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内因、理念、维度

2020-11-24 10:52朱大梅陆小黑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时代

朱大梅,陆小黑

2018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1]。同时强调,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化创新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展现新作为,指明了努力方向,更为中国武术文化创新发展明确了新维度。

在新时代诉求下,只有建立与一定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才能顺利实现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以及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2]。而中国武术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而创新。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中国武术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发展应坚持用辩证的方法坚守根本、大胆突破,理清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的辩证关系,总结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其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在关注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以批判的态度解读外来文化,有立场有选择的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基于此,推动中国武术文化融合时代价值,使其更好的充盈中华文化,服务今人的关键在于能够融和、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优秀武术文化精神,并用现代方法将其贯穿于复杂、多面的武术文化形态之中。那么,在推进武术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武术文化的时代诉求是什么?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创新理念?如何找准创新维度?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武术创新发展的重要问题。

1 时代诉求:中国武术创新发展的内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3]中华文化自信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4]。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为基础,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为动力。今天我们对中国武术文化创新发展,就是基于树立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动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只有着眼于“国家大事”谋划中华武术的发展传播之路,才能既有利于武术自身的传承发展,也有利于服务国家民族的大方略[5]。因此,对于中国武术理论研究中的“问题”寻觅,也应该紧紧围绕“时代”“实践”这两个词展开。中国武术的创新发展,“应该倾听时代声音,感知时代召唤、服务时代所需。”[6]事实上,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武术从未停止创新发展,始终与当时历史的主流文化相映成趣。中国武术的创新精神不仅是指“引着历代武术的发展方向,还为历代武术发展及从业者提供坚实的精神信念和力量。从尚武精神的出现到伦理道德精神的产生,从封建政治精神的萌芽到君子侠义精神的浮现,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到民族主义精神的彰显,精神信仰作为武术发展的直接内因,一直守护、伴随和滋养着中国武术的发展。”[6]

1.1 创新发展:中国武术自身进化的内在需求

“传统并非是一成不变、缺乏生命的陈旧事物,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包含着无数创新的节点,其历史轨迹本身就是一个持续创新的链条。”[7]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一种,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远古时期,在人与动物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抗争中,武技得以形成和发展。“中国武术作为世界武技形式的一种,它与异族的武技在初始的时期应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8]。随着历史的演变,华夏民族由远古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再到1279 年的宋代,一直饱受战争的侵扰。中国武技则从以狩猎、抵御野兽为目的的“搏斗”,逐渐发展成以击杀为目的“决斗”。与此同时,两宋时期城市文化的发展,导致“大量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武艺结社组织”的出现,在此间进行的“套子”表演,已经可以称之为武术的套路。由此,“中国武术形成了以套路为核心的主要形式”[8]。在中华文化的持续滋养下,中国武术摒弃血腥和残忍,深谙“内圣外王”之道,逐渐演变成一种成熟的以追求道德境界为目的的套路习练。在西方列强殖民文化的压迫下,武术界有识之士提出武术应当担负起“强国强种”责任,正如曾任西北军代总司令的张之江认为,“国家之所以衰弱,完全因为我们把与国同生死的武化忽略了”。“在不竞争不能生存的二十世纪舞台上,武化与文化是应该并重的”。“要救中国,决不是单单空谈文治所能达到目的的。一定要使全国的国民奋武、讲武、竞武,才有希望”。于是,提倡尊武术为“国术”。称武术为“国术”,强调“练习国术的大目标,就是强种救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武术为了向世界范围推广,尽量选择适应西方体育文化的标准,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武术衍生了竞技武术,它将中国武术由实用为主的技击之术,在中华审美文化的润泽下进化为身体的艺术。尽管学界对竞技武术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竞技武术对于武术的推广,提高武术的审美价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武术现代化”一直在武术界与学术界中热议不断,不过,“传统武术的现代化改革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其自我发展的一种必然抉择”[9]。

