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机制模型建构与现实考察

2020-05-07 00:49薛昭铭刘东升马德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载体高质量

薛昭铭,刘东升,马德浩

(1.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背景与学理背景

1.1 政策背景

自2010年3月国办发布[2010]22号文与2014年10月国发出台[2014]46号文以来,体育产业在国家层面得到认可,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致使嗅觉灵敏的资本大量涌入,体育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在规模扩展、体系建立、主体壮大、平台搭建等各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然而体育产业高速发展是基于体育强国建设的政策背景,脱胎于举国体制下发展体育事业的模式、受限于历史基础和资源禀赋,在动态协同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仍然不能回避体育市场化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体企业亏损严重、专业领域人才匮乏、行业制度尚未成熟、核心资源相对封闭等一系列现实挑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们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症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出现问题,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针对高质量发展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9方面进行部署,体育产业肩负民生幸福的历史使命,成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领域重点,其深化改革核心依循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成为体育产业经济的实践取向。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颁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纲要与意见的颁布阐明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及践行路径。近10年来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彰显了国家欲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也表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正成为深化体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时代命题和现实挑战。

我国体育产业去向高质量发展格局及其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特”“新”“活”3个方面。“特”是体育产业逐步摆脱同质化发展阶段,向发挥独特资源优势推动体育产业高端化发展迈进;“新”是体育产业逐步跳脱体育的封闭格局,在教育、文化、旅游、科技、商务的有机融合过程中,不断衍生出新业态;“活”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使得体育产业内外资源活化进而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政策文件中对体育产业高质量践行要素的指明,则是政府、城市、企业等行业相关主体对我国体育产业四十载成长规律理解力的提升。具而言之:1)要求政府助力降低行业门槛,推进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出台、一系列引导性资金的扶持以及不断增强的体育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让全社会、各行业、各行政系统都注意到并能够进入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2)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紧密结合,相互依存,增强其可持续性。无论是各地依托场地设施举办的体育赛事,还是立足本土资源禀赋的体育产业基地、体育特色小镇、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公园,或是吸引职业体育俱乐部落户,城市和体育产业的粘结性达到新的水平。3)体育企业创新创业能力增强,更加注重把握专业需求。抑或瞄准女性体育市场,抑或关注少儿体适能项目,抑或关注冰雪和航空等时尚体育,越来越多的体育企业、产业项目都更加强调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在一个细分的市场领域扎根深耕。

从政策背景梳理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一个政策学议题,具有政策先导性的鲜明特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今天,体育产业政策实践取向应围绕产业的商业性效益逻辑和体育的人文性功能价值进行有机融合,政策实践如何系统地促进产业要素进行动力变革,进而推动效率变革,引领体育产业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需要厘清的重要议题。

1.2 学理背景

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表述,高质量发展并不能算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其对当下中国各个领域的改革与治理都具有相当的解释力,但事实上,高质量发展是对发展样态的一种应然判断。目前,学界也尚未对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达成一致的共识,而是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对高质量发展进行解读:1)新发展理念和新阶段社会矛盾变化,如任保平等[1]、金碚[2]。2)微观层面产品内容的生产和供给,如李伟[3];中观层面的产业和区域发展质量,如安淑新[4];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如颜廷标[5]。3)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整体发展的逻辑框架,如高培勇等[6]。体育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民经济建设重要板块,也体现了较强的政策愿景及改革含义,但也区别于一般的产业发展。目前对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探讨,首先是对其发展图景的宏观建构,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体育产业区别于一般产业的特性,从不同的视角提出现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观点。如黄海燕[7]从宏观层面剖析了体育产业发展特征及趋势,以体育赛事拓宽体育产业链,加强体育产业的融合趋势;任波[8]从中观的产业结构突出问题指出体育产业结构要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为方向,以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鲍明晓[9]从微观的资源配置角度提出构建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机制;任海[10]从文化视角解读体育产业化,指出体育产业突破了体育原有单一功能属性认识,既有商业性的市场价值,又能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对于政府工作而言,其施政方向和整体思路、业态和市场资源配置、工作抓手和建设载体以及实现路径等多方面都应是高质量的[11]。

