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全 海
中国改革开放史,已成为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历史单元。当我们满怀喜悦地总结改革开放成就与经验时,总是把注意力投放到改革开放前沿、沿海地区,这固然不错,但不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全部。比如,改革开放之初,先是沿海大开放,然后是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原地区在一度面临被边缘化的压力下,依然能够把全球华人“根在中原”作为对外开放的优势资源,深度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蕴含的当代价值,积极探索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战略及其取得的成就,就很值得总结与研究。本文运用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把“根在中原”诸结构要素①,如中华姓氏根在中原、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全球客家始迁地在河洛、闽台同胞祖根地在固始的结构过程②以及中原根亲文化概念之生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及实地调查社会各界对中原历史文化当代价值的发现、诠释与建构等文化再造活动,再现中原地区以时间换空间的对外开放战略。
中华姓氏根在中原,在“根在中原”诸结构性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全球客家始迁于河洛和闽台同胞祖根地在固始三个结构要素的结构动力。而中华姓氏根在中原,又由万姓同根、根在淮阳,姓氏始祖黄帝后裔遍中原两个次级结构性要素构成。
“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开创中华姓氏之功,作为历史见证被人们赋予当代意义始于20世纪末。如1996年11月,淮阳太昊陵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③相传淮阳民间自春秋时期便于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举行祭拜人祖爷伏羲的太昊陵庙会。其中,于农历二月十五为“人祖爷生日”而举行的太昊伏羲祭典,2004年5月被文化部、财政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名单。④以此为契机,“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研讨会”于2004年6月2日在周口召开,“中华一脉,源自伏羲,万姓同根,根在淮阳”成为本次研讨会的共识。新华社以“专家揭开千年谜底:中华姓氏源于淮阳”为题,向国内外发通稿报道会议成果。⑤周口市人民政府于10月17日举办以“万姓同根”为主题的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来自世界14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人士,在为期3天的文化节期间,先后举行全球华人公祭太昊伏羲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论坛、中华姓氏族谱展等系列活动。2006年,淮阳太昊伏羲祭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⑥意味着太昊陵庙会从传统民间庙会上升到国家祭典。同年10月25日,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开幕,全球华人公祭太昊伏羲大典、世界陈氏恳亲联谊会等活动异彩纷呈。至此,“一年一祭,两年一节”在淮阳成为定制。其中“中华姓氏文化节”,与固始“中原根亲文化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为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品牌和最有代表性的群体仪式活动。
针对海外华人中原寻根及姓氏研究中存在的姓氏祖地之争⑦,2011年9月,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在淮阳召开“河南淮阳为中华姓氏起源地研讨论证会”,专家一致认为,淮阳是太昊伏羲氏建都地;伏羲在这里正姓氏,制嫁娶,开创中华姓氏;⑧伏羲风姓,为中华第一个姓,也是中华姓氏的源头,因此,河南省淮阳县应是中华姓氏起源地。⑨2012年,淮阳在首届“全球根亲(客家)文化盛世颁奖大典”上荣获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⑩淮阳太昊陵被河南省重点打造为“中原根亲文化品牌”和“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建设工程”之“人文始祖拜谒地”,等等。“万姓同根,根在淮阳”由是得到广泛传播与强化。
“五帝之首”黄帝轩辕氏“受国有熊,居轩辕之丘”;“五帝”之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皆黄帝后裔,或出生于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或归葬于河南境内,子孙后裔遍中原。据《世本八种·秦嘉谟辑补本》记载资料统计,黄帝25子,12姓,发展为101个地方属国,衍生出510个氏,其祖根地大都在今日河南境内。
当代中原学人对黄帝族属姓氏起源地的整体性研究,始于谢钧祥的《源于河南的千家姓》。该书详细考证了106个源于河南的常用姓氏源流,其中起源于今日河南而又属当今中国大姓者73姓;多源姓氏有一源出自今日河南者8姓;虽不源于河南,但在河南形成望族且为当今中国一百大姓者7姓。谢钧祥根据《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有明确姓氏来源的4820个姓氏,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进行追根溯源后发现:在血缘关系上,它们分别属于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三个族系,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四个祖先。其中,属于黄帝族者86姓,属于炎帝族者6姓,属于东夷族者8姓,另有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者11姓,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者9姓。初步确认伏羲风姓、炎帝姜姓和黄帝姬姓为中华姓氏起源的三大系统,而且黄帝族系在其中占主体地位。在地缘关系上,几乎全部源自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97个,占120姓氏的8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谢钧祥从血缘、地缘两个方向追溯中华姓氏源流,既符合司马迁《史记·列传》以“姓”和“郡望”为主线进行人物描述的叙事模式,也与罗泌《路史》概括的“司马迁作《史记》首于黄帝,以为后世氏姓无不出于黄帝者”的结论相一致。
