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友善价值观*

2020-11-24 22:49:30
中州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博爱资产阶级恩格斯

冯 正 强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价值观念,其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很少直接使用友善一词,但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确实蕴含着大量与友善相关的重要论述,他们对资产阶级博爱价值观的批判,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友善状态的描绘,对友善价值观理想状态的热切向往,都蕴含着对友善价值观思想内涵的整体解答,也为我们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提供了关键性的理论指引。

一、“爱的呓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博爱价值观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对友善价值观的论述首先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博爱价值观的批判而彰显出来的。博爱价值观植根于西方文化深处,并通过宗教的影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具有不同于一般价值范畴的深厚影响力,但马克思恩格斯拨开了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博爱价值观的神秘面纱,让我们看到了它虚伪与狭隘的一面。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分析了博爱价值观背后人们的宗教信仰问题的历史客观性,这一点主要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体现出来。西方社会的博爱价值观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博爱精神通过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而上升为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并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其根源就在于基督教对“爱”这一崇高价值的神圣性、终极性和普遍性的推崇,并在贯穿日常生活的教会组织中得到了强化。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①马克思不仅看到了宗教中的“鸦片”因素,更看到了宗教中所包含的“无情世界的感情”和“对现实苦难的抗议”等革命的因素,而这种革命的因素是基督教的积极的一面的根本体现,基督教语境下的“博爱”思想的革命性就在于“它第一次宣告了人与人之间无差等的平等关系”②。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花费太多笔墨去论证博爱等价值观的进步意义,他们的思想重点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虚伪性的揭露上。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重点揭露了资产阶级博爱价值观的虚伪性。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只是在资产阶级范围内得到了实现,广大劳动者、无产者仍深陷于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之中,显然是无法真正实现自由、平等与博爱的价值理想的,博爱等口号成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欺骗的幌子而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中,由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进行的反对金融贵族的统治并争取普选权是这次革命的主要任务,当资产阶级利益与无产阶级利益“友爱共处的时候”,工人们想象中的博爱就是“人人都骨肉相连、情同手足”“博爱——这就是二月革命的真正口号”③,但这次革命的结果却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和让“劳动恢复原状”,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资产阶级独吞。当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利益而举行六月革命时,法国资产阶级却对3000多名俘虏进行了一场闻所未闻的残酷屠杀,以报复他们自己所经受的死亡恐怖。④这一失败也让无产阶级彻底明白,博爱只是资产阶级的博爱,无产阶级想要获得资产阶级的博爱,结果却是无尽的奴役和屠杀,“当资产阶级的巴黎张灯结彩,而无产阶级的巴黎在燃烧、在流血、在呻吟的时候,这个博爱便在巴黎所有窗户前面烧毁了”⑤。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说的就更直接了,当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一旦受到威胁,他们就会“把共和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这句格言代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⑥。可见资产阶级所宣扬的博爱是多么的狭隘、自私和虚伪,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时所暴露出来的残酷性和野蛮性,是对资产阶级所宣扬的博爱价值观的最为真实生动的诠释与反驳。资产阶级的罪恶本性绝不会因其鼓吹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而有丝毫改变,其虚伪性在这种罪恶与野蛮中暴露无遗。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博爱价值观虚伪性的批判还通过他们对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鼓吹的博爱观的批判而崭露出来。随着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大起义爆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为德国思想变革中非常盛行的口号,赫斯、格律恩、库尔曼、克利盖等人逐渐形成了一个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流派。他们高举着爱和博爱的旗帜,“在博爱的银河里浮现”。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股思潮并不是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的思考,也不可能真正触及现实问题的症结,他们所关心的并非实实在在的人,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化了的“人”,所以它就丧失了一切革命热情,就不是宣扬革命热情,而是宣扬对于人们普遍的爱了。⑧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这种思潮的严词批判,重新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了工人阶级的思想,重新明确了无产阶级自身的历史使命,强化了他们绝不妥协地向旧世界抗争的革命信念。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之后,这些人开始认可和信任马克思恩格斯的部分思想和立场,并最终抛弃了自己的理论而成了德国民主革命的领袖。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还特别批判了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本质属性是爱,“只有在对他的爱里面,我才明白他属于我和我属于他,才明白我们两人缺一不可,才明白只有集体才构成人类”⑨。他还进一步论证了爱在形成人的道德行为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人对自己的爱,即对人性本质的爱,这种爱就是满足和发展一切本能和才干的推动力”⑩,但这种利己主义与个体主义也导致了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并导致了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这就离不开爱的协调作用。最后,他还明确提出了调整道德行为的“良善”准则。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并非由信仰来决定,而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与人为善这一良善行为准则来促成的。对于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思想,马克思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非历史性的空想,他认为费尔巴哈并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是“仅仅限于在感性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人的关系’”。这种爱看上去似乎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但它实际上“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而在现实世界面前,是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软弱无力的”。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爱的宗教的抽象性的批判无疑是合理的。

