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养生家,人尊称“药王”“医神”“孙真人”。他对中医的养生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孙思邈天资聪颖,然幼年体弱多疾。对于他的生卒年份有不同的记载。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认为孙思邈当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年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年公元682年,享年101岁。费得道《中国医学史略》和郭霭春均认为孙氏应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年公元682年,享年141岁。黄竹斋《医仙妙应孙真人传》,认为孙氏生年当在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卒于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68岁。以体弱之少年达享百岁高寿,且九十多岁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时,仍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充分说明孙思邈养生保健思想的有效性、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孙思邈生平著述甚多,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合称《千金方》)对后世影响颇大。还有《老子注》《庄子注》《福禄论》等,内容博大精深, 其中有关养生保健的论述在学术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孙思邈养生思想主导实事求是,他认为“养生”有十大要诀,包括啬神、爱气、饮食、养形、言论、导引、反俗、房事、禁忌及医药,这是大要诀从方方面面周全地概括了人们日常所能做到的一切来养生保健。《孙真人卫生歌》:“不违性情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盼可行”以及“易则易行,简则易从”。《急备千金要方》记载:“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旨在安神。《急备千金要方》中除记载了针灸、导引、养生、按摩之术外,还记载了以“调气”“闭气”法为主的静功。动静结合是孙思邈养生思想遵循的原则。简而言之,孙思邈主张养生要取“阴阳之宜”,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顺应天时,顺应自然。他既主张静养,又强调运动;既提倡食疗,又主张药治;既要求简朴,又注意卫生;既强调节欲,又反对绝欲;要讲究身心健康,不但养形,而且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
健身气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以调身,调心,调息为基本手段,从身形,心理和气息三方面调理人体的状况及精神状态与内环境,实现健身养生之目的。健身气功的健身理论基础是基于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五行理论,经络学说,脏腑理论以及精气血津夜运行学说。整体观以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体,人体本身外在的筋骨皮与内在各脏腑为一体,各脏腑之间相互作用为一体,创编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将人体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认为养生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现代健身气功遵循阴阳学说,阴阳此消彼长,互根互用,相互制约。健身气功动作的运用与设计均左右对称,松紧结合,动静相兼以达阴阳谐调、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恪守阴阳之道调节阴阳平衡是健身气功遵守的原则。健身气功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以及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以及气血运行理论调理身体,此乃是健身气功实现其健身养生保健价值的生理学基础。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高山、河流、草原等,这些是自然演化的形式,不是自然的本质。自然的形式有变化、有生有灭,自然的本质没有变化和生灭。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孙思邈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千金方·养性序第一》:“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根据四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千金方》根据天地四季运行的特点推而类比人的饮食起居:“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三月此为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孙思邈以中医理论的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理论为依据,调理饮食与起居,认为人体应顺应自然之变化而养生。《千金方·道林养性第二》言:“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毋失岁时之和。”《千金方·调气法第五》:“凡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得调。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孙思邈从天地四时、方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论述养生保健。故整体观是孙思邈养生思想的指导思想,他的养生理论都是在顺应天时、方位、寒暑等自然的理念下展开,此为天人合一。