至2009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全省学者共同完成的《中华姓氏河南寻根》进一步确认,当今依人口数量多少排列的300大姓中,有171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有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排名前100的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另有20个姓氏与河南有密切关系。“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姓氏祖根地”之说即源于此。2013年4月9日,在新郑举行的“黄帝与中华姓氏”学术研讨会上,姓氏学者对黄帝与中华姓氏起源、黄帝在中华姓氏谱上的崇高地位等进行总结与确认,从根本上回答了全球华人何以皆称炎黄子孙、中华姓氏何以根在中原。
河南新郑,自古就有“三月三,拜轩辕”传统民俗,而新郑作为黄帝故里,始见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南朝刘宋裴骃作《史记集解》时,始引用皇甫谧之说,并于北宋进入《史记》文本。至20世纪80年代末炎黄热再度兴起时,“皇甫谧之说”陡然升温。比如,1990年新郑市文物工作者乔志敏依据意外发现的清乾隆二十年刻《重修祖师庙碑》所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综合历代文献记载,整理出版《黄帝故里》,认为古今文献所记“轩辕之丘”、黄帝的诞生地,就是今河南新郑。1991年9月16日,“轩辕故里文化研讨会”在新郑举行。会议期间,学者们实地考察了新郑及其周边黄帝活动遗址,如“黄帝饮马泉”“黄帝故里祠”“南崖轩辕宫”“嫘祖洞”等,结合当地民间传说,确定新郑系黄帝族的活动范围。与会学者还认真研究了“黄帝出生、建都有熊的历史人文契机”,并初步达成共识。依据“轩辕故里文化研讨会”达成的“学术共识”,新郑市政府决定于1992年3月12日至4月15日举办“首届中国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期间,4月5日(农历三月三)在具茨山举行拜祖活动。自此,新郑每年农历三月三在具茨山举行拜祖活动,重拾“三月三,拜轩辕”传统民俗,实现了传统习俗在当代的接续。一方面,以群体仪式活动复活炎黄子孙对黄帝故里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具茨山拜祖活动,成功地把传统民俗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
1992年10月6日,“炎黄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讨论会再次在新郑举行。其中“关于轩辕黄帝故里的认同”问题,与会学者从新郑地区考古发现的黄帝时代文物遗存、流传至今的黄帝神话等,印证“黄帝生于轩辕之丘,都有熊,其地望在新郑县的记载是可信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周谷城会长还向大会发来贺信,称“在新郑召开以‘炎黄文化与中原文明’为题的学术讨论会,题目出得好,会址选得好”,“炎黄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讨论会的成功举办,使新郑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清刻《重修祖师庙碑》等文献中的“轩辕黄帝故里”,确认为现实中的黄帝故里。因此,1998年10月28日,“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新郑召开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与120多位专家学者,专程到新郑“轩辕故里”拜祭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并题词“中华第一古都”。许顺湛从历史文献记载、黄帝活动遗迹、民间传说故事及历代碑刻诗文等方面,论证了以新郑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应是黄帝族的“起源地、发迹地、建都地”。刘文学认为,既然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从黄帝开始的,轩辕黄帝在新郑所建之都“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都城、中华第一古都”。加上河南民间文学集成《轩辕故里的传说》此时已出版发行,关于黄帝出生、在风后岭集贤访能、在具茨山屯兵演战的传说,大大强化了新郑作为黄帝的出生地(故里)、建都地(故都)的社会认同度,形成“黄帝出生、发迹、建都新郑”的完整叙述。
1992年至1999年农历三月三在具茨山举行登山拜祖活动,一直是“中国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的重要议程。至2000年第七届“中国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期间,首次在具茨山轩辕庙前举行“拜祖大典”,并以此取代具茨山登山拜祖,成为“中国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的固定议程。2005年“中国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升格为郑州市政府主办后,“黄帝故里学术研讨会”和“拜祖大典”同时举行,突出寻根拜祖之主题,吸引一批又一批炎黄子孙到黄帝故里寻根拜祖。受此启发,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始于1992年举办的“炎黄文化与中原文明(古都)”学术研讨会成果,与始于2000年举办“中国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期间举行的“拜祖大典”进行整合,于2006年3月31日(农历三月三)在新郑举办“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主打黄帝文化;通过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使新郑黄帝故里文化资源活起来,有声、有形、有吸引力。自此,新郑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接续自古流传的“三月三,拜轩辕”习俗,借助群体仪式活动,实现了“黄帝故里”历史记忆的活化和仪式化。同年,新郑轩辕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国家认同。
