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第二中学
明礼诚信历来被中华民族所推崇,它既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因此,诚信教育是我们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当前青少年诚信度急剧下降,令人担忧,因此需要多管齐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健康成长。
当前的一些社会行为背离了诚信的精神、违反了诚信的原则,抵消了学校诚信教育的成效,使青少年对诚信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对养成诚信品格的信心发生了动摇。其主要有来自家长不良榜样的影响,来自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等。
学生自控能力尚差,易受不诚信行为的影响和侵害。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缺乏责任感,不能承担各种责任,也不能经受挫折,遇到问题,便很容易失去了诚信。
1.教师要做诚信的榜样。有调查研究表明,道德观念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学生。美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他说:“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来教育学生,使养成教育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
榜样教育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是名人示范。如我们联系思想品德教材《讲究礼节》中“曾子杀猪”的故事进行思想教育等。其次是教师示范。教师自己端正态度,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以诚信待学生,教师好的师德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也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再次是学生示范。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让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训练、自我完善,促进全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最后要搞好班队活动阵地。班队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礼仪教育的主阵地,让学生在自由的、轻松的、愉快的情景中亲自参与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诚信度。
2.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诚信教育。良好的诚信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中学生鉴别能力弱,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良好的诚信意识在形成过程中不稳固。特别是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不良行为就会重新萌发。为此,教师要加强检查督导,强化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把诚信意识渗透到完成作业和待人接物上来。另外在班级常规活动中设监督员,开展“明礼诚信”行为训练活动,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认识,升华品质,陶冶情操,自我完善,并定期评选出“明礼诚信”小标兵,作为同学学习的榜样。
3.社会应营造诚信的氛围。学校教育常常受到社会的巨大冲击,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坑蒙拐骗,制假贩假,新闻媒体报道的丑恶现象对学生纯洁的心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优化社会教育环境是培养诚信度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创立一个整洁、优美、诚信的氛围,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环境,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视作品、新闻媒体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营造高尚的文化氛围,在青少年活动场所要清理不良文化,张贴诚实守信的名言、格言,利用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等阵地,宣传有关诚实守信事迹。积极的舆论宣传,优良的环境熏陶,才能更好地促进诚信意识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诚信度。
4.给学生留有承认错误的适度空间。许多家长都对孩子抱着殷切期望,总是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便有一种侥幸心理,撒谎有时还可以逃脱责罚,何乐而不为呢。因此,过度严厉其实是关闭了学生承认错误“大门”。因此,教师、家长要打开诚信“大门”,鼓励学生说真话,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学生认识到诚实的心比金子还贵重。当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我们首先应对其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给予肯定,然后再耐心地与其谈心帮助其改正错误,学生也觉得没有必要掩饰错误而主动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营造诚信的氛围。
5.家长要做诚实守信的楷模。家长是否言行一致,诚信待人,直接影响着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因此家长在社会生活中应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有诺必践,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时刻做学生的榜样。
总之,培养诚信观念,提高学生诚信度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任务。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作,“明礼诚信”的种子一定会在青少年心灵中萌发并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