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2020-11-24 22:24覃继壁
读与写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口技木兰传统节日

覃继壁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第一初级中学 广西 马山 530600)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从古墓青铜的沉淀到流光溢彩的瓷器。从烟雨蒙蒙的精致四合院到现在的高楼大厦。这是一个民族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从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是前任长辈们总结下来经过不断的沉淀再沉淀从而展示给我们的精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步伐,我们遇到越来越多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应该积极的学好我们自身的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将传统文化加入其中。也一定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初中生们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1.语文课上设立传统文化10分钟

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认识和语文阅读能力很大程度都是学习一些古诗词,古文言文等。学生们接触这些越来越多。所以不妨让学生们在语文课上读十分钟的传统文化,古代文人墨客的相关事迹。这样在我们教学过程中面对一些李白,孟浩然,白居易所写的文章,学生们就能更加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们所写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也将有助于初中语文课上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并且将中华传统文化不断的发扬光大。

例如: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时候,很多学生们虽然知道木兰这位女将军,但是并不知道木兰生平的事迹。所以在课堂中,我花费了课堂的十分钟,让学生们读了一下,木兰代父出征。并且获得赫赫的战绩,学生们对于木兰这位女将军也是好奇了起来,所以在学习《木兰诗》的时候,学生们比以往更有兴趣。也从木兰这个人物形象中了学习到了爱国的精神,也明白了,女子也可以做一些顶天立地豪情壮志的事情。所以我认为传统读物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是非常有利的。

2.穿越情景,语文课上趣味传统文化

有时候学生们面对语文教学时感到有些枯燥乏味。尤其是在学习一些诗歌和古诗的时候,学生们并不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文人所感觉到的美好事物,以及心绪情感。所以说,我们不妨让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的带领下去切身感受当时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心情绪的复杂。我们可以在课上和学生用古文进行交谈。又或者是以作者的身份进行一场课堂交流。我想在课程之前告诉学生们,下节课我们将会用古文进行交谈,学生们肯定会既好奇又兴奋,因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教学方式。所以学生们将在这堂课上具有很高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课堂上一定会达到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口技》的时候,因为我之前参加过传统文化的训练。当然口技也属于传统文化相关技能的范畴。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体会一下口技所表现出来的情景。我带领一个玩偶,用自己和玩偶的完美配合。让学生们在没有看到我说话的情况下,见证了一个玩偶给他们讲课,说话,游戏的过程。学生们非常的震惊,最后在我们学习口技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们明显的学习起来轻松多了,因为在他们面前的老师已经给他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口技技艺。所以我的学生们学习完这门课的时候都印象非常深刻。

3.教师要借助我国的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众多,如果能够将这些节日有效地利用,让学生们搜索并实现传统文化节日庆祝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我国的热爱以及喜爱之情,增加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中国的传统节日众多,如果能够将这些节日有效利用,启发学生搜集并实践传统节日的传统庆祝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能够多利用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明白传统节日所经历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们更加具有爱国的情怀。

举个例子: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郭沫若的《屈原》时,我让学生们先去调查一下,端午节的时间以及风俗习惯和节日的背景。学生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屈原生平的一些事情,都油然而生对屈原的一种敬佩之情,所以在学习时候都非常的认真。还说要像屈原一样为国效忠,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可以借助我国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相关结合,这样的话能够让学生们增加自己的爱国之情以及对语文传统知识的学习。也利于学生们对课文的熟悉以及了解。从而学透明白课文。

结语:综上所述,作为初中的语文老师,不仅仅负担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任,同时也负担着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的重任。所以我们应该在教育事业中将两者不断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素养,加深传统文化的底蕴,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能够学的透,明白的彻底,从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身的品格中去。构筑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有力平台。

猜你喜欢
口技木兰传统节日
擅长口技的猎人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Mulan Mulan
90后口技传承人:用一张嘴还原《阿凡达》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木兰诗》考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