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作为全球华人认祖归宗的盛大庆典,既强化了中华儿女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亦利于炎黄子孙认祖归宗、同心同德,促进祖国和平统一。2008年6月,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河南新郑“三月三拜轩辕”与陕西黄陵“清明节祭黄陵”同为国家祭典。2012年3月24日,“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隆重举行之同时,“首届全球根亲(客家)文化盛事颁奖大典”在郑州开幕,“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荣获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新郑亦荣获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同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新郑黄帝故里被河南省重点打造为“中原根亲文化品牌”和“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之“人文始祖拜谒地”。在新郑连续举办十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台湾同胞络绎不绝前往寻根拜祖,连战、吴伯雄、郁慕明、宋楚瑜等台湾知名人士先后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发挥了“文化纽带、反独促统、增进和谐”的巨大作用,被国台办命名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欢迎台湾同胞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追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
在河洛文化研究中,“根在河洛”之根,曾被解释为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等,河洛成为“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则是对“根在河洛”多元意涵的选择性解释。
改革开放以来,河洛文化研究的最初主题是“根在河洛”,而“根在河洛”之根,蕴含有多元指向。如1989年9月14日,洛阳举办的“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或从“五都会洛”得出中国文明渊源于河洛,或从中国历史上四次民族大迁徙中得出“炎黄子孙,根在河洛”,也有从不同学科论证“河洛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地位”。1991年8月14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举办的“河洛文明学术研讨会”,同样围绕着河洛文明的起源、演变及其与周围其他地域文化的关系展开讨论,重点强调的是“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河洛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核心”。1993年10月8日,在巩义举办的“中华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聚焦的也是“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炎黄子孙之根”,陈思远还为会议亲题“炎黄子孙,根在河洛”。总之,改革开放之初的河洛文化研究,“根在河洛”之根,意指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以及中华文化源头等。
1994年3月,朱绍侯在《文史知识》“河洛文化专号”发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通过界定河洛文化的核心概念,为21世纪初河洛文化研究转向“全球客家,根在河洛”提供了概念工具和研究导向。如河洛区域范围,系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河洛文化圈,则“超越河洛区域范围,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台湾人对由福建迁居台湾,而其祖籍在河南的人称为“河洛人”或“河洛郎”,因此,“河洛人,是由台湾传回来的称谓”。朱绍侯在文章中还指出,由于河洛区域在历史上所处的特殊地位,在每一次北方人南迁的潮流中,都占绝大多数,并成为客家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根在河洛”之说,即源于此。朱绍侯对河洛文化核心概念的解释,特别是“河洛文化圈”概念的提出,唐代陈元光父子入闽、王审知兄弟建立闽国等重要移民事件,与永嘉乱后“八姓入闽”一并纳入“中原河洛先民南迁”的研究范围。“客家、福佬同源,祖述河洛”之说,客观上拓展了中原河洛先民南迁的叙述范围和研究对象。
当然,河洛文化研究在21世纪初全面转向“全球客家,根在河洛”,系由其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决定的。先是2002年8月,河南省文化厅组织的“中原文化台湾行”期间,在台北举办的“河洛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全国台联副会长苏民生指出:“近年来,说‘河洛话’、自称‘河洛郎’的台湾同胞,不畏艰辛,从岛内或海外到河南寻根祭祖,充分说明河洛文化的厚重及对台湾文化的深刻影响。”次年10月,罗豪才在郑州、洛阳考察河洛文化之后,提出“要深入研究河洛文化,特别是研究河洛先民的历史播迁情况,对反对‘台独’、推进祖国统一的现实意义”。这些指导意见促使学术界在“根在河洛”的多重意涵中选择了“全球客家,根在河洛”。因此,21世纪初举办的第四届至第八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主题均集中在“全球客家,根在河洛”。如第四届重点讨论的是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影响,“河洛文化与客家人”等议题。第七届即选择了最具河洛文化特点且符合当前形势的“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为主题,展开具体而微观的研究。
