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博,张 强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涉及到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全部学科范畴。课程一体化建设程度一定意义上代表体育教育相关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水准,对于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以及“立德树人”工程具有必要的奠基作用。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实施必须依托课程体系的完成来实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然而20年过去了,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目标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果,青少年整体健康水平甚至出现明显下降。据统计,“中国学龄儿童超重率从1985年的1.1%上升到2014年的20.4%,肥胖率从0.5%上升到7.3%,近几年这个数据仍在提升。此外,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现‘增龄递减’的现象,大学生体质达标率较中小学学生更低。”[1]大多数青少年掉进了渴望体育锻炼、喜欢体育节目却反感体育课程的怪圈中。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2018年开始,教育部开始把重点放在四大学科的一体化建设上,推进了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2018年7月17日召开的全国课程教材重大研究项目研讨会提出“德育、体育、音乐、美术”4个学科的各自的课程一体化建设,即提出了德育一体化、体育一体化、音乐一体化、美术一体化,从而使大中小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大中小学教育整体设计一化体育教育的发展”[2]的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与高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建设,目的是使体育教育真正达到各阶段“全程参与、共同研究、整体构建”[3]的统一效果。随着相关体育理论的发展演进,对于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从实践到理论都有一定程度的拓展。一体化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理论。从过去的教学大纲到后来的课程标准,每一学习阶段都是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来进行教育实施。如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体系就会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来制定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同时,对于课内与课外的一体化建设也是在不断尝试中完善的。如大学阶段的课内课外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目前都是相对完善的。但是,在整体的体育课程一体化实践运行中仍有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
所谓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就是“以学生终身体育和身心健康发展需求为逻辑主线,建构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课程总体框架,依据学生的动作发展规律、认知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等基础理论,从基础、提高、拓展3个方面重新确立哪个阶段学什么的上下贯通的课程内容体系,从学段和单项两个方面研制体育学习评价标准。”[4]贯通大中小(幼)不相同学段和复杂单项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核心在于通过确立分层次、有规划、强素质的课程逻辑体系推动体育教学体系建设发展。显然,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表现在从整体布局到系统联系再到综合运用的全过程构架。从宏观层面,要为实现中国体育强国梦提供保障;从中观层面,要实现中国体育教育飞跃式发展并完成素质教育目标;从微观层面,要达到使青少年从体育教育中爱上体育、会用体育、享受体育并影响终身的效果。但是,当前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
任何体系的建设如果没有制度的规约是达不到系统化效果的。目前,对于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并没有明确的制度要求。一方面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国家顶层设计的总体制度要求,另一方面对于具体工作的安排也没有具体制度规范,这就使得各范围内的体育课程建设各自安排各自实施,没有相对一体化的模式概念。
1.1.1 缺乏整体性的顶层制度设计 目前我国体育课程的建设存在严重的分段化、碎片化现象,根源在于缺乏整体性的顶层制度设计。表面上看,我国也有一些整体性的顶层的政策安排,比如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和“规划纲要”,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2012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但是,这个文件的重点是放在中小学,面向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和改进体育课程,而没有贯穿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一体化理念。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提出的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也不是统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而是强调高等学校内部要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9月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会议提出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三全育人”理念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体育系统如何落实教育大会精神,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贯穿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制度。