1.2 创新发展:中国武术彰显文化自信的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绵延不断的发展历史、博大精深的精髓和气势磅礴的海内外影响,是新时代文化自信之基,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有益的文化基因,反映了中国武术独特的“国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自身内部的民族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其他国家、民族同样贡献着“东方文明的智慧”。时至今日,武术文化所包含的一些先进理念、人生智慧不仅在过去适用,即使在今天依然能够为当代人提供智慧启迪。中国武术始终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艺术相伴而生,承载着中国文化“尚善守度”“重德崇武”“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文脉精神和价值追求。比如,太极拳在当代不仅具有健康促进价值,更蕴含“无过不及”“和谐有度”等处世哲学,美国《时代周刊》将太极拳比喻成最完美的运动项目。作为中国武术现代化的代表,竞技武术为展现“高、难、美、新”的高水平武术竞技,最大限度地发挥着个人运动潜能。虽然在传播与普及中国武术方面功过并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正因竞技武术的苦与难,才有了让世界网友惊叹的史诗级武术表演。“集体基本功”表演的宏大场面展现着新时代中国的强与盛,表达着每一位中国人内心的呼喊,这是时代的需求,这是每一位生活在新时代中国人的需求。

新时代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就是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国武术传承与创新,让中国武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使其更加具有当代社会的价值。创新则是树立文化自信必由之路。文化没有传承就没有根基,无根则不稳,就会在虚无中走向消亡,所以传承是基础;而文化没有创新就会驻足不前,不进则退,就会在固步自封中陷入僵化,所以创新是生命。对于中国武术来说同样如此,一方面,武术文化自我发展需要现代化改革,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不断向前更要求武术文化作出适应时代的鼎故革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需要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原始驱动。人类文明是在创造活动中产生,文化也依附需要而生。就武术而言,是人创造的产物,无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怎样的创新创造,一定是用来满足人的需要,满足时代的需求。

1.3 创新发展:中国武术满足美好生活的应答

武术不单单是身体活动,更是中国人的思想在身体活动中的凝练和折射。它不是“暴力”的代名词,也不是“彪悍”的符号,更不是“KO”“战胜”的化身,中国武术是人类文化文明的产物[4]。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应突破以前固有的范式,从战场的“金戈铁马”中冲出来,从看家护院的“拼命搏杀”中解脱出来,让新时代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满足人民对健康、文化、审美等“美好生活的需求”。当今中国武术已有许多美的表现形式:“武术舞台表演是一项极具艺术性观赏价值的活动,而武术表演对武术技术动作进行诗意般的创新和再现,将技击性和艺术性进行融合,提升艺术的观赏价值,近些年已经得到武术界和艺术界的认同。”[10]如中国武术曾经结合中国传统山水画技艺与现代特效技术,将灯光、音乐、舞蹈、道具、太极拳、集体拳、各种腾空动作等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创作出新颖独特的大型央视春晚武术节目《江山如画》、《行云流水》、《双雄会》等,展现出一副副盛世中华的画面。2019年春晚武术节目《少林魂》更是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不仅惊艳了中国,也惊艳了世界,被外国网友称赞为史诗级表演。中国武术拥有“‘天人合一’的养生哲学,提升生存智慧;‘心专志恒’的匠心精神,培育个人信仰;‘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强国强种’的尚武精神,助推中国梦”[11]。所有这些智慧、精神和美德等之类美好的品格都是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武术对美好生活的诠释是多方面的,国内外民众都喜闻乐见,如2017年中国武术亮相纽约时代广场,用行动“实力圈粉”;2019年央视春晚武术节目声势浩荡,史诗级视觉效果震撼世界;美国《新闻周刊》开展网民投票评选,中国武术成为21世纪网民心中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之一。这些足以印证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精神高度和艺术价值等适应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求。由此,不同于中国其他文化形态(中医、书法、绘画等),武术以技术动作为主导,随之将如影随行般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表达出来。由此可见,中国武术对美好生活的贡献是其他文化所不能代替的,它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讲述中国武术故事,传达武术时代精神,自觉承担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不同需求的时代使命。

2 守正创新:中国武术新时代发展理念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传统文化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国武术的前途和命运。当下,中国武术面临着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的局面,严重制约着中国武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活力,增强适应新环境的生命力。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推动中国武术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当今时代,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文化根基在动摇,如何保护、发掘、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需要深思与积极实践的问题。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精神,文化复兴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立足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发展,融入创新思维,发现文化新价值的过程[12-13]。那么,对于武术传统文化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创新理念,才能更好地为当代文化创造提供助力?