2004年“河洛文化的内涵、传承与影响研究”获准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后,“全球客家,根在河洛”的建构活动,由单纯的举办学术会议,进入以人造物像传递历史记忆阶段。标志性事件是第六届、第七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期间,“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偃师市举行。与会专家认为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始于“永嘉之乱”,汉魏洛阳故城是这一南迁活动的考古坐标,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标志性景观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如被称为“望京门”的北魏宫城阊阖门,以及礼仪文化建筑遗址太学、辟雍、明堂、灵台等。研讨会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授予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纪念性称号,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向偃师市赠送“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牌匾。世界客属文教基金会名誉会长吴伯雄、世界客属总商会主席李金松等发来贺电,祝贺河南偃师市为全球客家首次南迁圣地。“客家人根在河洛”之根,由此呈现为可视、可见的人造景观物象及标识性符号。
2009年7月7日,“中原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纪念碑”奠基仪式在河南省偃师市举行,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总执行长黄石华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代表300余人参加了落成典礼。同年10月,“世界客家播迁路活动”随即拉开帷幕。其中第一阶段称之为“中原圣地行”,从淮阳出发,跨越赣、闽、粤、港、澳等20多个省(市)和台湾。第四阶段为“全球客家行”,从洛阳出发,经由凭祥涵盖五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展现客家播迁历程,勾画回家之路。历时两年的世界客家播迁路活动,在实践层面上强化了“全球客家,根在河洛”的集体记忆。
中原姓氏南迁入闽,始于西晋永嘉乱后的“八姓入闽”。此后大规模入闽者,有唐初光州固始人陈元光父子和唐末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兄弟。由于陈元光、王审知都是光州固始人,故五代十国之后,福建即有“闽人称祖者,皆曰自光州固始来”之说。尽管也有人认为“闽祖光州固始”存在“伪托”和“冒籍”的成分。但一千多年来,“光州固始”作为福建人的祖先记忆符号一直保存至今。
“闽祖光州固始”的当代记忆,始于20世纪70年代黑人寻根热吹到台湾,唤醒台湾同胞对中原祖地的集体记忆,从而引发台湾民间社会的族谱编纂及寻根活动。如1971年彭桂芳出版的《台湾姓氏之研究》一书,详细说明考证台湾主要姓氏源流之目的,“一方面使得本省同胞能够了解自身与大陆的渊源,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提高民间姓氏谱系之研究兴趣”。1974年彭桂芳在《五百年前是一家》中发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呼声。1978年10月16日《青年战士报》连载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号召大家从台湾人的姓氏、名字排行,台湾的方言、民间风俗,以及姓氏堂号、郡望等开展寻根活动,在台湾社会产生极大反响,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台湾老兵的返乡热潮。
台湾同胞发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呼声后,首先引起福建学者的回应。先是1981年春,厦门大学黄典诚在河南固始的闽方言调查中发现,固始方言中保存有大量中原古音。他判断“福建方言是从河南带去的”,并据此判断“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几乎就在同时,在豫工作的闽籍学者欧潭生,有感于台湾《青年战士报》连载《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开始寻找闽南人“五百年前的唐山”在哪里。经赴泉州、厦门实地考察后,于1982年初写出调查报告《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在“纷纭繁杂的历史现象中、古朴独特的方言土语里、似曾相见的地名风俗中”发现,“台湾同胞祖根地,五百年前在闽南,一千三百年前在固始”。欧潭生的调查报告在《中国史研究动态》《台声》《文汇报》相继转载,在海峡两岸产生强烈反响。
为回应台湾、福建同胞的中原寻根活动,特别是受2007年福州举办“海峡百姓论坛”的启发,河南固始于2008年10月20日隆重举行“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宗亲会、学术界等,共300余人出席大会。研讨会主办方固始县负责人在“欢迎词”中首次把固始定位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通过与会学者研讨、交流,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共识:第一,在闽台地区被奉为神灵人物的陈政、陈元光父子,王潮、王审知兄弟,均来自河南固始,他们对闽台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闽台同胞心目中的保护神。第二,从固始迁往闽台地区的中原士民,不仅带去了中原地区成熟的生产技术、先进的工具和武器等物质文化,更带去了丰富多彩的中原礼俗、信仰、官制、典籍等精神文化。第三,“台湾同胞祖根地五百年前在闽南、一千三百年前在固始”,源自一千多年来闽人祖先记忆中的“光州固始”。“闽祖光州固始”之固始,由此成为当代闽台同胞的寻根谒祖之地。以“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研究成果为基础,又于2009年10月25日在固始举行首届“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至2016年,在河南固始共举办八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