综上而言,对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讨在宏观经济增长、中观产业优化、微观资源配置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几个层面都有其评价标准和影响因素。新时代体育产业作为民生经济的重要内容,有着促进民生幸福、深化供给侧改革、助力健康中国的内在诉求[12]。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外部环境变化,内在诉求与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短板引发新的发展矛盾,致使体育产业在发展方式、速度、结构、规模等方面进行革新。故此,本文认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旨在推进民生幸福,进而实现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引领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体育内容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状态和内生性优化产业体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转向过程状态。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表达的转向逻辑具体包括:1)体育产业主要矛盾的转向。由过去总量性的矛盾转向结构性的矛盾,即关注体育产品、企业规模、体育场地设施等数量,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向更加注重体育产品内容的个性化、多样化。2)体育产业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向。过去举国体制下政府独揽大权的发展(其特征是增长型政府和基础性市场机制)转向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其特征是政府职能变为公共服务型、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3)体育产业增长阶段状态的转向。其一,相对应的是国家或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由过去的高速发展降下来转向稳定可持续发展;其二,以过去的产业要素投入驱动转向以技术或内容创新驱动。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不断呈现融合趋势,打造各类内容IP,不断催生和培育新的业态;其三,由过去简单城市经济要素集聚转向以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将体育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衔接。4)体育产业体系的转向。这里的产业体系基于两个维度:横向维度是由传统的体育运动装备等相关制造业转向体育服务业主导,纵向维度是各产业结构内部从低级转向高级。其一,服务业内部结构高级化,包括科技创新、信息咨询、专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等知识密集型的体育服务业;其二,制造业高级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使产业要素集聚并融合发展。一方面体现在一些体育科技产品的不断产生,并且深受市场消费者喜爱;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体育消费产品的生产加工成本降低。此外由于行业间的融合发展,促使体育产品内容丰富。

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机制模型建构

2.1 一个系统问题

体育产业高速发展是体育资源要素投入在缺乏系统性规序下进行“野蛮生长”的发展样态。如何系统把控体育产业的发展要素,推进产业经济效益与人文功能价值的有机融合则是解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问题的关键所在。系统论认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内外部有机联系的整体,强调其复杂性、结构性及动态演化等基本特征。受系统论启发,需从体育产业动力变革的历史演进中探寻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素与外发环境的有机联系。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根植于高速发展模式的体育产业,从萌芽阶段到如今形成了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相互联系和内在关联的新兴产业。从系统论的视角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复杂性、结构性、成长性三大特性,由其特性决定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点、面、线的系统问题。

从“点”思维来看,其具有复杂性。体育产业发展本身是一个系列问题,归属和分类并不明晰,产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也非常复杂,涉及到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种层次主体,体育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等多种业态发展,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园区、体育名城以及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多种空间载体,税费、金融、管理等多种体制机制。综合来看这涉及多层次、多维度、多要素组合的问题。

从“面”思维来看,其具有结构性。在社会经济学领域,动力机制主要是指经济体在实现某种目标过程中,受到内、外部的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构关系,并且认为系统还应是开放的,并非孤立而封闭。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单单是各个点,它是很多的点和要素作用所构成的板块内容。一方面要思考如何促成人与运动项目之间的内涵演进使得体育内容不断创新,如何依托载体建设让体育产品内涵建设得以成为样板;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整个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为体育产业发展铺好路,使其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要求。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之初,更多是按照商品社会逻辑,探寻体育产业的业态类型和结构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而治之是实践者的选择。北京奥运会后,地方逐渐意识到体育产业的综合功能,开始按照城市经营的逻辑,在体育产业载体建设上加大力度,场馆、基地、园区等空间载体建设成长迅速,并成为当下热点。未来,随着体验经济的愈发深入,体育的景观性、生活化和空间感将成为体育产业的新逻辑,不同的运动项目融入不同人群的生活风格中,占领城市或地方的文化空间,形成独特的消费景观,将成为体育产业商业模式的基本样态,而综合体、小镇将成为这一趋势的成功样板。

从“线”思维来看,其具有成长性。现代经济学受系统科学影响,使得我们对客观世界经济体认识从简单变为复杂,由静态的、机械的转换为演化的、成长的。这说明体育产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其系统内部的各要素是对等的,抑或是两两要素间产生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其成长性决定了体育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样态,可以说是一种“生命体”,具体表现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体育产业的发展侧重点不一。以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北京奥运会以及“46号文”等系列体育产业政策出台为标志性事件,中国体育产业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制造业+彩票业+场馆业+竞赛表演业”为主的业态推进,到“基地+园区+小镇+目的地”为主的载体引导,如今随着人们对体育内在需求的发展和时代环境变化要求我们要更多关注“人”的价值体验,如何丰富体育运动项目的内涵建设成为体育产业当前与未来需要解决的内核问题。纵观整个体育产业演进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体育产业发展的系统问题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演化过程。