2.1 “守正”与“创新”:中国武术发展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民族性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独立面貌、展现民族风格、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在全球化浪潮中谋求平等对话、扩大世界影响力的根本。对于中国武术文化而言,“去民族化”不仅容易使其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上歧路,更容易被外来文化瓦解和吞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为此中国武术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首先要坚持民族个性、坚定文化自觉。只有认可、认同本民族文化,中国武术在创新中才能发挥其“以武化人”的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力,并更加自觉地为人类的文明贡献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智慧和力量。当然,坚持民族性并不是要求中国武术的创新发展固步自封,相反世界性必然是民族性的应有之义,就像硬币的另一面,如影随形。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开放已是既定格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激荡与融合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14]。中国武术创新发展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洪流,坚持开放、包容、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吸收其他民族优秀体育文化成果,这是作为历史悠久、举世闻名大国传统体育文化应当具有的情怀与气度。

早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对当时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西化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对待中外文化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理路,不仅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给与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注重批判性地吸收外来文化[15]。新时代,中国武术的创新发展要坚持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处在发展爬坡时期的中国武术更需要重拾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指导。其实对于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一直处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争辩之中。不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围绕“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中国武术研究,还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武术改良、进入奥运会问题的研究,都存在片面地解读中国武术的方向性问题。只有用唯物辩证法坚持中国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大方向上要理清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此思考武术文化的未来走向。做到细处就是要凝练具有时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传统武术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不能因为曾经出现的问题就走上全盘否定外来文化的错误道路,要基于“交流互鉴”的思想,在坚持“中国立场”的同时,充分肯定除中国文化以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并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如此,将古与今、中与外的文化深度结合,不仅是中国武术文化创新发展应坚持的正确道路,更是中华文化、人类文化创新发展的科学机制。

2.2 “守正”与“创新”:中国武术发展必须坚持理想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伟大的文化总是具有高度的超越性特征和精神性向度,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精神指引。它的时代价值就是带领我们冲破现实迷雾,通过营造团结奋斗、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社会风气,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强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优秀民族文化是一种希望和信仰。源于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中国武术在创新过程中理应继承这种“理想性”,当然在新时代武术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理想性”的追求,并不是人们脑海中的逻辑演绎,而是要落实在现实实践中,在历史发展每个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去实现每个时代的创新发展。所以说,中国武术新时代创新发展必须坚持理想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武术发展到今天,喜忧参半,在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存在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与“中国功夫”的遍传世界和“太极拳好”的世界认同相比,武术的“体育”标签似乎贴的太久太紧。因“强国强种”而被推到风口浪尖,于“土洋体育之争”中受尽排挤,只能在各种西方化体育项目里夹缝生存。中国武术的现状,不是历史的意外,而是多方共同造成的遗憾,这些现象其实质是没有处理好“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我们不再为武术近现代的发展状况做争辩,而是要思考武术文化的创新出路。在适应新时代的认知基础上,梳理、甄别先进的价值观和前沿的价值理念,然后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更合理的武术形态。然而当前武术在趣味性、难易程度、实践效率等方面,与今天快节奏、高效率、大众潮流等现状趋势相去甚远。发展武术文化要探索武术文化元素的现代表达,这样才能以现代方式准确传达武术文化精髓,创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武术文化。