比如还没有把贯穿大中小学一体化的体育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纲领性的理念共识制度化地确立起来,还没有立足一体化课程建设的统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总体制度规范,还没有确立贯穿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的课程标准、工作安排、队伍建设和督导机制等。因此,迫切需要针对人的全生命周期所应当具备的体育能力,特别是针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人生成长阶段的体育能力培养,打破大中小学各学段体育教育的壁垒,从国家层面制定凸显新时代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既重视分段教学又注重整体衔接的刚性制度要求,体现新时代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性与整体性。
1.1.2 缺乏具体性的工作安排部署 现阶段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在具体工作安排层面上存在缺失。从国家整体层面看,虽然各个阶段、年级的体育教育在课标层面指明了要求,但相对统一的各年级分段的工作安排则相对缺失。如缺乏全国统一的小学课程设置与中学课程衔接的具体规划、小学阶段的任务与中学阶段或大学阶段的任务架构、教师教案的具体衔接以及相互交流、各方是否相互进行交流来实现一体化推进等。从(幼)小学、中学到高中和大学的各级课程建设,都是在各自的课程建设体系中来推进,并没有从统揽全局和学生成长的各阶段有机衔接的角度推进整体课程工作安排。国家层面并没有出台相对具体的工作安排要求。其实,(幼)小中大学的整体课程建设安排都需要国家统一的具体工作安排来得以顺畅衔接。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制作再到课程实施以及课程反馈都需具体的工作安排进行整体规约。应从国家整体层面确立国家标准,出台对于各年级、各年龄段、适应各范围的具体体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安排要求,统一课程大框、统一课程标准、统一课程目标、统一具体制度,从制度上使各方课程建设趋于一体化。使纵向不同层级、横向不同地区和校区的体育课程得到国家层面的统一安排,使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能够在一个整体中向前推进。
1.1.3 缺乏统一规划调配工作规定 现阶段的各层级体育课程建设大多数处于各自为政、无法调配的状态。小学阶段的课程建设与中学的课程建设之间缺乏统一规划调配的基础性课程建议制度。初中与高中的体育课程建设也处于相互封闭的状态,没有关系紧密的联动基础课程制度,大学的体育课程建设更是独立于其他体育教育范畴,课程仅仅是基于大学教育的目标而设定。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调配工作的基础性制度,即使想同高年级或低年级进行整体性调整和交流、与相互联系的地区进行调整和交流都难以实现。即使同一地区同一层级的阶段性体育课程安排趋于一体化模式,但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体育课程建设仍不相关联、不相影响。区域性的体育课程建设缺失了统一规划调配规范性制度章程的规约,也缺失了统一调配的灵活度,进而影响了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速度。统一规划调配的基础课程制度是在关联学校间、关联区域间推进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纽带。缺失这一调度工作连接,严重影响了各年级、各学校、各地域之间的课程机动调整行为,制约了体育课程资源在运行过程中潜在功能的发挥。
任何计划举措都需要付诸行动和具体实施,才能实现其价值与定位。现阶段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如何实施的问题。
1.2.1 体育课程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受制于实施环节梗阻 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建立是基于全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大平台而推进的。“全国教育大会等重大政策、文件精神正在贯彻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正式启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后推进首批四个学科一体化课程建设重点项目(包括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5],为体育课程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前提基础。但目前课程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实施环节梗阻。目前,在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各阶段都在参与且参与度也很高,但问题还是依然存在,这就导致对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研发完善以及整体构建存在各方参与却各方做主的局面。而对于课程体系的建立虽然设定了一体化目标,但在安排各自的教学内容时,却存在需要考虑各自自身因素的课程体系,因而,对于建设整合流畅的一体化课程还是有些难度。
1.2.2 体育课程一体化内容的建设受制于衔接环节梗阻 体育课程一体化内容的建设主要包含具体课程内容安排、课程时间安排以及授课教师能力的安排等环节。衔接环节主要涉及各阶段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低年级的课程内容如何同高年级的课程内容相衔接,是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基本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特点,同时迫于课程的配比、环境等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使一般体育课程的完成度大大缩水。因此,喜欢体育而不爱体育课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使一线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出现应付式教学,使本应相互统一、协调、衔接有度的模式被完全忽视,使大多数一线授课教师仅仅为完成任务而上体育课,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的效果。进而,也使教师无暇兼顾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实现,使本应衔接有度的体育课程内容被拆解得丧失了整体性及统一性。看似阶段化成体系的体育课程,实则偏离了一体化方向性,严重影响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实施。
