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奇林
(酒泉市体育运动学校,甘肃 酒泉 735000)
20世纪90年代,投掷项目作为我国的优势项目,在黄志红、隋新梅、李梅素等运动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傲人成绩。但在此之后,我国投掷项目逐步走向下坡路,以往的优势不再,后继乏力。纵观近年来奥运会、世锦赛等重大赛事,我国投掷项目竞赛成绩并不理想,进一步突出了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主要对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以期提高我国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水平。
目前来看,在国家训练大纲的宏观规制导向下,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组织较为合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国家输入了大量后备力量,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客观上看,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阶段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训练强度不合理、项目内容设计单一、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等。具体而言,在投掷项目训练实际工作组织过程中,部分教练一味地强调按规章办事,忽视了对青少年成长发育特点的关注,以人为本意识较为薄弱,导致相关科目的训练强度与青少年成长需求不符,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的信心,甚至存在运动损伤的风险,对其职业生涯不利。同时,在具体的投掷项目训练科目设计上,教练多以技术训练为主,轻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对其心理指导不力,面对较为沉重的训练任务,青少年容易出现懈怠情绪,降低最终训练效果。另外,影响青少年投掷比赛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如缺少足够的环境氛围支持,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在比赛中紧张;加上青少年缺乏对相关问题的处理经验,导致其比赛成绩不理想。从深层次维度上看,也暴露出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教练专业素养的不足。
综合来讲,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作为一项长期科学化的系统工程,其对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及技术水平均有较高的要求,讲求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正是基于对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科学性、复杂性的考量,投掷项目训练对相关从业教练也提出了诸多方面的素养要求,教练的思想理念、技术水平等整体水平表现,直接影响了投掷项目训练的工作成效。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练团队的培养,明确他们的职责定位,结合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现状,细化、量化投掷项目教练的岗位能力要求,严格教练准入条件,从根源上提升投掷项目整体执教队伍水平,为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奠定扎实的智力基础。
对教练素养的提升,可通过邀请专家开展多样化的专题讲座、培训等活动,紧密关注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的科学化发展, 及时更新教练思想理念,使其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意识,不断充实其学识涵养,包括心理教育、体育教育等内容,共享有效的实践工作经验,规范技术动作,从而使之发挥出最大的工作价值。同时,对教练个体而言,亦需精准定位自身工作职能及价值,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前沿,秉持良好的创新、创造精神,根据青少年的成长特点,优化工作组织,努力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投掷项目训练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高水平的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教练团队建设应是一项持续推进的工程,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善于发现和总结教练工作实践中的不足,深度解析其中因由,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计划,并树立榜样典范,激励他们有效作为。
现代竞技体育的核心不单单是参与比赛、夺取冠军,更重要的是促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视角下,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首先要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培育青少年友爱、团结、拼搏等良好的品质,如此才能成为国家需求的合格体育人才,彰显中华民族风采。对此,应进一步丰富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课程结构设计,紧紧把握住青少年成长的特殊时期,跟随时代发展潮流,适度增加文化课程比例,并宣讲与投掷项目训练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重点提升青少年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教会其正确的应急处理方式,尽量减少青少年在伤病方面的困扰,使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专项训练上,从而收获更好的竞赛成绩。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面对投掷项目训练较为沉重的任务时,极易滋生气馁、松懈等负面情绪,长期累积如得不到有效排解,势必会影响最终训练效果。因此,还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建设,时时关注青少年在投掷项目训练中的动态表现,予以必要的关心、关怀,并重点做好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帮助他们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心情愉悦地进行训练。
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一般以身体基础训练为主导,包括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灵敏等方面。据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机体的神经、骨骼、肌肉及心血管系统发展不平衡,科学、系统的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其各器官系统功能,从而为专项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青少年成长发育特点,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突出重点项目训练,实施因材施教原则。
具体而言,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应重点关注速度和力量2个方面的训练。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中的速度训练既要提高跑速,又需加强短距离移动速度。10~13岁是青少年速度发展的敏感期,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肌肉收缩效果不明显,而反应速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增强。因此,要精准把握青少年速度训练的最佳时机,可通过长跑、球类运动等项目来实现。力量是影响青少年投掷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日常训练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对此有学者指出,为了使力量训练更有针对性,就应在提高专项运动水平的练习中增加力量训练。在具体的组织践行中,建议通过提高专项能力和力量组合练习、发展柔韧和躯干力量组合练习、发展绝对力量和专项力量组合练习进行,并根据青少年个性差异,合理控制训练强度,以免造成运动损伤,继而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在此过程中,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切勿操之过急,应秉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导向,并充分做好运动前准备和运动后恢复工作,以奠定后期大负荷训练的基础。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具有较为旺盛的精力和较低的能力水平,独立性和依赖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错产生,并且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对投掷项目训练以被动参与为主。正是基于此,青少年对各类游戏活动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并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训练效果,这也是“快乐体育”的有效践行方式。多样化的活动组织,不仅可以有效调动青少年对投掷项目训练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能发挥一定的愉悦身心作用,使青少年展示自我真实水平,为教练下一阶段的投掷项目训练强化提供导向依据。因此,单位要加大对投掷项目训练的宣传,通过互联网络等载体支持再现运动健儿的风采。基于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发挥良好的精神感召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在成功案例的示范下,激励青少年砥砺前行,并努力提升自我,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硬件配套设施,积极引入先进的科技装备,协调好其在各个团队中的使用和分配情况,满足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需求。另外,可依托单位优质资源,组织举办系列投掷运动竞赛活动,按照正式比赛标准规则设定赛事流程,明确竞赛规则,广泛组织青少年参与,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使其在真实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帮助他们缓解赛前、赛中的不良情绪,激励其向职业化道路发展。在此过程中,教练要时时参与其中,紧密关注青少年的系列行为表现,善于发现他们技术、心理等诸多方面的不足,有的放矢地组织投掷项目训练强化。
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的有效组织十分重要和必要,是再现我国投掷项目辉煌的基础。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作为一项科学化的系统工程,在实际组织践行过程中,应依托高素质教练团队支持,根据青少年成长发育特点,丰富课程结构,关注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并突出重点项目,使之在多样化训练中得到良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