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教学研究室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剧增,许多农村青壮年纷纷在城镇买房置业或租房定居,孩子随其到城镇学校就读,导致农村学校生源锐减,产生许多小规模学校,给农村地区办学带来了严峻挑战。
1.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严重浪费。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学校越建越好,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但是由于生源流失,校舍闲置,教育教学设施使用率较低。若再撤并学校,既不符合政策,也不符合客观现实,还会给学生上学带来极大不便,增加农民负担。
2.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难重重。小规模学校生源多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残障儿童;学校经费严重不足,核拨经费仅仅能够维持学校基本运行;音体美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短缺,师资培训、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受到极大局限。小规模学校客观上发展受限,主观上发展动力不足,面临严峻挑战。
3.乡村教师师资水平相对薄弱。乡村学校优质师资逐年流向县城和市区,一些青年教师通过招考等方式脱离农村教育,师资薄弱成为制约乡村学校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是最普遍的问题。乡村学校师资“老、弱、缺”问题突出,乡村教师年龄偏大,骨干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相对较低,普遍缺青年教师和音、体、美、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
4.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需要关爱。许多家长外出务工,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交给寄宿制学校。这些孩子,从小缺乏家庭关爱,缺少父母陪伴,在生活、学习、习惯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因缺少关爱、家庭教育缺失而产生不良问题,成长过程令人担忧。农村“进城陪读”较为普遍,而家长进城并不只是“陪读”,更需要发展生产,常常对孩子疏于管理,也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5.小规模学校影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城区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导致城区教育资源紧张,学位不足,出现“大班额”现象。同时,优质生源是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名片,农村优质生源的流失必将影响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下降又必将使更多的生源外流,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教育教学正常进行。
1.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让小规模学校“小而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加快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出台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突出办好乡村“小校小班”和“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的特色乡村学校,振兴乡村教育,为农村孩子提供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在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经费投入到教师质量的提升上,使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和城市学生一样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小规模学校“小而强”。对规模较小的村小学、教学点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加大农村教师的招聘力度,合理优化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并继续通过签订服务年限合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实施方案,推动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城乡交流,让一部分城区教师到农村交流轮岗,实现交流常态化,以便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输送到农村学校。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幸福感,留住一部分优秀教师,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强化农村教师师资培训,加强农村学校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质量整体提升。
3.创新管理模式,让小规模学校“小而精”。试行大学区化管理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通过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结对帮扶、区域联盟、送教下乡等方式,逐步推进城镇学校管理力量向农村辐射,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构建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运行机制。改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评价,围绕义务教育目的,在遵循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小规模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与城市学校或大规模学校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评价时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义务教育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网络资源建设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资源,使小规模学校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开展小班化教学,指导小规模学校开展特色创建,开设特色课程,根据当地文化特点,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