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 东华理工大学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慢性病及老龄化问题逐步变成突出问题,基于此,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体医融合”被作为一项健康国策写入。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树立“大健康”理念,深化改革,强化保障,使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机衔接,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人们更加认识到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性,“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正在慢慢深入人心。因此,在“大健康”理念导向及体医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构“运动干预”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发展路径,成为新时期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内涵,对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调整经济结构,确保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早已被医学研究证明能够有效控制慢性病“全程”的“运动干预”,往往被作为医疗过程中的一种治疗手段,但是“运动干预”手段运用到临床时发生了“转化链”的断裂,使得具有极大临床应用价值的“运动干预”难以转化为“防未病”而被束之高阁[1]。运动干预具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价值,主要是针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对其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干预和维护等服务的全过程。实施运动干预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面对快速增长、日趋多样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目前以需求为导向,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品质供给,与市场、社会、公民多方面互动。在疫情中,我们也看到了社区公共服务的巨大能量,通过生产性职能的转移,实现社会责任的共同承担。建构“运动干预”健康服务模式应结合公共服务,以“公共服务”为起点,需要不断增加社会性支出,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要进行产业融合,确立服务公共的内容,并吸引政府购买此服务。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未来,对免疫力提高的全民意识,将有助于中国加速建设“预防-治疗-康复-疗养”的全链条公共健康服务体系。以“公共服务”为初心,建构“运动干预”健康服务模式是将社区、体育、康复充分融合,在预防、治疗和理疗三位一体的健康链条中发挥作用,成为有效缓解人体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使运动干预服务与公共服务战略契合成为真正的全民大健康产业的代表。
目前,运动干预服务的商业模式特点往往是通过健身俱乐部或健身会所向大众提供健身产品和服务,没有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混乱。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健身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需求层次更高。但我国健身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低,经营模式单一,技术革新不足、替代性强,在这种商业环境中不适合构建“运动干预”健康服务商业模式。因为产品供给无法满足人们对治未病健康需求。另外,健身行业监管不足,无序竞争严重,运动干预健康服务长期以此为依托必将导致客户服务水平下降,无效供给过多,这些都将阻碍运动干预健康服务业商业化发展的进程。
在构建“运动干预”健康服务业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服务对象,目前主要存在服务对象不明确的问题,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大家容易把运动干预服务和医疗康复混为一谈,认为只有生病去医院,医生会运用一些运动干预手段进行治疗。恰恰忽略运动也是一种预防疾病的手段,运动干预服务同时是一种经济活动。针对当前“大健康”“治未病”的理念的盛行,构建“运动干预”健康服务产业并在市场上运营是必要的。同时应明确“运动干预”健康服务业面对的是亚健康、健康人群以及对自身健康有追求的人们,也是主要的服务对象,而医疗康复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已经患有相关疾病的人群。所以在构建运动干预商业模式时,必须厘清服务主体,寻找初衷。面对巨大利益体健康服务的需求,只有提供给有能力购买服务的人,企业才能创造利益[2]。所以我们应当正确区别不同的市场力,创造不同的经济效果,有效地提供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
运动干预服务业的目标顾客中,大部分顾客的目的是对于疾病的预防。目前我国运动干预服务业消费,没有形成主流市场,虽然大多数健康理念是先进的,但是响应者少,专业技术要求高,并且投资大。在市场中,目标顾客群虽然大,但是实际顾客贫乏,且在服务过程中,服务工具和产品比较单一。运动干预服务消费群体很少,收入渠道单一,而人力成本却在持续上升,严重制约了运动干预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绝大部分从事运动干预服务的公司在产品的设计中,存在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创新不足、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雷同现象严重等问题。例如,几乎所有的健身俱乐部中的运动干预所提供的服务都是相似的。如果产品科学技术含量赶不上的话,最终企业只能进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在网络时代,单纯的物理空间已经不再是信息传递的障碍,这个行业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革新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变成模仿和抄袭。特别是服务产品的山寨简直就是信手拈来,而服务模式的革新却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都很难有成效[3]。因此,尖端技术产业化加快商品化发展,早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对服务质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运动干预服务人员不仅要了解体育知识,还应了解医疗健康知识、实际操作经验和营销推广能力,但目前我国相关复合型人才不足。找不到适合企业的人才,更多时候只能招聘体育专业或医学背景的人才,但这两个方向的人才又各有行业壁垒,很难融通[4]。员工的知识储备将直接影响服务质量。由于行业稳定性问题,运动干预服务从业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难以形成稳定性高、责任感强的员工队伍。
2013年至今,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并指出,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5],“大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们在构建“运动干预”健康服务产业时应紧抓国策,当前是发展的最好时机,抓住国家对公共服务的供给,对社区资源的投入,在制度层面上力保产业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已出台很多“健康中国”的政策并做出了整体规划,政府应优化民间资本结构,激发产业市场属性,落实并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优选进入[6],完善人才培养供给,运动干预服务业应在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以医体融合为背景在运动医学和健康产业中打造品牌形象,创造新的体育消费热点,逐步形成从前沿研究、技术开发到应用示范的产业链条。
作为一个新兴的运动干预服务行业,运动干预技术模仿是没有门槛的,但金字塔顶端的顾客资源有限,竞争对手蜂拥而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获得顾客资源的胜利,服务技术含量很重要,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核心服务产品技术。在服务的详细设计上,除了产品技术含量外,增强公共健康服务连带效应也同样重要。所有服务都需要标准化的程序,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运动干预服务企业密切跟体育科学、康复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科技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企业应意识到在其上面投入研发,推动体育卫生服务领域各种科技成果的转化[7]。
开拓企业盈利途径,深入研究市场,划分政府和市场,制定促进运动干预领域的重点,争取进一步与政府在体育健康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研究目标客户的真实需求,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的需求设计服务商品,提供有效供给,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同时为企业带来利益[8]。
如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健康这个话题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人们在加强体育运动、追求健康的同时,在构建“运动干预”健康服务商业化时,作为一个产业我们应该从理论、服务模式、新技术推广等几个方面重新认识健康。同时还应克服自身的不足,在产品设计、营销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下深功夫促进个性化的健康、疾病预防和身心康复的发展,并达成健康服务业的联动发展,促进运动干预服务业在健康中国战略、医体融合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