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县民联寄宿制小学
民乐顶碗舞是流传于甘肃省民乐县的一种独家传承的民间舞蹈,自清乾隆年间由洪水镇汤庄村蒙汉驻军传入民乐县以来,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2007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乐顶碗舞融舞蹈与杂技为一体,舞姿潇洒,造型优美。舞者头顶瓷碗,牙咬竹条,两手各拿一碟一筷,伴随音乐节奏,磕动“口条”,弹动竹筷敲击碗碟打出有节奏的悦耳声音,并以传统秧歌十字步为基调,表演走、跳、站、跪、爬、滚、翻等高难度动作,碗却始终稳稳地“端坐”在舞者头上。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笔者所在学校从2012年开始把顶碗舞作为校本课程引入校园,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让广大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欢乐,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带动家庭、社会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探索利用寄宿制小学富余时间,开展社团活动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策略,为在校园传承更多领域的非遗文化提供借鉴。
1.健全社团组织机构,加强服务与管理。顶碗舞社团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活动章程、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场地、定辅导教师、定授课内容的“四定”措施,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组织教师数易其稿,编写了顶碗舞校本教材。为进一步充实社团活动师资力量,丰富授课内容,学校从县文化馆、退休教师、民间艺人中聘请了志愿者,组成辅导队伍,定期到校开展辅导活动,多途径解决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在辅导学生的同时,还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顶碗舞技艺的骨干教师,为民乐顶碗舞的传承注入了新生力量。
2.加强设施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并积极争引项目,为顶碗舞社团创设良好条件。县文广新局投入资金在我校建成了的顶碗舞传习所,配置了电脑、电视等多媒体设备;购置了表演服装,道具,陈列柜;提供了舞蹈配乐,音像制品,民乐顶碗舞教程。在传习所设立了宣传专栏,用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民乐顶碗舞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及成就,让学生了解顶碗舞文化,激发学生对顶碗舞的热爱。
3.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老艺人传授的民乐顶碗舞,动作较为单一,缺乏新颖之处,因此教师们十分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为顶碗舞加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从动作的编排、音乐的选择,再到传统文化内涵的渗入,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认真的推敲才能最后成形,使顶碗舞的教学工作更加规范,最终创造出精品。现今学生所跳的顶碗舞,即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提升了舞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4.加强对外合作与宣传,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演出。艺术作品从生产到消费都离不开受众群体的支持,因此,碗舞社团除了在本校开展节日表演展示外,还积极与县委宣传部、文化部门、乡镇、社区等单位开展合作,争取更多机会到校外表演,展示社团活动成果。顶碗舞社团先后在县广场艺术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小学艺术节等活动中登台表演,得到观众一致好评。
1.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顶碗舞是一种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舞蹈形式,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学生形体变得挺拔、端正、健美,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课余时间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翩翩起舞,身心获得充分的休息,加强了交流,调节了情感,在团体活动中补偿了寄宿生的亲情缺失,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对家乡文化耳濡目染,增强了乡土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2.学校形成鲜明办学特色。学校在成功创建“顶碗舞”社团后,又逐步创建了省级非遗项目“四家武术”社团、市级非遗项目“霸王鞭”社团,进一步丰富了校本课程内涵,为学校特色办学提供了品牌支持,为拓宽非遗保护传承领域,建构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积累了成功经验,在所在地区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总之,培养非遗传承人,教育是主渠道,学校是主阵地,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大胆创新,立足本土,让更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薪火相传,为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