固始通过举办一年一度“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及豫闽台两岸三地姓氏源流研究会,为固始作为闽台同胞的祖根地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和学术共识。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原根亲文化节”及豫闽台两岸三地姓氏宗亲联谊活动,唤醒闽台同胞对“光州固始”的祖根记忆。至2011年10月,固始被河南省台办授予“河南省对台交流基地”称号,2012年3月《闽台祖地——中国固始》三集电视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第9套连续播出。其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先后以“固始举办根亲文化节”“根亲文化节增进两岸血脉亲情”为题,报道固始根亲文化节盛况。福建媒体亦有“闽台祖地固始行”等消息报道。2012年6月,“河南固始根亲博物馆”被公布为第四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台湾同胞为了梦中的原乡,络绎不绝前往固始祖地寻根拜祖。
中原根亲文化,既是中华文化“尊祖敬宗”“慎终追远”传统的当代转化,也是“根在中原”诸结构性要素的固化与升华。中原根亲文化概念之生成,源于20世纪70年代全球华人的中原寻根活动。河南固始成为台湾同胞寻根热点,系因1981年4月19日黄典诚在《河南日报》发表《寻根母语到中原》一文中的观点,即“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在闽南,终点无疑在河南”。黄典诚的文章发表不久,香港中国旅行社总经理方润华于1982年3月致函河南省长戴苏理,希望帮助查询方姓的祖根地。1985年5月,固始县史志办依据固始《金紫方氏宗谱》相关记载,确认方氏祖根地在固始县方集乡,并得到方润华先生的认同。
台湾同胞和固始的双向交流,缘于1991年10月,固始县五个乡镇发生洪涝灾害期间,曾得到台湾慈济基金会的捐助;2001年固始高中迁址时,台湾慈济基金会再捐款1100万元。为铭记同胞情谊,固始高中更名为固始慈济高中,由是拉近了固始与台湾同胞心灵距离。自2002年始,台湾慈济基金会和固始慈济高中师生每年都有互访。特别是2002年8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播放电视专题片《在闽台的固始人》,全景呈现从固始走出的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的丰功伟绩及其在台湾的影响,固始作为家乡符号,在台湾各大媒体频繁出现,“访大陆、走中原、回固始”成为台湾同胞寻根认祖的圆梦之旅。台湾《太平洋时报》刊出“固始专版”,详细介绍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台湾同胞方知他们族谱所说“先祖来自光州固始”之固始即今河南省固始县,台湾同胞固始寻根活动由此全面启动。其中,台湾电视台资深媒体人徐宗懋应邀到固始专题采访期间,看到当地文化生活、文明礼仪和风俗习惯等熟悉场景,深有感慨地说:“两岸本是同根生,寻祖溯源访亲人。”徐宗懋触景生情、脱口而出的感慨,似为根亲文化意涵的最初表达。
固始县地方政府和姓氏宗亲,在接待台湾同胞祖地寻根期间,寻根文化、根文化、根亲文化等概念,首先出现在固始县政府相关文件及地方性学术活动中。如2002年6月25日,固始县政府在“固始寻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座谈会”上提出,要“创办固始寻根文化节,打响固始寻根品牌”。2003年10月10日在固始举行的“固始与闽台寻根暨固始寻根旅游资源开发研讨会”上,张新斌认为“光州固始”是历史上南迁移民浓缩在谱牒中的传承符号,据此提出“根在固始”及“固始寻根”。2004年11月,信阳市台办在《关于出版入岛宣传图书〈固始与闽台〉的报告》中,首次出现“根亲渊源”一词,取“根脉相连,亲如一家”之意。2006年信阳市对台工作总结中,希望固始能以《根在信阳》入岛宣传为契机,充分发挥根亲文化优势,提升根亲文化知名度。此后,固始县政府行文,将固始的“根文化”表述为“根亲文化”,“固始县独特的对台资源”表述为“独特的根亲文化资源”。自2002年先后出现并交替使用的寻根文化、根文化、根亲文化三个概念,首先在固始所辖区域统一为根亲文化。2008年初,信阳市“两会”期间提出“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后,信阳所辖区域也统一为根亲文化。
为具体落实信阳市“两会”期间提出的“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发展理念,2008年6月,固始县宣布成立根亲文化研究会,负责筹备“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由于“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起到了宣传河南、推介信阳、展示固始的作用,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影响,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固始的根亲文化不仅属于固始,还应属于河南省。”“要打好根亲文化的河南牌。”“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由此提升为“中原根亲文化节”,根亲文化,亦被中原根亲文化所取代,成为河南的文化品牌。
中原根亲文化概念之生成,经历了寻根文化、根文化、根亲文化三个概念,从先后出现,到并行使用或交替使用,最终统一为根亲文化。其中,1987年至2002年,固始县地方政府和姓氏宗亲在接待或面对台湾同胞祖地寻根时,首先考虑的是根在哪里,既然是寻根,必定有与之对应的根,于是根及根文化概念,紧随寻根活动之后而出现。2002年至2006年,寻根文化、根文化、根亲文化三个概念同时或交替使用,表明中原根亲文化概念还处于提炼与选择阶段。2008年在信阳市辖区统一使用的根亲文化,称之为狭义的根亲文化,指固始根亲文化。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之后在河南省及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根亲文化概念,称之为广义根亲文化,即中原根亲文化,含括“中华姓氏之根”“黄帝故里故都”“全球客家始迁地”“闽台同胞祖根地”等结构要素,是对“根在中原”诸结构要素的固化与升华,是一种排他性表达。
