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新兴初级中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应用所学知识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生活化教学在多个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探索和应用。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从生活出发,寻找和使用生活素材,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而又贴近生活的语言、情境或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感知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对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综合性课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授课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法,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寻找道德或法治内容,并让这些内容反作用于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及学生法治意识,这既符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要求,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从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在内容上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方式方法上要注重学生的合作研究。总之,将教学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关联起来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2.实现教学质量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缺乏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转化,学生难以吸收和运用理论知识,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理论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反馈于生活,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引入教学之中,将枯燥和抽象的知识鲜活化、具体化,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积极影响,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探究习惯。生活化教学通过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将各种各样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知晓教材只是学习的辅助工具之一,真知存在于生活之中。为此,应鼓励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并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答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探究习惯的形成。
1.制订生活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对教学方向起着引导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推进生活化教学,首先要落实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具体而言,在“学”上要求设立多维目标,强调循序渐进;在“悟”上倡导源于生活;在“教”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内容细化、表述规范化。
2.丰富生活化教学资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展生活化教学。为此,教师要多关注社会动态和热点事件,发掘能够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素材。将家庭生活范例作为教学内容呈现,毫无疑问会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为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可加强与学生或家长的沟通,采集家庭生活素材,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将这些素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在《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学中,可以某一家庭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为例进行列举,如学生在学校上课是因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父母按酬领取工资是因享有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等等。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综合性学科,教师必须广泛了解政治、历史、法律、心理、生物等知识,才能更好地满足生活化教学需要,并为学生解答疑问。教学技能在教学中体现,并对教学效果产生实质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关联生活与教学的能力、生活化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4.建立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有别于以往唯分数论的评价形式,是一种新的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应强调知与行并重,从多角度进行评价,既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要考查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是否真正得到加强,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真实践行。其次,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授课教师专业最强、最具话语权,因此仍是最主要的评价主体,但仅凭授课教师一人对学生进行考核,难免缺乏客观性,为此,可邀请其他任课教师或家长从不同角度对生活化教学以及学生习得情况进行评价,让评价结果更具准确性和说服力。此外,还应重视学生自评以及同学之间的互评,以便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特点。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方法中,生活化教学法是最受欢迎和认可的。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该教学方法将生活与理论融为一体,更贴近生活,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践行于生活之中。将教学目标生活化,广泛收集生活素材,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