2.3 “守正”与“创新”:中国武术发展必须坚持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武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是中华儿女对这一历史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总结和价值指引。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一份子,是新时代武术文化必须凸显的价值之一。在中国武术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文化铸就了中国武术勇敢、自强、爱国的精神基因和底色。为此,新时代中国武术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注重在新时代创新、弘扬武术精神时要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紧密结合,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养分,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要科学创新发展,以符合时代发展之需求[16]。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不同的时代孕育不同的武术精神,这是时代变革的产物,也是中国武术对时代诉求的自觉回应。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弘扬传统文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时代使命下,中国武术文化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和内涵,以不断继承、超越、创新的姿态,回答“中国武术新时代如何创新发展、中国武术如何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频共振”这一时代主题。

3 新时代中国武术文化创新发展之维度

中国武术的价值一直备受关注,“不论是在建国初期围绕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中国武术研究,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武术改良、进入奥运会问题的研究,都是在诉求充分挖掘中国武术当代价值和实践功能的学术研究”[5]。“中国武术文化创新”与其说是一种概念,不如说是一种实践,而人的实践是没有止境的,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武术一直在创新中发展,又在发展中创新。因此,对于中国武术来说创新发展是一个相互存在、相辅相成的整体。对过去中国武术的发展和实践过程反思来看,中国武术的功能和价值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中国武术在国际传播的价值和意义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基于此,中国武术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必须是多维度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武术文化在新时代的变革中承担起应有的文化使命和价值担当。

十九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并重,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具有显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意义和价值的中国武术而言,其价值体系是多维度的。因此,中国武术新时代创新发展也必是多维的,从多维度发掘其文化价值、健康价值、思想价值,既是中国武术主动应对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也是自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需要。这种转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中,做好中国武术文化价值的阐发,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中,实现中国武术健康价值的转化,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引领下,推动中国武术技术资源的开发,服务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新的时代征程与历史起点上,对武术价值理论总结、发掘,其目的是在回顾与审思中向着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由此,中国武术方能嵌入个人、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发展过程,进而实现其价值使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3.1 树立强烈的时代意识:中国武术文化创新发展之方向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顺应历史潮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并且科技领域迎来井喷式的大发展,互联网、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汽车等层出不穷。这些物质、精神以及科技的发展,不仅为当代文化创造提供了多彩多姿的鲜活素材,也为武术文化新形式、新样态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在于创新,武术文化继承中华文脉但不能总拿着先人们创造的文化向世人展示,而要不断借助当代科技力量创造出满足时代需求的当代优秀文化产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借助高新科技实现突破,实现高新技术与武术文化的创意开发。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武术文化创意产品要用现代科技手段表达出更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的《功夫熊猫》是好莱坞摄取中国武术文化元素的转基因文化产品、华语科幻新作《流浪地球》则是运用中国现有科技融合浓浓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制造的本土文化产品。以此为参照,中国武术依托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积极开发武术文化创新创意产品,打造出高端普世的武术文化产品,以这个时代应有的速度传播推广中国武术文化。

武术主管部门在传播武术文化时,应当与媒体通力协作,利用当代传媒手段推选国际武术形象大使、民间武术大师,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影视作品等,使中国武术逐步成为世界认同和关注的焦点[17]。当前武术文化创新不仅要时代特征鲜明还要求思想内容丰富,中国武术文化的风格、气派、内涵等在创造性转化时不容忽视。科学凝练中国武术文化精髓,运用科技手段拓宽对外交流渠道,构建合作平台,以时代发展需要为主题,不断提升中国武术文化品牌化培育层次[18],是构建新时代武术发展平台的必要手段。

