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路径选择

2020-11-24 04:07丁亚会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体医体质医疗

丁亚会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随着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日益关注,以疾病防治为中心单独依靠医疗手段的方式已难以满足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多元需求,而体育作为非医疗干预手段,对于青少年群体疾病预防与体质健康促进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2016年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201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医疗保障政策与健康服务的衔接,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随之,探讨体医结合、体医融合的方式与路径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面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的现实困境,国家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所颁发的纲领性文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尚未能满足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需求。体医融合理念的提出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思路。本研究基于体医融合新思路,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路径进行探讨,旨在为改善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青少年体质健康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社会议题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身体活动相对减少。青少年时期是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期,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堪忧,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身体活动缺乏所造成的亚健康状况,将会给社会、人口和经济效益带来沉重负担。受多元化和智能化生活方式影响,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青少年肥胖、身体器官机能下降、运动能力下滑等问题突出。[1]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2]。“动商研究中心”资料显示,广州市四所中学3600名学生,军训一天,晕倒率10%;中国12~18岁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的4倍;上海某高中一半的男生引体向上得零分,杭州某小学举行运动会时有20人晕倒……总体来看,青少年体质健康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从各个方面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青少年体质健康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议题。

2 “体医融合”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了新资源

近年来,为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在此背景下,学界围绕“健康中国”建设的不同层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其中,体医融合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体医融合的前身是体医结合,我国学者对体医结合的研究最早出现于1998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把体育引入医学作为防病治病强体健身的一条重要途径”[3]到“综合运用运动处方或养生保健等多种体、医元素,发挥其在慢性病预防和康复、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4],“体育学科提供手段和方法,医学学科提供思路和途径,用医学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将常见的体育运动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使之处方化,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等[5]。可见,体医结合内涵有了进一步丰富,从“体育+”的结合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转变。“体医融合”指在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各阶段中,相关人员综合应用医学和体育的专业知识、方法、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手段和健康干预模式,“体医融合”能贯穿人的生命健康的全过程[6]。“体医融合”就是把体育运动的方式方法与现代医学理念和医学技术方法有机结合,在医疗的各环节中科学地、有方法地融入体育运动的元素[7]。

相较于体医结合,体医融合不仅仅是把体育作为一种方法或途径,其更加突出各阶段、各环节对体育与医疗的综合运用,覆盖生命健康全过程、内涵更加丰富、方式多样、多层次的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成为新时期体质健康促进的推动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借助体医融合方式,更易建立贯穿生命全周期的健康促进模式,减少因体质健康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转变凸显了人们对体育功能和价值的进一步肯定,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体医融合新型健康服务方式,把医学对身体状况各指标监测的数据化、精细化和科学性呈现融合到体育中,使体育锻炼更具科学性,锻炼效果的可视性加强。另外,体育所具有的趣味性、多样性和健康促进特点,丰富了单靠医疗手段促进健康的医疗卫生供给方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发挥体育、医疗在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形成普遍共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借助体医融合方式,发挥体育和医疗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与疾病防护的作用,将会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3 体医融合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路径探讨

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升以及消费结构改变,都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资源保障。工业化、城镇化、科技进步等因素也创造出新的健康需求。互联网医疗和健康大数据全面提高了健康信息的感知、融合与处理能力,促进了区域、机构、个人医疗信息的共享共用,加速协同医疗及整合服务发展。这些进步将根本性地改变健康领域的面貌,催生出更多健康需求。“青少年健康教育必须走向常态化和精细化,必须有强制措施来督导”[8],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居于10-19岁的青少年群体,生活区域相对稳定,所处环境相对简单。从青少年自身及周围环境出发,建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五位一体”的联动发展策略,利用体医融合资源将有助于系统转变青少年体质健康。

3.1 改变被动健康的心理依赖,培养青少年主动健康的个体意识

首先,从青少年个人层面出发,建立积极的健康促进行为,如缩短上网时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保证良好的睡眠、养成健康营养的饮食习惯、绿色出行等。青少年应将这些日常生活的自律行为常态化,逐渐促进其体质健康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其次,青少年应该深刻认识到充足的身体活动为自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状态带来积极的效益,从认知层面改变被动健康心理,弱化对家庭、学校采取的健康促进方式的依赖。青少年应当主动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做医学检查,参照医学指标对自身健康进行科学的评估,根据医生建议去调整自身的健康状况。此外,青少年群体已经具备学习的能力,应该多关注体育与医疗知识,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健康锻炼,逐渐养成“主动”健康的意识和习惯。

3.2 改变放任状态,加强家庭对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引导与监督

有调查显示,我国近70%的青少年放学后不被允许参加体育活动,74%的家长不会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运动[9]。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对家庭最直接的影响除了发生在身体功能损害治疗环节的医疗和康复成本之外,发生在与身体健康相关的能力损害环节的劳动损失及生命质量损失巨大。家庭体育环境和健康意识对青少年来说,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成长过程中体育行为方式的建立极易受到父母作用和家庭环境影响[10],而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阶段,而是伴随孩子一生。家庭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心,不能停留在单纯生物医学的认识上,而应由医院疾病诊疗辅助手段向积极健康生活方式转变,为青少年安排运动计划,将他们从网络世界带到现实生活。