“根在中原”,系由中华姓氏根在中原、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全球客家始迁地在河洛、闽台同胞祖根地在固始四个结构要素结构而成。其中,中华姓氏根在中原,是“根在中原”的核心要素,不仅中华第一姓伏羲风姓源于淮阳、姓氏始祖黄帝子孙遍布中原,散居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河洛郎也始迁于中原,因此更是黄帝故里故都、全球客家始迁地、闽台同胞祖根地三个结构要素的结构动力。新郑从文献所见的“黄帝故里”到人文始祖黄帝出生、建都之地,寓意炎黄子孙根在中原。“河洛”从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等多重蕴意,到集中呈现“全球客家,根在河洛”,意在追记客家先民始迁于中原。固始从福建人的祖先记忆符号“光州固始”,到当下闽台同胞寻根谒祖之地,印证台湾同胞祖根地1300年前在中原。至于中原和根亲文化结合在一起,生成的“中原根亲文化”,一方面是“根在中原”的固化与升华,并由此成为全球华人始祖认同的排他性表达,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原根亲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中原文化的根文化特征更加强化和突显,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原大地的地域性呈现。
历史人类学背景下“根在中原”的结构过程,往往是民间或学界首先发现中原历史文化蕴含的当代价值,形成民间酝酿、地方政府鼓励、学界研讨阐释的结构模式。淮阳太昊伏羲祭典、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和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之人文始祖拜谒地,新郑黄帝故里、固始根亲博物馆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淮阳县、新郑市、洛阳市、固始县同时荣获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吸引全球华人为了心中的梦想,络绎不绝到中原寻根拜祖,诉说对故乡思念和游子情怀。全球华人中原寻根及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客观上转化为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优势资源。
“根在中原”的结构过程,是一种文化再造活动,表达的是中原人的文化自信。地处内陆的中原人在不具备对外开放地缘优势的情况下,从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中发现了“全球华人根在中原”的当代价值,并成功转化为对外开放的优势资源,以时间换空间。内陆地区以时间换空间的对外开放战略及其实践,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重要内容,值得认真总结研究。
注释
①本文借用的人类学研究概念“结构过程”,是耶鲁大学人类学者萧凤霞教授首先提出的。此后,刘志伟教授不仅把他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历史的研究解释为对这一地区600年“结构过程”的分析,还在这一地区600年历史中发现了若干重要的“结构要素”,及其对其后百年历史的影响。赵世瑜教授据此把“结构过程”作为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赵世瑜《结构过程·礼仪标识·逆推顺述——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念》,《清华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②本文“根在中原”,系指全球华人根在中原,即“炎黄子孙之根”。“根在中原”另一层含义“华夏文明之源”,限于篇幅,暂不列入本文讨论范围。③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同意文化部提出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列为古建筑类重点保护单位(编号147)。④2004年4月13日在云南大理召开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公布了第二批试点单位名单,淮阳太昊伏羲祭典作为河南传统庙会文化列入专业性试点单位。⑤⑧⑨穆仁先主编:《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第1—3、171、1页。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淮阳县太昊伏羲祭典列入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Ⅸ-37)。⑦姓氏祖根地异地争夺情况,如郑氏祖地的荥阳、新密、新郑之争,谢姓祖地的南阳、唐河之争,等等。卫绍生主编《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46页。⑩中共周口市委宣传部调研组:《淮阳县伏羲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周口日报》2013年7月20日。2016年9月3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河南日报》2016年10月30日。皇甫谧撰,刘晓东校点:《帝王世纪》卷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页;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编:《黄帝故里故都典证》,中国华侨出版社,2020年,第3页。王永宽:《中原姓氏寻根概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谢钧祥:《姓氏起源与河南》,《河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谢钧祥主编:《源于河南的千家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页。陈义初主编:《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456—459页。