1.2.3 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受制于要素环节梗阻 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同时体现在体育教育方面。如在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浙江省新世纪之初就已经注重“体育强省”战略的推进,通过此战略加速省内体育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形成全省体育建设的共识,从各项体育教育的课程入手,积极建设先进的体育课程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体育课程的分量,也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素养,为未来的体育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然而,全国很多省份并未达到对体育发展和建设层面的引领,造成了地域性的发展不均衡。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虽然也明确课标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不充分尤其是实践运行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从基础设施、人员素养、学生特点到资源配备都是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对于一些理念先进的课程便不能承载;由于人员素质的不足,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就相对薄弱。而有些区域为了发展自身地区特色,开展一些相对适合本地区的体育课程建设,这又使得学生后续的再升学以及再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监督是任何体制机制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有效监督才能有效解决体制机制中的弊端。现阶段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建设必然要通过监督这一重要环节,对于在体系运行中遇到的缺失、不足或过度等问题进行督促整改、监督反馈和监督提升。而目前对于一体化课程的建设正是陷入到了监督困难的境地。
1.3.1 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受制于监督制度空位 在目前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监督制度有所欠缺。现阶段各年龄段的体育课程改革是有专门部门进行评估、督查、反馈的,但是对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总体监督制度还尚未确立。这就使监督层面的工作仅局限于各地区、各阶段、各学校。2011年我国就已经开始对体育教育的效果、水平、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学生的身体能力提高程度进行监督和检测。发现由于各阶段各地区对于体育教育的监督制度是不同的,而导致体育教育的最终成果大不相同,整体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施严重受制于整体监督制度的缺失。
1.3.2 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受制于监督操作缺位 原则是方向性的把控开关。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监督环节,本应遵循求同存异、平等均衡、稳中求进的原则来实现监督作用的发挥,进而提升问题反馈力度以达到建设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效果。但目前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中所遵循的监督原则却存在缺位的问题。虽然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6],虽然规定“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7],但是一体化课程的质量监督缺位,就造成虽有统一的课时却无高质量的课程;一体化的效果监督缺位就造成虽有一体化课程安排,却无有效的课程表现;同时对于一体化课程担任的教师的测评目前也没有统一的监督评定标准,这就使得越落后地区的教师质量越发不均衡。而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所遵循的平等均衡监督操作原则正是解决这一症结的办法,通过监督操作手段的具体落实可以使人才、资金以及各方的资助等要素趋于平等均衡。有序平稳的操作在监督效能中表现为虽有秩序但无进展。显然,这是监督环节对于一体化建设不求进取的容忍与懈怠。
1.3.3 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受制于监督环境失位 监督的大环境是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必须具备的大前提。监督大环境包括校内的监督环境,也包括校外的社会监督环境。如果使监督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进行,学校内,学校外,以及甚至是能够涉及到的整个社会,继而监督无处不在,那么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建设势必事半功倍。而在监督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主体,包括研究者、管理层、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若都能承担起监督责任,人人具有监督意识,了解监督内容,并时时履行监督责任和义务,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建设势必顺利开展。但目前在这一大环境中的主体并没有真正承担起自身的监督责任,因此,监督环境失位,使监督并没有助推一体化建设,若是整个监督环境构建起来,监督跟上了,一体化体育课程上的就好,一体化体育课程上的好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未来的体育技能掌握就会一步步地更好,因此监督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建设成效。