家庭体育为青少年提供的轻松、愉悦运动环境,能增加家庭关爱,调节学习和生活压力,促使青少年达到健全的健康状态。家庭应从“治未病”的理念出发,对青少年健康进行管理,从医学预防,健康生活习惯等角度去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关注青少年身体活动,参照医学指标和健康标准对青少年的身体机能状态进行记录,建立孩子的健康档案,以便对孩子的健康进行监控。在家庭饮食结构中应尽量避免高糖、高脂肪、低营养食品,培养自己的营养健康意识,关注健康菜谱、药膳知识、食疗等知识,从饮食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健康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下降已成为青少年群体常见问题之一[11]。家庭应该对青少年的睡眠时间与睡眠质量进行监督,利用智能手环、智能床垫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监测与管理。

3.3 减轻青少年学习负担,明确学校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标和任务

2018年7月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取得一些成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肺功能、速度素质达标率较高,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过长,肥胖、近视、学生睡眠时间不足问题较为突出[12]。处于上学阶段的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所以学校体育的开展和实施,肩负着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学校应平衡把握好体育运动与文化学习的比重,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应当把智育与体育同步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全方位的健康观。研究证明,“体育活动对记忆力、注意力和课堂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13]。体医融合背景下学校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方面,应进一步推进落实,无论是学生体检还是体测,不能只停留在数据收集层面。学校应当建立健康服务环节,有效利用青少年的体检与体测结果数据,通过体检信息系统、运动处方数据库,将先进的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管理中,借助体医融合新方式,给青少年制定出体质健康促进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健康服务质量提升。

3.4 改变条块分割的工作局面,促使社会搭建青少年体质健康综合服务平台

面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社会要进一步加大“运动是良医”理念的推广与应用,尤其是体育的多元健康功能,实现健康促进多元路径。体医融合需要体育与医疗产业的资源整合与机构融合,体育场馆所属单位可与健康服务机构相结合,利用购买服务和合资合作等模式引入增量资源,吸引体育医疗门诊、健康管理等社会机构入驻场馆,通过双方资源融合与服务链接,合力为青少年构建、设计、供给体育与健康服务产品,以促进体育场馆合理利用和青少年健康服务水平提高[14]。同时,社会要充分拉动社会组织和企业部门的力量,引导和培育现有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承担政府公共服务,并在科学健身指导、医疗健康服务、健康技能人才培训与认证等领域提高专业权威,扩大其社会影响力。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呈现爆发之势,但是并不能给出青少年群体的个性化设计,不同运动健身、医疗及健康管理部门可通过技术集成、服务传递等活动,在体育可穿戴设备研发、健身实时数据监控、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等智慧健身中积极协同,共同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效能。另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推进, 社区的规模和人数也不断增加,家长对青少年的健康投入也相应增加,社区也应该积极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因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我国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平台,是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既关系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又关系到两大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的保障[15]。此外,社区应该建立一个体育与医疗服务互助服务站,由医学人员对青少年进行身体检查,然后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医生的检查结果,参照青少年身体机能状态与运动兴趣,制定出适合青少年的个性化运动处方。

3.5 转变政府依附模式,优化政府顶层设计

由于青少年群体的独特性,决定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责任,涉及到个体、群体及有关组织和部门等多元主体[16]。青少年体育基本权益分配不均衡,单单依附政府单一化行政监管的固有治理逻辑,并不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起到有效改善。体育与医疗部门是体医融合的主体,需要政府顶层设计与协同治理,通过重组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达成合作框架,构建体医融合诊疗模式。政府应积极保障青少年体育基本权益,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上,应积极联合其他部门,明确部门分工协作,在体医融合大背景之下,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路径的转变。“亦体亦医”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体医融合共生的重要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体医交叉培训”的跨领域知识和跨技能培训,培养一批会开运动处方的医疗卫生人员和一批能科学指导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提升体育医疗健康指导人员综合技能。依托医学及体育院校教学,借助各界组织举办的培训班来培养体医融合人才,是促进体医融合进程并取得成绩的重要举措。“体医融合”资源的配置,需要双方结合国家政策共同制定具体的落实办法,优化体育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向体医融合领域流动,扩大并完善体医融合的多重渠道、媒介和平台构建。

4 结语

“体医融合”背景下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需要建立多维发展格局和畅通的工作机制。面对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如何发挥体育运动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中的积极作用?如何应对身体活动不足与超重肥胖日趋上升的全球趋势?如何借助医学更科学合理地对青少年进行指导?如何制定符合青少年需求的个性化运动处方等等,依然是摆在体育、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唯有贯彻实施更加全面、具体、可行的对策,才能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最终形成“五位一体”全面参与、齐抓共管的多元机制和强大联动合力,真正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全面有效地落到实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路径的转变,对提升青少年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猜你喜欢
体医体质医疗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