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 超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20 世纪20年代,沙滩排球从美国的室内排球中衍生出来,由于沙滩排球具有场地环境独特、新颖、娱乐性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1927年,沙滩排球运动进入欧洲,受到法国“裸体主义者”的热爱。随后沙滩排球运动在法国的诸多城市以及保加利亚、捷克等地陆续出现。随着沙滩排球运动的兴起与普及,沙滩排球比赛、竞赛制度、商业赞助等逐渐规范和完善起来,沙滩排球运动开始朝着竞技化、商业化和职业化方面发展。19 世纪80年代末,第一届国际“沙滩排球锦标赛”在里约热内卢举办。直到20 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沙滩排球队伍才逐渐发展起来,并加入世界沙滩排球比赛中。1994年,中国举办了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后,中国排球协会开始重视沙滩排球的普及推广工作,国内的沙滩排球运动才有了飞速发展。现今,沙滩排球运动若想有一个长足的发展,重视青少年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沙滩排球运动因在松软且流动性大的沙质地面进行,所以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体能、爆发力、协调性、灵活性等身体素质。此外,运动员在面对比赛中其他影响因素的同时,还要隔网做出发球、扣球、拦网、吊球、垫球和防守等动作,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技战术合理运用以及默契配合的能力。沙滩排球运动场地为沙地,沙地质软,具有流动性、可压缩性等特点,使运动员在沙地移动或跳跃时重心不易稳定,地面反作用力减少,运动员跳跃的高度肯定会受到影响,其技术动作的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最终影响比赛成绩。因此,对沙滩排球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能使运动员在沙滩上合理、协调地运用肌肉力量,从而获得较好的运动表现。
沙滩排球运动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且缺乏专业的沙滩排球运动员。因此,重视沙滩排球运动员的选拔与训练是推动我国沙滩排球运动积极向好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我国沙滩排球运动发展持续向好的大背景下,通过青少年沙滩排球运动员初级、中级和高级竞技体系的构建、各阶段竞赛体系相互衔接的强化以及后备人才输送机制的完善,可构建一个多层次、多体系、多方面的完备的沙滩排球竞赛体系。这样既能保证高质量沙滩排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向国家队持续地输送人才;又能保证沙滩排球运动比赛的举办。青少年沙滩排球运动员通过多次参加比赛,能够积累宝贵的比赛经验,提高技战术水平,推动沙滩排球运动的科学发展,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这项运动,对我国沙滩排球的普及与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沙滩排球运动的竞赛规则规定:沙滩排球的比赛必须在至少40 cm 深并由松软细沙组成的沙滩上进行。由于沙子具有松软、流动性大且可压缩的特点,运动员在移动时身体重心极不稳定,大大影响了沙滩排球起跳技术的完成,因此沙滩排球运动员在沙地起跳时下肢肌肉的动力学特征研究为我国沙滩排球运动的科学训练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垂直起跳初期,髋关节伸肌收缩,形成躯干后旋,此时能够使髋关节伸直和膝关节屈曲的双关节肌群在膝关节上形成屈的力矩,从而抑制膝关节伸肌的活动。随着股后肌群降低活动,膝关节伸肌开始加大活动程度。股四头肌具有伸膝屈髋的功能,能对抗臀大肌,降低发生在髋关节的总蹬伸力矩。最后活动增大的是踝关节的伸肌群,其中的腓肠肌具有踝关节伸直和膝关节屈曲的功能,能对抗膝关节伸肌,降低膝关节总的蹬伸力矩。因此,各关节肌群间活动的协调,以及肢体末端的推蹬充分是完成跳跃的最后关键,可以增加能量获取,保证下肢肌肉的完整运作。另外,根据相关的理论原理和作用机制可知,下蹲跳比屈膝跳能获得更大的向上冲力,从而获得较好的运动表现。