任何建设的完成都需要相关人员的认知相协调相统一,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更是需要多方人员的认知相统一、相一致。只有每个参与其中的相关人员的认知得到统一规划、统一理解,才能使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平稳推进。但现阶段参与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相关人员,如体系建设研究人员、政策制定相关人员、各级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认知理解各不相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研究人员希望通过统一的一体化教学体系贯穿学生整个体育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实现强身健体的同时掌握一两项熟练的运动技能,并能以此为终身体育爱好保持下去,最终实现全民的体育健身目标;政策制定的相关部门希望通过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推行使中国教育可以从大发展大格局的视角实现中国教育更上一层楼;对于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直接参与单位即各个学校来说,学校管理人员既要实施好体育教育的各项要求,还要协调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这就使得对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认知掺杂了许多主客观影响因素。学校管理人员作为最直接的实施方势必考虑自身发展利益、权衡利弊、取益去弊,因此推行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动力就会不足;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个人接受能力不同,喜好不同以及对体育课程的适应能力不同,进而对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认知更是大不相同;学生家长对于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认知更是基于智育基础之上的,学生的文化成绩永远是家长追求的首要目标,因此会相对不太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不同参与人员对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认知不统一,是使其陷入困境的首要原因。
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容包含甚广,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制定、一体化课程目标的设定、一体化课程教材的选取、一体化课程时间的安排、一体化课程的教授,都应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在为实现整体目标而相互衔接中贯彻落实。但目前由于所有这些内容都不相统一,这就使得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推行停滞不前。虽然有了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制定,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纵向不同层级主体的衔接断档,所以难以实施推广。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改革,因此,势必影响每一学习阶段向外扩展的趋势。整体目标都是把本阶段的课程建设得更加完善、更加具体,使自身所在阶段的体育课程改革更加明晰、更加突出,而对整体的人生规划中的体育系统课程体系建设却改进不足。于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不相同学段教学内容相互割裂、简单重复的现象”[8],以及“逻辑不够清晰、主线不够聚焦、知识点较为分散等现象,由此也造成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不够流畅,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各学段呈现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9]。从体育课程的教材选取来看,可谓是乱花迷眼。各个年级的教材通过各省教育部门的审核来进行选取,而相同年级的不同地区选取的教材却不相一致,这就使得同一年级的学生接触的课程学习是大不相同的。虽然针对同一年级学生的体质、能力以及素质有所针对性地选取教材具有一致性,但是不同地区教授的内容却存在差距,甚至偏离了既定课程体系的内容,给后续学习以及更高级别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支撑体育课程一体化的队伍建设是推进落实的直接承担者和实施主体。由于层级的分段式管理,各阶段的直接授课教师的素质、能力以及对课程的把握度都是根据自身年级阶段而发展的,对于不相同年级或更高年级的课程把握以及学生特点掌握不全面。过去由于体育教育的专业人员不够充足,导致改革建设工作仅仅限于临近阶段,如小学教师主攻小学,中学教师主攻中学,大学教师主攻大学,这样就使每一部分的专业人才研究领域相对窄化。同时,基础掌握能力与所在阶段不符也严重影响阶段内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进而也影响了一体化课程推进的程度。同时对于一线教师的培养也是没有统一标准,无论是职前培养、职中培养还是职后培养也都是仅仅局限于某一阶段来进行。这就导致推行体育课程一体化的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使各项一体化要求不能进一步落实到各一线教学中去,最终导致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推行陷入复杂、循环、各阶段互不相通的局面。
推进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达到实效,涉及到社会各界认知度提升这一根本性的前提。鉴于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贯穿国民教育体系全过程,具有长期性、持续性、深远影响性等诸多特征,尤其是参与主体涉及范围广、验证成果周期长等,往往会造成社会各界的不理解甚至误解。由此特别需要采取有效举措切实提升社会各界对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共识度,形成社会各界共识度提升与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之间的互动关联。
3.1.1 国家权威部门制定配套规划明确目标的可达性 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推广不是单一部门和单一力量就能达成的,必须要形成部门之间的合力。其中,与之密切相关的权威部门是主导力量,通过权威部门制定相对合理的规划建议,包括中长期规划以及相关规划分解等方面,尤为重要的是须在规划建议中下达统一的目标指令,明确阶段性的分解目标,特别要注重目标的可完成性,继而推动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国民教育各阶段的负责部门形成目标共识。
3.1.2 社会各界多角度合力宣传明确目标的实践性 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具体可以达到什么效果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者应该明确认知并持续关注的。提升社会各界共识度,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可以通过教育电视台的专题栏目、专题体育运动公园的公共展板宣传以及更加灵活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以整体性、系统性地解读课程一体化内涵。宣传重点应该落在目标实践性方面,使社会各界明确目标与实践发展之间的关联,提升实践参与程度,汇集社会各界力量支持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实施完成。