《健康中国2030规划》倡导着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着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应答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一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们健康为中心的战略转移,是新时代对健康促进的需求,更是对承载“健身、修身”文化基因的中国武术的呼喊。基于“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武术的一些已得到世界范围内认可的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价值应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而且提上优先发展的位置。放眼世界,为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依据这一理念,中国武术“以武育人”“不战”的“武化”意蕴应该赢得高度重视与认同。中国武术“止戈为武”的处世方式不仅能增强中国软实力,树立好中国形象,还能更好的传播好中国声音。应对这一切需要,面对“文化中国,智慧中国”的新形象,武术文化首先要做到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转化力,有必要根据当今社会需要适度“接入”更多的时代基因,以更快速更易接受的方式将深层次的武术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3.2 树立强烈的群众意识:中国武术文化创新发展之内容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明确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武术文化创新发展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要明确依靠谁发展这一根本问题。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决定事物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中国武术的创新发展之路想要走得更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把“人民”作为中国武术发展的价值尺度,中国武术的发展进步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力量。“知向何处则不惑于方向,名所从来则充足于动力”既有“为了人民”的明确指向,又有“依靠人民”的深厚动力,这正是武术未来创新发展的成功密码。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19]中国武术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始终是由人民创造,也始终为人民服务。早期,武术利用其搏杀之技在“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中产生,又因其娱乐之气息在“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里演进,而且深深扎根民间。武术的本质是一种演绎中国传统‘防身、健身、修身’为一体的‘技艺’,其文化的内涵之中透着人民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武术在当代能够光芒四射,被世人所仰慕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这也是其他诸如体操、舞蹈、拳击等类似‘技艺’所不具备的”[20]。不同于其他文化,中国武术能集“防身、健身、修身”为一体,靠的是“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的精进,不仅要耗费“功夫”去练习武术技术,还要专注精神去感悟生命律动。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中国武术提供“深功出巧匠,苦练出真功”的体验,恰是满足了国家、民族、人民所真正需求的“工匠精神”。然而,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交通等方面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加速度社会”。在这个不断加速的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我们身体和灵魂不断地提醒与呼喊着“慢下来”,而我们的脚步和周围的一切却在不停地“快上去”[21]。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武术内外兼修的体悟文化在快餐文化、面临传播困境。这就需要我们在创新模式变革、创新领域延伸、创新空间拓展的现实面前,转变武术文化创新思维方式,有效实现“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第一步权利转化,即我们所拥有的武术文化资源通过各种途径的传播进而对传播受众产生吸引力”[22],这是关键的一步。武术文化资源对受众有吸引力,才能促使受众所属团体、组织、国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我国武术发展的行为,进而才有武术文化自信、武术文化力量、武术文化精神等深层次的影响,才有了征服人心的力量。因此,对武术文化资源(主要是武术文化内容)上的创新,使得武术的技术、表演、练习的形式等内容适应当代人民的生活需求,才能对人民产生足够强大的吸引力。

坚持以人民需要为中心,如何知道武术文化是否符合人民的“口味”,靠的是“脚力”。武术文化走出象牙塔后,相关单位做好把关工作,深植中国大地多组织开展实地调研,将调研结果转化为社会成果。通过武术下乡、进社区等形式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第一线,开展武术知识、武术思想、武术精神和武术习练方法的宣传,不断增加武术爱好者人群,增强武术爱好者鉴别武术文化优劣的意识和能力,实现武术文化认同。同时,组织高校等重点单位开设各种武术栏目,努力营造重视武术技术理论和哲学理论研究的氛围,推进武术技术理论和武术哲学理论的时代化大众化,充分发挥理论导向作用;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把武术的技术以及习练方式带到人们面前,帮助更多人将武术融入日常生活,不断开辟武术技术、表演、习练方式创新发展新境界。中国武术创新发展,只有科学回答了武术“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用”才能真正发展好。比如电视栏目《民间高手》得以呈现在大众视野,是媒体介入民间武术的结果,也是民间武术顺应时代创新发展的结果。有研究认为,“建立武术网络数字博物馆,研发功夫手游、武术运动APP等,迎合时代新需求,让人们从不同侧面了解武术,认知功夫”[23]。其实,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常化,市场上有关“武术”学习的公众号与APP层出不穷,但是,线上交流学习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政府与武术相关部门需要转换话语方式,由“人前”转为“幕后”,在借力现代网络技术优化基层武术传播平台,整合网络资源,补充完善武术文化传播内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组织武术名师、武术学者等多助力各民间协会社团的建立和发展,多组建线下交流活动,将更多丰富的武术文化内容放到人民更易接触的地方,使交流学习跃升到新台阶。人民是时代的阅卷人,只有人民满意的时代武术才是最合适的武术形态。