健身气功亦遵循四时养生之道。中医认为“人天同构,人天同象”人与天气运数理相应。《素问·脉要精微论》:“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天地运行的四时方位息息相关。宋代洪迈所著《夷坚志》记载,“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1]明朝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八段锦导引法”所讲:“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习练健身气功主张清晨黎明时分,人体阳气共同生发。《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南而治,盖取诸此也。”南方尽得天阳之德,为八方之贵位,[2]因此练习健身气功一般采取面向南方练功。健身气功的习练遵循自然的天时、方位,以求天人合一与天地同气相求。孙思邈养生思想与健身气功功理功法均以整体观为指导,认为天地运行有规律,养生要顺应天地之运行规律,合四时运转应天地方位之气场,以达天人合一之状态。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上》。阴阳是中国古代朴素哲学的一对范畴,是指自然界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关联、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对立双方的属性。《淮南子·氾论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指人体的健康取决于阴阳的平衡状态,阴阳和,人乃健。阴阳任意一方过盛或过弱都会导致人体健康受损,乃至气绝。孙思邈将阴阳之道融入医术与养生。《千金方·养性序一》:“不得其术者,……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欢呼哭泣伤也。”“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孙思邈从饮食起居,情志以及健身劳作等方面强调养生之道宜遵循阴阳平衡理论,不可过于强烈,但也不可无或不及,即处于阴阳调和的平衡状态为上。孙思邈养生思想虽无明确使用“阴阳”二字,但从各方面都体现出阴阳平衡的理论。他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千金方·道林养性第二》。“小劳”与“大疲”是一对阴阳;“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所爱”与“深爱”,“所憎”与“深憎”各均是一对阴阳;而“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寻改正之”则明确表明不可“偏颇”而应达阴阳和谐,阴阳平衡。
健身气功在调身、调心与调息方面也遵循阴阳平衡理论。练习健身气功功法时要求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呼吸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对动作要求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其“平”“和”“喘”“滞”,“刚”“柔”,“虚”“实”都是从阴阳两方面出发调节健身气功练习中的阴阳平衡。健身气功的运动量可控性非常强。练习健身气功时不可强求重心太低动作幅度过大而加大运动量,同时若动作幅度过小也会降低练功效果,所以要求练习者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适当控制运动量,达到阴阳平衡的和谐状态为宜。健身气功在动作选用与设计上也遵从阴阳平衡理论。每势动作都兼顾到左右平衡,上下兼顾,松紧结合,动静相兼。
故阴阳之道是孙思邈养生思想和健身气功功理功法普遍遵从的规律。
所谓性命双修,指养生者身心全面修炼,达到完美境界。性指人内在的道,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外在的道,身体、生命、能量、物质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身心全面修炼。
孙思邈《千金方·养性序第一》:“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千金方·道林养性第二》:“ 言最不得浮思妄想,心念欲事,恶邪大起。”他认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他强调养生先养性,“性既自善”则“内外百病不生”。常人难以做到不为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散的扰乱与影响,然而如果做到了这五点,则“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达到性命双修之境界。他认为“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孙思邈养生思想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健身气功注重调身、调心与调息,即养性与养形性命双修。练功时要求练功者排除杂念心平气和,与孙思邈所述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散的扰乱与影响同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藏精,精化气,脏腑精气对外在环境的应答而产生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过于强烈的的情志可导致脏腑精气的损伤,气血运行失调。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大郁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健身气功通过调息将人体脏腑内存在的戾气排出,使人情志安和心平气和。例如,健身气功六字诀,运用五脏肝心脾肺肾及三焦合五声嘘呵呼咝吹嘻,结合吐气发声调息,辅以相应的肢体动作和意念牵动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在调整肝心脾肺肾人体五大系统及三焦,进而达到调节心理心神清明,得以养性与健身。其他的健身气功也皆要求练习者调理心情,调节呼吸,达到心平气和之状态。性命双修是孙思邈养生思想和健身气功功理功法都追求的境界,即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身心健康标准相一致,而孙思邈养生思想的提出比世界卫生组织要早1300多年。
孙思邈养生思想主张动静结合,认为“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千金方·道林养性第二》。但是又指出运动量要控制得当,“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孙思邈养生思想强调静养与运动相结合,活动筋骨,调理呼吸,行吐纳之术从而防病治病。《千金方·养性序第一》记载:“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俯仰之方,祛疾闲邪有吐纳之术”,“是以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动静结合是健身气功的功法特点之一。动与静是相对而言,健身气功要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例如健身气功的起势与收势,通过调整气息安宁心神,使身体与心情处于安静状态。健身气功动作相对缓慢沉稳,在动作达到最大活动幅度时看上去略有停顿之感,但肌肉继续用力内劲没有停,保持牵引拉伸。适当的用力和延长作用时间,能够使相应的部位受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有助于提高锻炼效果。[3]例如,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当两手上托至最大幅度时,在这个位置上稍做停顿闭气,然后呼气放松两掌分掌下落,如此,动作对身体的拉伸效果和对三焦脏腑的调理作用效果会大大提高。这就是动静结合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其他功法亦如此。健身气功包含桩功和打坐。这两种功法表面看起来身体都处于安静、静止不动的状态,实际功法关注身体内部意念的导引,气血的运行。孙思邈养生思想强调静养与运动相结合。而动静结合亦为健身气功功法特点之一,静中寓动,动中求静。健身气功就是在一动一静间体现其健身效果,与孙思邈养生思想理念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