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理念启发我们,体育课程一体化能否发展和完善,核心要素在于其内容是否符合时代发展和对象需要。因此,不断提升课程体系内容含金量,增强课程体系规范性具有直接现实的意义。高水平的连续的目标和科学的课程设置始终是贯穿课程一体化建设实践进程的衡量标准。
3.2.1 立足现实和未来,围绕中国特色教学目标提升内容规范化水准 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要打造精品课,提升体育课程一体化内容规范化水准,必须要立足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同时坚定全面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目标,围绕中国特色教学目标提升内容规范化水准,坚持精细原则和务实原则,对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重复性、不连贯、目标性不强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适当调整内容体系板块,尝试探索不同阶段的选修教学模式。
3.2.2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满足教学对象诉求提升内容规范化水准 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并不意味着项目、内容、模式等方面的单一划齐,而是更注重满足参与者在整个体育教育周期的环环相扣的阶段性的体育教学要求。应该在不同阶段教学中积极探索围绕满足教学对象诉求而设置相应的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诉求,切实推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建设。只有充分满足学生作为教学内容的接收主体,并使其在不同阶段的体育教育诉求得到满足和提升,才算是有吸引力的好体育课。
3.2.3 尊重客观规律,借助动态变化规律提升不同阶段内容规范化水准 体育教育对象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应该被视为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完善的现实依据。伴随营养供给以及健康保障水准的提高,我国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基本身体条件有了极大提升。学生健康的动态变化规律要求政策安排、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也必须跟着发展变化,这是客观规律。如果能够努力通过国家核心智囊团队,以及各地实证考察研究,集全国体育课程研究之精华,制定出一套相对全面、合理、科学并不断改善又持续有效的教学课程体系,供各层级体育教学参考使用,将有力促进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提升与教学质量提升的统一。
推进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必须同时跟进监督检查。在优化标准的前提下多方面积极发挥监管作用,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卫生系统配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的目标导向进一步推动身体素质提升、体育素养拓展,是监管体系建立的基本初衷。必须建立相对应的监管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模式,在构建监管体系进程中发挥合力作用。
3.3.1 制定优化监督模式,确保监督流程规范 提升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效果和应用效果,必须要通过国家权威部门制定优化监督模式打造流程化监督新范式。优化监督模式有助于有效推动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不断规范发展。通过确定年度监督内容、重点监督内容,探索列出监督内容清单、建立监督台账等形式,以规范监督的整个流程,并将其应用到体育课程建设实践之中去,确定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监督内容和基本标准。不仅要监督各学段,还要监督各学段的衔接;不仅要监督教学内容和标准,还要监督队伍建设是否优化。在监督实施过程中切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出优化监督模式对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3.3.2 打造统一监督平台,确保监督实际效果 任何监督形式和模式都要避免形式化和虚化,要切实保障监督的实效性。“教学评价虽一直在做,但对改进教学引导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作用远没有达到预期。”[10]为了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体系在实践中切实落地,必须打造统一的监督平台,将涉及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部门、单位、机构、人员、资源等因素优化整合起来,设置监督专栏、开展专项监督,解决素质教育目标实现、不同阶段教学效果衔接等问题。
3.3.3 统一校内校外监管体系,确保监督实际到位 教育本质上是使人获得知识、成长甚至是愉悦,从根本上以完善人格为基本方向,智育和体育都有同样的属性。应着眼于积极建立校内校外相连通的监管体系,以有效克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轻视体育的思想意识和错误做法。从校内角度看,构建专业人士监管体系,通过懂得体育教学并且有丰富体育教学经验的人员专门对校内课程内容选择以及设置、不同类别课程分布时段、不同年龄段课程衔接情况、体育课程一体化的人员队伍建设状况等进行专门化、专业化研究,以研究课题为载体统一进行资源整合,并“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比例”[11],继而推动校内监管体系积极发挥作用。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校外监管体系建设,由有精力的家长积极参与并与班级、年级其他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推动监管效果,形成同年龄段监管联合和体育课程体系联动监督机制,实现体育教学标准的统一化。
总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陷入的制度困境、实施困境以及监督困境,究其原因在于认知不统一、内容不统一、队伍建设不统一。为此,可以通过提升各界共识度来实现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目标一致,通过提升课程内容的规范化水平来保证一体化教学的内容一致,通过规范监管制度来实现监督的流程标准一致,最终助力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走出困境,拓展中国体育课程一体化实践,推动中国体育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