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曲县第二寄宿制藏族小学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随着我国各民族间经济、社会、文化交往的深化,汉语成为我国通用的交流工具,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广泛沟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指出: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藏区小学生由于地区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学习汉语普通话的能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受藏语母语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用母语表达方式转换为汉语口语表达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家庭缺乏汉语口语交际的环境,致使在藏区小学生汉语普通话教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和复杂性。那么,如何有效提升藏区小学生的汉语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呢?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不但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也是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以及一系列正式非正式师生互动的场所,课堂的这种交流互动属性为培养藏区小学生汉语普通话能力、提升汉语普通话交际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和机会。因此,藏区小学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首先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一方面要系统地教给学生汉语言理论知识,汉语口语表达规范,教师要研究藏语口语和汉语口语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汉语普通话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互动特性,拓展交际互动空间和机会,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强调的各项目标以外,更要研究探索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对话和语言互动的潜在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汉语普通话进行交流对话,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口语运用能力,使课堂成为知识学习的主渠道,也成为口语训练的主阵地,把汉语普通话交际能力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实际需要,利用情景教学法,设计出各种交流场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老师设计出的交流情景,利用演课本剧、情景对话、模拟生活场景等,培养学生汉语普通话的表达能力。
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是基础性、实践性能力,口语是在大量的实践运用中提升的,没有实际运用训练,任何人都无法掌握语言运用技能,母语也是如此。因此,藏区学校教师要注重拓展小学生汉语普通话运用空间。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除课堂教学以外,要有效利用学生在校生活中的每一个时机,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运用汉语普通话交流。如,设计丰富多彩的以口语表达为核心的课外活动和游戏,组织学生参加汉语普通话兴趣小组等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尽量用汉语普通话进行互动交流沟通,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或电视,组织学生收看如“开学第一课”等适合小学生的电视节目,这样,在校园活动中,每天如果都能组织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那么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掌握汉语普通话能力,进而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及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自如地运用汉语普通话了。另外,藏区很多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宿舍期间,也要鼓励他们在交流中运用汉语普通话,引导他们把双语交流作为一种常态。
学校要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全体师生充分认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主动使用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把说汉语普通话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标准。藏语教师首先要发挥表率作用,在交流中多使用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汉语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小学生学好普通话。在平时,学校要通过电子屏、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推广普通话的氛围,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规范汉字书写比赛等活动,提高推广普通话的实效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汉语普通话教学也是一样,学校要突破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的局限性,不断开拓各种学习渠道和机会,进而有效提升藏区小学生汉语普通话表达能力,提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