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通用语专业复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朝鲜语专业为例

2020-11-24 16:11吴娅蕾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朝鲜语语种韩语

文/吴娅蕾

一、非通用语专业复语人才培养

非通用语常被简单定义为“小语种”,即除了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随着199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内非通用语组的成立,“非通用语”的概念被正式引入我国高等教育外语教学界,特指除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和阿拉伯语之外的其他所有语种。据统计,全国范围内高校开设的非通用语专业多达90个。随着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各高校更加重视非通用语专业教学培养模式改革。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国际人才、跨文化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单一的小语种培养现今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内外巨大的市场需求。单一的语言人才指向单一的市场,外语学习仅掌握一门外语技能显然不足以适应市场需求,不仅不利于学生发展,也不能为社会经济带来强劲活力。基于此,面向国际化需求即英语这一通用语在国际交流上的主流引导地位,高校应致力于探索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形成以“非通用语+英语”为主的外语复语人才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非通用语专业复语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期,面临许多问题要解决,譬如英语课时少、实践活动少、教学目标模糊等,其在理论研究层面、教学时间实践阶段还有待完善和规范。“非通用语+英语”模式与普通意义上的单一语种教学在学习过程、认知特征、心理特征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性,受到习得过程多样性、社会环境复杂性、语际迁移复杂性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各种问题。鉴于此,非通用语专业复语人才培养的趋势应主要体现在:第一,从语言迁移认知角度,探索双语教学中非通用语与英语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复杂性及其对复语人才培养的启发意义;第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综合分析不同语言在不同文化语境、文化碰撞环境下,学生应如何协调非通用语与英语的学习时间、空间,培养在多元文化下良好的多边沟通能力;第三,根据非通用语与英语的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情况,从复语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方式、管理、评估和环境等多方面出发,构建科学有效的复语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二、非通用语专业复语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复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实行“二外”教育,即在小语种专业教学课程中开设英语教学课程。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英语通常被设置为非主要课程,没有类似专业英语教学的高标准、严要求,对非通用语专业的英语教育也未构建科学的教学大纲,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始终模糊,无法指导复语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与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通用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主要存在五大问题:第一,英语课时少,知识学习不够充分;第二,英语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弱,课堂不认真,作业完成度不高;第三,英语学习缺乏专门性指导和口语、听力等多样化训练实践活动少,形成“不会——不学——不会”的恶性循环;第四,它语种学习过程中存在负迁移现象,如韩语语法知识结构对英语语法学习形成干扰;第五,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了解不够。非通用语专业复语人才培养强调“双语”成功教学,强调非通用语(小语种)+通用语(英语)教学实践的协调与教学成果的同步提高,必须解决人才培养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切实提升复语人才教学培养实效。

三、非通用语专业复语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非通用语专业复语人才培养必须着重解决当前英语教学难的问题,创新改革复语教学模式,必须革新教育内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升学生的双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在此以朝鲜语专业为例,探讨非通用语专业复语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一)朝鲜语专业复语人才培养的师生分析

1.学生层面。总体来看,朝鲜语专业学生有参与改革的内在动力。当前,大多韩国在华企业内部统一采用英语、韩语交流,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对于复语人才的需求更大,基于市场和企业需求,学生清晰认识到复语学习的重要性,朝鲜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会有所提高,因而会主动适应复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措施。

2.教师层面。当前,大多高校外语院校的教师素质水平较高,朝鲜语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韩语教学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处于外语教学环境和清晰的国际人才观下,具备一定的英语素质,且对复语人才培养的认同度较高,对外语教学改革有良好的适应力,能够积极参与复语教学模式改革。

(二)明确改革内容

1.加强复语实践教学。当前,我国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复语教学的一大问题,在于教学中对实践这一环节的不重视,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复语人才培养应当抓好实践教学。对此,院系应当提升朝鲜语专业中“韩语+英语”复语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开展“韩语角”“英语角”“实践活动周”等多样化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高校及外院应加强国内外企业及相关机构和用人单位的合作联系,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地区性涉外机构、部门组织的外事活动、志愿活动、会展活动、交流活动等,构建稳定、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次数频率,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累社会经验,不断提升“韩语+英语”复语应用能力。

2.重视课程优化。教学质量的一大关键在于课程体系优化,复语人才培养应当深化课程改革。院校应深化朝鲜语专业课程改革,针对当前复语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优化课程设置,如增加英语课程学分,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重等,加大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的改革力度。对此,高校应采取“韩英”双语主辅式开展教学,韩语教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安排教学,另外将英语课程教学分为英语技能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基本功训练,后一阶段加强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文化交际、专题讨论等高阶教学。英语课程由英文学院教师负责,学生的英语课程应占据更多的学时和学分。此外,应根据韩英教学现状,对三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合理减少通识模块最低课时要求;第二,合理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性;第三,提高学时弹性和灵活性,将某些课程设计为讲座教学形式。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网络开展课外自主学习,优化课时利用效率,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3.搭建国际化合作培养平台。培养“韩+英”复语人才,必须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训练与实践,为学生复语能力培养搭建广阔平台。对此,高校应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与国外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制度,构建师资、生源、课程的共建共享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赴国外合作院校进行语言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此外,高校应与我国韩企、韩国地区企业加强合作,基于合作发展目标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国际化工作环境下培养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韩+英”复语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4.应用“互联网+”构建复语教学课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予教育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韩+英”复语人才培养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力量,打造“互联网+”复语人才培养平台。院校及教师应通过共享最优质的在线课程,尽量降低边际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实施英语“微课堂”、韩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时空,解决复语人才培养师资紧缺、教学资源匮乏、师生交流不足、学生主动性差的问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打造“智慧课堂”,实现课堂、课下联动,使复语教学更具个性化、多元化,为学生提供学习、成长和创造的空间。

四、结语

非通用语人才专业培养必须要关注当前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复语人才培养目标下教师与学生的适应性特征,加强教育教学过程改革,改变高校及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理念,从复语人才的内在需求出发,切实提升复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要立足于当前现实问题,明确改革内容,重视实践教学,继续推进课程优化改革,积极引入国际协同力量,加强国际合作,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应用“互联网+”构建新时代创新型复语教学课堂。

猜你喜欢
朝鲜语语种韩语
朝鲜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中级韩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韩语的积极性——以《综合韩语》课程为例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
关于朝鲜语“-이-”句式和汉语“是”字句的对比
如何办好散居地区朝鲜语广播
以多元人才观为引导,深化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
韩语专业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探讨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