3.3 树立强烈的明德意识:中国武术文化创新之精神维度

《大学》中是将“明德”一词放在首句,试图以明德弘扬于天下的人所要行之事清晰列举。“明德”一词源于《大学》,明明德,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在古代,将立德定为最高境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洗礼的当今社会同样不会例外。科技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增强了社会对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德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呼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类似的要求总书记多次强调,可见德行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对个人、社会及国家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24],其精神体现于“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25]的“共同体”状态,中国历史中一直存在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并用德行践行“共同体”的文化形态,中国武术就是其中之一。而中国武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众多使人如何“成人”的文化精华,并始终秉承着“武以成人”的育人理念,成就了一批批伟大的武学大家,培育出一代代散发着中华优秀文化气息的人[26]。中国武术始终倡导着礼、义、仁、德等伦理要义,正因为对“武德”重视,使得“德为艺先”“习拳先习德”“拳无德者不立”在武术传承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为武术在当代社会中创新发展提供标准。武术在“破桩为度”“点到为止”“八打八不打”的规定中从技击技术演变成技击艺术,处处要求德行。例如,传统武术师徒关系中的尊师重道需要在徒弟“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不可并肩而行,同凳而坐”(《习武序》)的行为中显现,尊师重道、孝悌正义、舍己为人等德行在当代师生关系乃至日常人际关系中都需继续践行;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以德行影响自己与他人,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以此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古代认为,想要将明德弘扬天下,对个人而言要端正自己的心,意念真诚的通过“行”获得知识。“物格”后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而能实现这一人生追求的起点是“明德”,终点也将是“明德”。实现“明德”的基本途经则是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有所获得,朱金城在《大学正解》里认为明德在于弘扬一心,在自己研究领域感悟精一、专一、唯一、纯一,只有这样学业和事业才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中国武术不管是在技术修炼上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还是伦理道德上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不倡导着“恒心”与“一心”。“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要求武术习练者把习练武术当做一种筋骨磨砺,做到技能的专注与精一。“十年太极不出门”需要习练者在长时间的自我磨砺中体悟生命哲学,达到心性的守静与纯一。习练时从技击的招式招法中体悟攻防,不断摸索终身专研才能体会到中国武术真正的“术”与“道”。由此看出,中国武术“不仅有利于人在体魄上的‘强壮’,更表现在意志品质上的‘吃苦’和精神上的‘无畏’”[27],以及美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聚思之,中国武术新时代创新应凸显“立德树人”精神价值,时刻体现武术文化的价值在于塑造精神品格。习武者告诫自己要坚守高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因此,武术技术动作的简单重复以及武术德行的简单照做可以为当今浮躁繁杂的社会注入一股“务本”的清流,用“习武”之行引领“明德”的社会风尚。所以说,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培根铸魂的发展,是义利兼顾的发展。

4 结 语

钟南山院士提出“太极拳有利于肺功能保护、维护和提升”的观点,再次将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国武术这一古老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创新与开发变成了时代的焦点。可以预见,中国武术发展将会受到更加重视,我们要紧扣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满足自身发展、彰显民族文化自信、进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引领下。在守正创新的思想指导下坚持理想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的发展观点,只有从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维度、内容维度、道德维度、进行创新发展。新时代面前,中国武术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要守好拳种、门派的特色文化,也要与时代同步、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明德之行,实现中国武术的跨界融合与探索未知。唯有此中国武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让我们用创新的手段共同擦亮中国武术这张亮丽的中华文化名片,让中国武术为人类的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时代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中国魂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