2.2 一个动力机制模型

运动项目作为体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载体,是体育产业历史演进之基、文化型塑之根和产品内容之源。体育经济活动和现象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要实现体育内容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无法离开对运动项目内涵的开发。当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推动新时代体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从政府管理方式、载体平台建设、消费需求拉动等方向助力体育产业发展。部分学者对比中国和美国、英国、德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特征,得出相似的产业发展经验及推进路径,认为:发达国家体育产业能顺利转型和升级,得益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依托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完善的产业制度。体育产业发达国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在商业化运营中形成了先进的管理体系,也型塑了一套扎根社会文化深处的运行机制。综观体育产业发展经验,其推进路径始终围绕着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林林总总地指向体育产业发展是一个无法脱离运动项目、载体建设以及外部环境的系统问题。

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性、结构性、成长性,构建动力机制模型图1。该系统动力机制模型包括内核系统和外部环境两个部分,由内生机制、外发机制、内外联动机制3个动力机制共同构成。1)运动项目产业化是思考的源初,通过其运动项目产业化的价值辐射和人在“生产、消费、传播、参与”之间价值体验的联结介质,使得运动项目内涵不断丰富,进而让运动项目产业化的动力循环往复、终而不止地运转。运动项目产业化是内核系统的轴心层,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通过轴心层的运转,不断挖掘体育内容,也不断形成新的需求和创意。2)这些散播的动力源由于无法凝聚,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微弱的,故此需要载体的依附。这里包括空间载体层和业态载体层,载体层作为经济体的集合,是运动项目内涵的表征形式,扩大了运动项目产业化辐射和联结的效果,它们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土壤。3)任何一个开放的系统都离不开系统环境, 体育产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是耦合和交融的。一方面环境要素作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的内源动力,如文化因素是内核系统形成的关键;另一方面又作为外部环境支撑和刺激动力机制的顺利形成并运转。这里积极的外部环境包括文化、教育、科技、金融、政策、管理等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营养源。

图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模型建构图Figure 1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sports industry

3 动力机制模型的现实考察:江苏体育产业发展经验与现实挑战

3.1 内生机制:运动项目内涵的丰富

在江苏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马拉松和排球两个运动项目产业的发展极具代表性且对比张力显著,这对理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机制有极大的价值。2017年江苏共举办马拉松赛事149场,参与马拉松赛事的跑者76 469人,排名全国第一。而江苏女排在竞技层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却缺乏群众参与。通过表1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马拉松项目和排球项目各具有鲜明的特点,前者观赏性差,却在参与端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后者观赏性较比前者好,参与端却表现得较弱。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运动项目产业化程度的差异,有3种意见倾向:1)认为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的差距是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基于全球体育发展格局的正常现象;2)将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的差距归因于政府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同;3)认为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在于全国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产业市场,不同运动项目之间无法形成推动力和拉动力。造成运动项目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的交叉,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各个运动项目的文化根基和市场发育情况不同,产业结构也有差距,加之投融资倾向性有所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各个运动项目之间产生经济效益有所差异。

表1 2018年江苏城乡居民参与、观赏排球和马拉松运动项目描述性统计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articipating in and watching volleyball and marathon events in Jiangsu in 2018

