542699;2.钟山县农业农村局,广西 贺州市 542699)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业也开始向安全、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需要解决传统种养农业经济效益低、劳动力资源短缺、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污染等难题[1]。而稻−渔共作模式经过前人的探索证明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节约人力成本、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2],是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3]。
巨型稻是中科院夏新界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在湖南、广东和海南等多地试种。其身形笔挺,穗长粒多,圆润饱满,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1.8m,较高的可达2.25m。每蔸水稻约有40个有效稻穗,单稻穗粒数700~800粒,千粒重约28g,单季产量可稳定达到800~1000kg/667m2。“巨型稻”比一般常规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在稻−渔生态立体种养中可充分发挥“巨型稻”秆高、茎粗、叶茂、稀植、水深、晚造再生能力强等优势,为养殖生物提供一个遮阳、通风、适温的理想生长栖息环境,可与大多数鱼类共生,构建形成巨型稻−渔生态立体高效种养体系。
示范基地位于钟山县公安镇双元村,地处广西东部偏北,东经110°58′~111°31′,北纬24°17′~24°46′之间,北回归线以北。地处萌渚岭、都庞岭余脉西南,富江下游流域。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温良合度,寒暑适宜,十分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种养面积53万多平方米,选用巨型稻作为稻−渔共生的优势品种,探索该种养模式的关键技术、产业优势、经济效益,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新道路。
进行生态立体种养的稻田应选择土质比较肥沃、保水能力较强、pH值呈中性或微碱的壤土或粘土;稻田要集中连片,水源充足且水质优良无污染、灌溉和排灌方便、具有大水不淹、久旱不涸的性质。
稻田因地制宜,以0.5~1hm2大小为一个小区,开设U型环状鱼沟,未开沟的一面留作机械化作业的通道,沟宽1.5~2 m,深1~1.5m,四周侧面硬化护坡。
田埂沿各个小区边缘加高至40~50cm,田埂顶部宽0.8~1m,底部宽1~1.5m,利用开鱼沟的土方法进行加高加固,使田埂不易倒塌,层层牢固。
在进、出水口设置拦鱼网,为便于水体交换,进、出水口要对开,用混凝土预制板修建进水口和排水口。用铁丝网在进排水口设置拦鱼网,安装时要呈弧形,这样可以增大流水面,凸的那面朝向稻田内,凹的那面朝向田埂,网的上沿要略高于田埂,安装要牢固,以防鱼跑出去。
在水稻移栽前要对稻田进行清田消毒,撒施40~50kg/667m2生石灰或4~5kg/667m2漂白粉,消除有害生物,消灭病菌源。
2.6.1 水稻品种选择 选择“巨峰6号”为种植品种。
2.6.2 培育壮秧 用育秧盘进行育苗,施足育苗基肥,做好苗期管护工作,培育健壮水稻秧苗。
2.6.3 移栽秧苗 插秧前10~15天,每667m2均匀施撒1500kg左右的沤制发酵腐熟农家肥,后深耕整地。在鱼沟以外的水稻种植区进行机械化插秧,水稻种植规格采用株距30cm、行距50cm,东西向种植。
2.7.1 适养品种 适合稻田养殖的品种有鲤鱼、鲫鱼、草鱼、福寿鱼、泥鳅等。
2.7.2 鱼苗放养 5月上中旬,秧苗返青后,可逐步投放选定的养殖品种,投放密度一般为正常池塘养殖的三分之一。
2.8.1 水肥管理 在水稻前期生长过程中,稻田水深应保持在5~10cm,随着水稻不断长高,鱼体不断长大,可逐步加深至80cm,让鱼可以从鱼沟进到田间觅食;收割稻穗后田水要保持水质清新,水深在50cm以上。在水源水质管理方面,保证用水安全是关键,不能让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污水流入稻田。高温季节时要注意勤排水勤换水,防止水温度过高,使鱼体发育不良。在管理中既要注意干旱季节的保水问题,又要做好雨季排涝防逃工作。水稻田施肥应少施或不施化肥,多施有机肥,才能使鱼体快速健康成长。
2.8.2 防逃 注意经常检查拦鱼网、拦鱼栅,查看田埂有无漏洞,暴雨期间应加强巡察,做到及时排洪和清除杂物。下雨天要增加巡田次数,防止溢水逃鱼。
2.8.3 投饲 鲤鱼、鲫鱼等都属于杂食性鱼类,平常以水里和泥底的小动物、浮游动物、水田青草、杂草为食物,为使鱼体更快长大,应根据鱼苗投放密度,适当人工补充投喂一些配方饲料。
2.8.4 鱼类疾病防治 主要以预防为主。高温季节每半月用生石灰1~2kg/667m2或漂白粉0.5~1kg/667m2兑水后沿鱼沟、鱼溜均匀泼洒一次,以预防细菌性和寄生虫性鱼病;用土霉素或大蒜素拌料投喂鱼可以预防肠炎病。若发生鱼病,可先缓慢排水,将鱼逐渐赶到鱼沟、鱼溜内,按池塘养鱼的鱼病治疗方法,对症用药。一般施用鱼药2~3天后,应将稻田水位复原。
2.8.5 水稻病虫害生态防治 通过清除田间、田埂等杂草,毁坏水稻病、虫的栖息场所和发源地,特别是立秋后的杂草,应及时割除。可使用防治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如太阳能杀虫灯、悬挂黄板和性诱剂等,既能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实现水稻种植不施药的效果,提高水稻品质,又能将捕获下来的水稻害虫转化为鱼类的天然饵料,达到生态种养理念。
2.9.1 水稻的收割 水稻有八成熟就可以进行机械收割,收割前将稻田水位适当降低,让鱼全部回到鱼沟里,避免收割水稻时对鱼产生惊吓。
2.9.2 鱼类的捕捞 捕鱼前一周,先疏通鱼沟,清除淤泥,然后缓慢放水,使鱼全部集中在鱼沟中,有利于捕捞。种植中稻的可在9月份左右起捕上市,双季稻(晚造为再生稻)可推迟到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起捕上市。
鱼经过一年养殖,大部分都可以捕捞上市,但还有一小部分小鱼苗或留种的鱼需留作第二年继续养殖。越冬养殖采取就田存养的方式,即在田中间挖一条长条形鱼坑,鱼坑上方用竹片搭起棚架,在寒冬来时盖上塑料薄膜,起到保暖作用,鱼种就可以在鱼坑中安全过冬。这个时候还可以充分利用农田种植蔬菜、绿肥等。
通过2018−2019年连续两年对钟山县双元村巨型稻−渔生态立体种养试验示范基地的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发现该种养模式与本地传统常规水稻相比,经济效益可增产15%~20%。按年产值进行计算,巨型水稻(早造+再生稻)产量1000~1300kg/667m2,产值3000~3900元,渔业产量250~350 kg/667m2,产值3000~4200元,全年单位面积可达产值6000~8100元。可知,巨型稻−渔生态立体种养不但有效减少农业污染,提高种养品质,还能降低种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是脱贫致富的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