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第二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活动教学凭借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模式,已然成为最符合现代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之一,而如何更好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也成为每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然而,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这极易使学生偏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自身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以及直接经验等来设计教学内容,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活动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不仅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还注重选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1.应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起着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意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点滴的体会、感悟、积累、培养形成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的目的。
2.应巧妙结合时政,善于挖掘生活资源。“生活即课堂。”对于初中生而言,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比起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来说印象更为深刻。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结合时政,注重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国际热点问题等进行分析,以便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和时代发展的气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应适当借助多种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面对感兴趣的事物时,会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主动去学习、探究。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借助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如:通过放映幻灯片、播放录像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一些素材引入课堂教学,扩大课堂知识容量,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封闭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式较为死板,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而作为新型教学方式的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要求教师注意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赋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和交流空间,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切实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应注意活动素材的选取。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的效果如何,与活动素材的选取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活动素材的选取,除了要选取学生身边的“热点”或“焦点”外,还应关注“社会热点”,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最大限度地搜集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素材,并从中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契合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素材分析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对时政的了解。
3.应避免活动形式的单一性。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如:组织辩论赛,开展小组讨论,进行访谈等,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发展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实现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