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湖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体育课程思政越来越引起高度重视。体育教学的特点又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体育课程思政自然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的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提供了锻炼平台。学生的素质养成,客观上讲,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队建设、顽强拼搏精神等内容,这些与体育直接相关。为国争光、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担当、敢于吃苦、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是中国青年应具有的精神品质。
体育健康教育赋予了其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有许多方面也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抓住这些事例,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即是教育的总要求,同时也丰富了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如升国旗奏国歌、中国奥林匹克发展史、女排精神、振兴中华口号的呼喊等都为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教材。
体育有许多是以团队形式出现的,一个冠军往往产生于英雄的团队。如何在教学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必须高度重视。每个个体在团队中要勇于担责,勇于牺牲,取长补短,将个人的特长与团队完美结合,体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机会。如田径游泳等项目接力赛、团体赛、拔河赛等。
从 “三好学生” 的要求,到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三全育人” 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学生要珍惜青春年华,牢记“少年强,则国强” 的教导。强健的体魄是优秀接班人的基础,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有好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中国人被视为 “东亚病夫” 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祖国未来赋予下一代的根本任务。
鲁迅先生教导我们:每每看比赛,胜者固然可敬,往往落在后面仍能坚持不懈,到达终点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的屋脊。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胜不骄,败不馁。体育健康教育要求学生做到勇敢顽强,持之以恒,不怕吃苦,这些品质的养成,需在体育锻炼中不断体现,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是体育教学的永久课题。
科学,是个老老实实东西,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体育锻炼的严谨性注定了这项素质的要求,科学锻炼为当代青年学生提出了认真严格,精益求精的作风要求。国富才能民强,中国体育的强大背后彰显着科学的进步。大数据、高科技促进着体育的发展,一大批科研成果运用于体育锻炼上。全民健身纲要的颁布,锻炼意识的增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运用,都是科学应用的体现。一大批现代体育场馆建成,先进体育器材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无不体现科技的进步。
竞争意识是现代职业人必备的心理品质。体育的竞争持续性恰恰体现了这一法则,只有竞争才有发展,只有竞争才有进步。体育竞赛强调要公平竞争,敢于面对竞争,参与竞争,积极的竞争意识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体育竞赛给人带来特有的健康向上的竞争意识,成为不可替代的现代化精神动力。只有树立起一往无前的竞争精神,才能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青年人要想适应现代需要,必须养成这项素质。否则,我们将输在起跑线上。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体现在体育上,更是光彩夺目。足球最早发源于中国汉代,武术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华文化通过体育得到了传承,中国的就是世界的,通过正常的交往,小球转动了大球,加深了了解,传播文化,增进了国际交往。体育的作用正起着其无法替代的作用。
时不我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善于鼓励。将教育引入当前的思政热点问题,使学生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十四五” 对青年一代提出了什么要求,为“十四五” 做好身体准备。90 后、00 后在考验到来时的表现,特别是身体要求,青年人绝不是温室的花朵,还必须经受身心的检验。我们准备好了。
今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体质健康的作用,多次安排部署加强体育与健康,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正在作为惠民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为此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了多种体育活动,将促进身体健康锻炼与防疫常态化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期,必须树立体育健康锻炼的意识。防疫离不开体育锻炼,塑造接班人的健康体魄离不开体育。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广大教师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好 “四为服务” 的时代使命,教育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热爱祖国,练好身体,在运动场上展现青春激昂的风采。
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融入思政教育非常必要,要从 “三全育人” 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如何抓住体育教学的特点,善于利用好各种有利时机,要作好充足的准备,要有丰富的体育思政素材,走进学生心里,结合青少年活活泼向上,情感丰富,勤于思考的心理,示例要实,示例要新,特别注意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体现教书育人的根本方向。最终目的要使学生树立为国锻炼,全面发展素质,提高各方面能力,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
体育健康教育为什么要思政,体育健康教育如何思政,是对青少年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课题,新目标,新要求。只有学通悟透,才能适应高校体育健康教育。完成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