从国内和国外有关的文献资料及相关的研究中可以了解到,沙滩排球运动员在沙地上起跳技术的技巧能使沙滩排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有效运用起跳技术。由肌肉力学原理可知,由于做功拉长的肌肉弹性增加,上蹬期肌肉参与活动的力量将会增大,从而表现出来的跳跃效果最佳。所以,在跳跃动作的形态结构里,跳跃表现的关键影响因素是肌肉弹性能力的储备和重新利用。由于沙滩排球运动场地的不稳定性,腿部肌肉在发力时脚掌易陷入沙地中,导致起跳时腿部推蹬的力量分散,从而削弱肌肉力量,使最大力量的出现时间推迟,起跳力量也就变小了。另外,由于脚掌与沙地接触时存在不稳定的现象会导致机体的不平衡。因此,在沙地起跳时要想保证双脚的稳定,脚掌与沙地接触的面积须增大,同时还要在垂直方向上起跳,先伸膝以减小蹲角,才能获得最优的起跳表现。
在沙滩排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中,进攻、发球和防守等技术均需用到垂直起跳的技术,由此可见垂直起跳技术在沙滩排球运动中的重要性。此外,无论何时运动员保持屈膝的姿势也是沙滩排球运动中的重要技巧。虽然就跳跃高度来说屈膝跳效果不如下蹲跳,但是在比赛中,运动员应随时保持屈膝。
Hubley、Wells(1983)指 出,踝关节对提高沙地起跳高度非常重要。Luhtanen、Komi(1978)发现,踝关节的足底屈曲对起跳高度的提高贡献了23%。因此,踝关节足底屈肌的弹性是进行良好垂直跳的重要因素。
运动员在硬地起跳时,膝关节角加速度较大,是提高起跳高度的重要因素。然而,当运动员在沙地上起跳时,由于沙地较软,踝关节的伸展范围较大,阻力较小,从而使踝关节具有较大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在沙地起跳的推蹬阶段,沙地松软会使踝关节有较大的伸展,从而使髋关节的运动范围和角度发生改变。为了使身体保持更好的平衡和稳定性,髋关节会有更大的伸展,而且跳起的方向也更垂直。然而,髋关节的过度伸展很可能导致下背部过度使用和受伤,而这种运动损伤在沙滩排球职业联赛的优秀运动员中相当普遍。
运动员在起跳时不稳定的沙地结构会使脚掌陷入其中,使起跳推蹬的力量被分散,从而抑制肌肉力量的运用,延迟最大力量的出现,削弱起跳力量。由于沙地较软,运动员在沙地上的起跳力量和重心速度不如硬地,沙地中的起跳高度也低于硬地。又研究发现,就起跳力量和起跳重心速度来看,硬地比沙地分别增加了7.8%、8.8%,就起跳高度来看,硬地与沙地相差14%。
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在沙地起跳时具有特殊性,所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沙滩排球运动的起跳采用原地垂直跳,并且起跳前先伸膝,减少下蹲角度,这种方式是符合经济利益且易于掌控球感。(2)在沙地起跳时要想保证双脚的稳定,脚掌与沙地接触的面积须增大,同时还要在垂直方向上起跳,先伸膝以减小蹲角,才能获得最优的起跳表现。(3)在沙地起跳时,必须等身体下陷沙中完全稳固后,再用力蹬伸双腿向上跃起,才会有较佳的表现。在沙滩上起跳时,一定要等到身体在沙滩上完全稳定后,双腿再全力蹬伸向上跳,这样才能有较好的跳起高度。
由于沙地的特殊性质,运动员在沙滩排球运动比赛中起跳、移动等技术动作的完成比在平地上要难得多,且运动员在沙地中稳定性较差,不易掌握平衡,容易发生因触球时身体不平衡而导致技术动作变形,进而影响比赛成绩。因此,为了发挥良好的运动表现和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增强沙滩排球运动员身体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沙滩排球运动技术动作较普通排球运动来说难度大、水平高。因此,只有不断加强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运动员才能在实际比赛中把握各种得分和制胜机会。
增加沙滩排球运动员心理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训练是目前需要关注的内容。沙滩排球运动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体能消耗很大,要进行专门的专项素质练习。当前,沙滩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在训练中要加以关注。此外,沙滩排球运动受外界影响较多,且场上跑动、与队友的协调配合较多,有必要进行专项素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