二、以爱换爱:马克思恩格斯对友善价值观的直接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博爱价值观的批判,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对一般意义上的博爱等价值观的彻底否定。作为一种高贵人性的彰显,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博爱、亲善的理想人际交往状态也有一些正面阐述。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引用古希腊哲学家普卢塔克的话揭示出了友善的基本特征,“就本性而论,愤怒离仁慈最远,凶恶离敦厚最远,忌妒和敌意离博爱和友善最远。其中一类品性是卓越超群和力量的标志,另一类则是软弱和邪恶的标志”。显然马克思是认可将仁慈、敦厚、博爱、友善等人类品性看作是卓越超群和力量的标志,相反的那些人类品性则被看作是软弱和邪恶的标志。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博爱观,“无神论的博爱最初还只是哲学的、抽象的博爱,而共产主义的博爱则径直是现实的和直接追求实效的”。共产主义博爱观的现实性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友善的博爱关系是立足于人的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这一博爱观的直接追求实效性也意味着这种相互合作、共享的社会关系具有一种必然性。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奉献、相互给予的共享关系,“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这正是他对人际关系友善特征的形象概括。以爱换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真正平等友善的和谐关系。马克思揭露了在商品、货币和资本等私有财产诸“物象”背后所隐藏的“物化社会关系”,认为这种“物化社会关系”不仅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和对抗,也导致了社会成员的两极分化,其结果就是个人在物化社会关系中的“原子式”的存在,使得“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因此,要真正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应该彻底消灭私有制,成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就是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消除陈旧的、不公平的社会分工,促使社会全体成员共享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全面发展全体成员的才能。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克服自身社会关系的狭隘性、对抗性和外在性,真正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与友善。

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人类最终走向团结友爱的兄弟社会的社会理想。人之必须走向团结合作,这是由人的社会性本质属性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里的个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个人,而是现实中的具体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虽然现实中的个人构成了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但他却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来给个人进行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相反,个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并不简单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因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可见在马克思那里,人的社会属性而非人的自然属性构成了人的个体性本身,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处于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人们的任何劳动实践都必须通过人与人的团结合作才能进行,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互助合作、相互友爱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还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扩展到不同民族之间,认为真正的无产阶级大联合应该是全世界无产者的大联合。因为资本主义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区域或国家,相反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结果就是世界各国资产阶级联结在一起共同剥削和压迫工人阶级并镇压他们的反抗;另一方面,全世界的无产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敌人,也面临着同样的斗争,他们生来就没有民族的偏见,所有他们的修养和举动实质上都是人道主义的和反民族主义的,“只有无产者才能够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爱”。因此,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最终战胜资产阶级,才能寻求全体无产阶级最终的解放和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友善。

三、生态友善:马克思恩格斯友善价值观的生态蕴涵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敌对关系,而是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朋友关系,人类应该将大自然看作不可或缺的朋友,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善待自然。他的这一重要生态友善思想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友善价值观核心要旨的继承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自然不是抽象的、外在于人的自然,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自在的自然与人类无关,只有人化的自然才使得自然具有了生命的特征,具有了全新的社会属性。在此前提下,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也必然会涵括到人与人化的自然之间,生态友善也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友善价值观在生态层面的应有之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基本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友善价值观的理论基点。其一,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其二,他们认为人直接的就是自然存在物,人同动植物一样是按照自然规律形成的,其感觉活动是以自然客体的存在为前提的,“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其三,他们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人“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将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从生态友善维度来看意在表明,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前提,也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人作为自然家族中的一员,要想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能充实惬意地生活,就必须毫无疑义地关心呵护自己的家园,善待自然界,自觉树立起同其他自然存在物共生共荣、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意识,尽早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误区,摆脱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傲慢,真正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的深刻批判,为我们揭示了生态非友善现象的本质所在。生态非友善现象的本质之一即蔑视、贬低自然、无底线地掠夺自然。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而不惜代价地疯狂掠夺自然资源,肆意破坏环境,曾经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在资本的掌控下彻底褪去神秘的色彩,变成了财富增殖的不竭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在资本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成了新的上帝,人变成了资本的奴隶,人所赖以为生的自然也不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再是人类诗意的家园,而是资本家肆意攫取的物质财富。生态非友善现象的本质之二即生态消费的异化。在资本的全面控制之下,人的生态需要也被异化了,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一方面生产出无穷尽的物质财富以满足无止境的人类消费欲求,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破坏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导致人类所消费的自然成了被异化了的自然,自然界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生产资料的同时,也成了收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等各种废弃物的垃圾站,其结果就是人的生态消费的异化,工业化时代的人们“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时下爆红国内外的“李子柒事件”无疑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提供了当代注脚。李子柒及其团队通过精心录制的视频向受众反复渲染土地荷田、竹林木屋、土灶大锅等农业文明的象征符号,并受到了现象级的关注,从一个侧面充分印证了今天的人们是多么渴望充满原生态的、未被现代工业异化的本真自然啊。生态非友善现象的本质之三即新陈代谢的断裂。正如J.B.福斯特所指出的,“新陈代谢的断裂”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生态批判的核心元素,马克思的基本结论在于,“资本主义积累的逻辑无情地制造了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断层,切断了自然资源再生产的基本进程”。这个“断裂”,本质上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生态危机的爆发。伴随着高科技的无孔不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破坏必然会突破自然生态体系自我调节的阈值,必然会打乱自然界本就脆弱不堪的动态平衡,人与自然最终都将深受其害,自食苦果。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解思想也为生态友善价值观的达成提供了路径规划。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了资本增殖的工具,人类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越来越肆无忌惮地去控制和改造自然,人类对自然的强权控制和肆意掠夺既摧毁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更滋长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与偏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与自然和解的思想,也为破解这一时代难题提供了关键性的路径导引。其一,从思想层面而言,人类必须跳出狭隘的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视野,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正如前述,这一生态自然观的要点主要包括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也必须积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改造自然,“人应该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和科学理性的方式对待自然,在追求自然良序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二,从实践层面而言,人类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最大化、无节制地追求利益,这必然会导致过度生产、过度消费并最终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自然异化的根源所在,“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唯有消灭私有制,走向真正的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自然界的复活,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简言之,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友善思想意在告诉我们,人类绝不能不知节制的征服与统治自然,而应该懂得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科学认知和正确利用自然规律,这才是人与自然友善相处的根本之道。