数据来源:2018年江苏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统计调查结果报告

从最根本的文化根源视角看,不同运动项目产业化程度差异是由于运动项目在精英体育端与庶民游戏端的表现力和传播力所带来的文化张力不同所致,这种张力的大小是由不同运动项目在产业化进程中形成的生产性逻辑的完善程度所决定。H.Eichberg[13]认为现代体育作为身体文化的一种形态构成,体现的是生产性逻辑。实现运动项目产业化的条件不仅需要竞技性层面的生产,还要能给予人自律性规训的文化价值认同的再生产,并且该运动项目还能满足群众游戏体验和诉求释放。马拉松运动无论是为纪念民族英雄而成为具有仪式感的奥运会赛事项目,还是塑造个体自律性、超越自我的人性优点以及展现城市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入元素,其天生就带有完整的生产性逻辑。马拉松运动产业化围绕跑步消费人群,基于“产城人文”的发展模式,以赛事运营和运动装备开发,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一系列传媒、医疗、运动营养、餐饮、出行、建筑设计等供给主体的细分市场[14],其运动项目产业化表现张力强。相对于举国体制母体中培育的排球项目来说,在竞技层面有着骄人的成绩。里约奥运会夺冠后,兴起了女排追捧热潮,大型排球联赛的上座率和电视节目的转播率和收视率均有所提升。但即便如此,我国排球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张力依然是畸形的。由于排球技术难度较大致使其带给人的文化价值认同缺乏体验性,这些恰恰限制了排球草根文化的形成。而日本恰好抓住了排球出身于校园的基因,每年举办最多的是全国性的高中比赛。根据相关报道,球馆里人声鼎沸,看台上座无虚席,引来了校长、家长、同学等支持者,有序就席,整齐喊口号,尽情享受比赛。妈妈排球、职工排球等大众业余赛事也在日本火热。

对比这两者差距并不意味着排球就无法在产业化的道路上立足,不同文明形态间的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产业发展路径,却殊途同归地满足于生产性的逻辑。资本的嗅觉是灵敏的,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大众玩耍的跳绳也会成为爆发性体育产业项目。放眼于中国也是如此,大部分运动项目产业化缺乏这种文化张力,且存在部分运动项目产业化生产要素薄弱或发展畸形等问题,可见内生机制动力不足是当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

3.2 外发机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外部环境

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体育产业发展实际上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缩影。在改革开放前,江苏体育发展被看成一项社会事业,依靠政府财政支出,经济功能未受到重视。1978年体制改革后,政府一方独揽的高度集中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江苏体育产业不断地进行场馆经营管理改革、运动项目职业化改革、培育体育产业主体公司、政策制定实施与引导,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对江苏体育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和支撑作用。2010—2017年间江苏体育产业增加值及占全省GDP比重值逐年递增,呈现出产业规模不断增长的态势(图2)。近8年来,江苏体育产业在体育内容挖掘、载体建设、专项资金引导、全民健身普及、体育技术开发上都在积极推进。在政策引导上,江苏依据国家关于发展竞赛表演产业的相关精神,在赛事审批取消后增设服务管理,与道路、空域、水域、无线电等相关部门沟通以此确保赛事的审批服务。2011—2018年间江苏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投入7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近260亿元,乘数效应比达到1:36.9。此外,随着江苏人均经济收入逐年提升,全民健身战略和群众体育活动的积极推进,加之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来推动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向高级化趋势上转型,如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丰富和扩展江苏传统体育项目的观赛体验,在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上也能形成多维度数据跟踪。

数据来源:2017年江苏省体育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从江苏体育产业发展经验可以归纳得出:1)体育产业外发环境是随着我国不同时期经济体制转型而逐步发展变化的,驱动江苏体育产业发展外发机制动力因素是动态发展的;2)体育产业40多年来的发展进程,其实质就是具体地、历史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迁与产业转型发展的实证对象;3)驱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外发机制是政策、管理体制、教育、文化、科技、金融等多方面因素所发挥的“合力”,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内生机制有着刺激和调节作用,促使体育产业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体育产业在运动项目培育、空间载体建设、业态发展等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高质量发展。

当然江苏体育产业外部环境也存在相应挑战。在政策引领和管理机制上,政府已逐渐开始简政放权,由过去一家独大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向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但依然存在旧有的体制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制约。在文化环境方面,当前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传播并未使得人们对体育参与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主动转向生活惯习;科技创新方面出现了体育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致使行业内容驱动力不足;在金融投资方面,资本对体育制造业更为青睐,市场主体的发展状况与资本急功近利的投资逻辑存在着客观矛盾。这一系列的现状表明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要素缺位的现实挑战。