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中华书局,2012年,第56—57页;李伟泰《〈史记〉叙事何以始于黄帝诸说述评》,《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页。徐光春:《中华姓氏河南寻根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编:《中华姓氏河南寻根》第一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张新斌、刘五一主编:《黄帝与中华姓氏》,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14页。皇甫谧撰,刘晓东校点:《帝王世纪》卷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页。司马迁:《史记·出版说明》第一册,中华书局,2013年,第4页。乔志敏:《黄帝故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23页。《民间文学》杂志社等编:《轩辕故里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2年(未出版)。张维华、刘文学执笔:《“炎黄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讨论会纪要》,刘文学主编:《黄帝故里文献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91—195页。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黄帝故里:新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5页。亿里:《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刘文学:《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毋容置疑》,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编:《黄帝故里故都典证》,中国华侨出版社,2020年,第235—239页。戴松成著:《文化河南策划规划十八案》(上),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40—41页。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文化部确定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新郑轩辕庙被确定为建筑类保护单位(编号Ⅲ-344)。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公布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列为黄帝祭典(编号X-32)。刘芳名:《“首届全球根亲(客家)文化盛事颁奖大典”隆重举行》,《协商论坛》2012年第3期。朱绍侯:《河洛文化论丛序》,洛阳市历史学会编《河洛文化论丛》第1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张书田:《河洛文明论文集序》》,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河洛文明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有为、辛夷:《中华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史学月刊》1994年第1期。朱绍侯:《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文史知识》1994年第3期。谢重光:《客家、福佬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9页。李树义:《穿越时空的精神纽带——河洛文化与台湾研讨会综述》,《台声》2002年第12期。张新斌:《河南历史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551页。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编:《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序一》,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编:《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8—201页。孙梅芳:《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在偃师》,《洛阳日报》2007年8月20日。常文征:《偃师被确认为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河南日报》2009年9月11日。郑樵:《荥阳郑氏家谱序》、方大琮《跋叙长官迁莆事始》,尹全海:《闽人对“光州固始”的记忆与诠释》,《中州学刊》2017年第1期。芦永汶:《台湾姓氏之研究序》,彭桂芳:《台湾姓氏之研究》,台湾联亚出版社,1971年。彭桂芳:《五百年前是一家·引言》,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河南日报》1981年4月19日。欧潭生:《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中州今古》1983年第5期。尹全海、余纪珍:《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65页。张新斌主编:《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25—630页。方润华为表达对方氏祖地的怀念,在固始捐资兴建以其父方树泉命名的“固始方树泉中学”,见固始县史志研究室编:《根在固始》(未出版),第125页。齐超:《我所了解的根亲、根亲文化概念的提出》,《黄河文化》2014年第1期。力心:《固始与闽台寻根暨固始寻根旅游资源开发研讨会会议综述》,《黄河文化》2003年第4期。戚泉:《记第二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暨2010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两岸关系》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