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友善价值观的理想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思想蕴涵着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理想状态,为我们擘画了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终极指归。只有置身一种真正的自由状态中,人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与尊严,人性才能不受压抑、自由伸张、生机勃发,从本质层面而言,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所应有的理想状态。

首先,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意味着对人的异化状态的彻底扬弃,这构成了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存在底线。这一底线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得以存在的现实依据和逻辑前提,丧失了这一底线,友善价值观必将荡然无存。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就是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远大理想的诞生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普遍异化状态,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前提之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友善价值观不仅无从谈起,甚至根本就没有存在的空间。资产阶级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可以对创造大量剩余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工人阶级进行肆意的经济盘剥和政治迫害,并使之陷入一无所有的绝对贫困状态之中,结果就是两个对立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并演化成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种到处都很混乱、到处都在剥削的现象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资产阶级自觉地、公开地追求个人私利并使之最大化的必然结果,由此带来的利益冲突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的生存冲突,无产阶级不得不像动物一样,不得不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得一丝存活的希望。只有在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们才能真正告别动物界,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平等、友善,才能享受真正的解放和幸福,才能开始一种真正属人意义上的历史。

其次,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充分展现了人之为人的理想状态,这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真正实现奠定了人性根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是人的生命存在与全面发展的真实体现,是人的主体性的真正彰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是不可能摆脱被异化的命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无法带来与之相应的个人的全面发展,畸形片面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常态,其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也注定无法真正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工业、普遍竞争、自由地追求自己目的的私人利益、无政府状态、自我异化的自然个性和精神个性的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意味着,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将从诸如统治、压迫、奴役、剥削、疏离和异化等一切类型的非人的统治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自由自觉的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不再以牺牲他者全面发展为代价,而是自我与他者和谐共存的友善状态。唯有共产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对人与人之间异化关系的真正克服,并最终实现人性的解放。在此人性沃土之上,人才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历史的主人、自身命运的主人,人与人之间才真正拥有一种和谐友善的伦常关系,人性的友善之花才能根深叶茂、繁花似锦。

最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蕴含着对优雅从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这也为我们展示了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值得期许的美好愿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真正实现,最终是通过人类美好生活体现出来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友善价值观的追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美好生活的实现内在地蕴含着友善价值观的生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唯有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每个人才能成为自由自觉的存在,才能拥有一种诗意的栖居和优雅的生存。这种优雅从容的美好生活被马克思用如下充满着浪漫气息的想象充分表现出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在这里展现出来的对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的理想化、浪漫化理解,固然招致了诸如哈贝马斯、霍耐特等人的批判,但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值得向往的美好生活画卷,这一美好生活画卷不仅包含着物质生产领域的富足,更包含着人文精神领域的充盈,由之应运而生的友善价值观就不仅仅是一种人际和谐关系的体现,更是人们优雅从容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五、结语

在社会主义这个基本前提下的友善价值观,以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性为根基,以共同的利益追求为指归,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保障,因而具有了最大程度的普遍性、科学性、优越性。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提出,既彰显出我们党对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洋溢着我们党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思想内涵的理解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必将陷入误解、曲解之中。唯有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源头出发,我们才能一窥友善价值观的真实面貌,避免将其与西方世界鼓吹的博爱等普世价值等同起来;唯有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指引,我们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传统友善价值观的创造性转换;唯有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地基,我们才能在培育践行包括友善价值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注释

猜你喜欢
博爱资产阶级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博爱之歌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2
恩格斯服兵役
军事历史(1998年4期)1998-08-21 08:02:38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军事历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