3.3 内外联动机制:空间载体和业态载体的充沛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内部和外部是无法割离的。一方面依靠自身的内部机制运转,满足人们多样化体育需求;另一方面,依赖外发机制的刺激和作用,有利地促进体育产业产品呈现为人文与产业。如何将内、外部需求转化为具体工作,就需要充沛的空间载体和业态载体作为内外联动机制,其作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土壤,可培育和催化运动项目的内涵,亦可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实践是围绕空间载体的生产和再生产,空间载体本身是一种生产资料[15]。空间载体实践逻辑是人们利用自然资源,融入多样的运动项目内涵,使之成为包裹体育元素的空间载体,在空间实践下衍生出不同的空间概念和空间经验,进而实现体育内容的再生产。无论是新兴还是古老的运动项目,在不同载体的孕育下会出现丰富的产业业态,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江苏根据省内体育企业、地区特点、体育产业资源现状,通过建设多元的新型体育产业载体,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发挥平台载体的示范作用,为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得运动项目在平台载体内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效益,推动区域新型产业业态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2017年体育产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6个区域性体育产业基地创造的总产出值为902亿,占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值的比重为28.6%。12个基地的体育产业总产值为181.35亿元,增加值为16.76亿元,共创利税9.10亿元,引导社会体育消费7.69亿元。江苏省体育特色小镇则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依附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开发出体育保健业、时尚体育业、体育科技制造业、生态体育业等多种新兴业态;也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品牌城市,如南京——亚洲体育名城。江苏省体育综合服务体包括体育中心型、全民健身中心型、商业中心内嵌型以及其他具有主题特色的综合体。体育服务综合体与城市积极互动,实现从供给侧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快节奏、多元化的体育服务需求。可见充沛的载体建设利于推进体育产业向高阶态发展转向。然而,江苏在空间载体设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矛盾问题,如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程度存在两极差异,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层次较低、同质化严重,商业地产镶嵌在体育场地设施开发中,场馆运营人才缺乏、场地税收政策的刺激和鼓励不足,体育消费券等惠民政策并没有普及。这一系列问题致使江苏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外联动机制无法有效运作。

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

以江苏体育产业发展经验作为动力机制模型的现实考察,面临着运动项目产业化内在张力不足、外部环境要素缺位、空间载体培育良莠不齐的现实挑战。故此提出以下推进路径:1)针对内生机制动力缺乏,旧的发展理念亟需转变,提出深度的内涵式发展意味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体育产业,而不要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取向,仅仅着眼于扫除体育产业发展的“各种障碍”。深度的内涵式发展,意味着要将体育产业放到中国体育、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中去分析,探讨什么才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能力。2)针对内外联动机制失效,提出强化务实的载体建设,载体建设既要符合外部环境要求,也要注重体育产业发展的内生性需要。建设多个层面、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载体,更要加强体育产业与其相关产业融合,拓宽产业链和影响面,在此基础上,推动各个产业业态内部体系向着高级化发展,进而推动体育产业从增量发展转向增效发展。3)针对外发机制要素缺位,提出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当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塑造的外部环境已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无需改造。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引领、管理机制、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等多方支持。

4.1 注重深度内涵式发展

4.1.1 转变旧有产业发展思维,破解内涵式发展牢笼 当前体育产业规模快速扩张,而发展程度却进展缓慢,对于体育硬件设施、球场、场馆出手大方,而对体育内容创新却乏善可陈。旧有产业业态发展思维的弊端在于只让人看到系统模型中的外显层——空间载体和产业业态的内容,让人难以挖掘更广大的体育产业内容价值。明确体育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化的发展兴于社会建构的过程,应注意避免其唯客观主义的意识形态发展。避免邯郸学步,只考虑体育发达国家的运营经验而忽略各国间不同体育文化背景,致使产业发展思考重心停留在短期内快速见效的商业投资逻辑,引导体育产业向大众化、生活化方向发展。

4.1.2 向“虚”处发力,扩大运动项目文化张力 体育产业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时,首先要考虑体育内容是否真的是民之所需,之后才是供给侧的生产。要形成以“人”为轴的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模式,培育参与者、消费者、生产者、传播者参与到运动项目中的积极性。反思我国足球场的大规模建设,而忽略了人与空间载体休戚与共的社会空间培育。现代足球球迷的黏性根源于城市情感间的碰撞,故此一味地扩充足球场数量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足球产业发展的困境。西方足球产业的发达正是因为在“虚”处用力,促进“实与虚”的互以为用,那些在恶劣的环境中踢球的儿童足以体现西方对足球文化培养的重视,才造就今天足球产业巨大的文化张力。

4.1.3 去向生活风格,形塑民享产业 生活风格是布尔迪厄《区隔》的核心概念,某种程度上生活风格便是消费现象,人们在参与体育产品内容消费时便在实践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惯习,具有意向传达和审美体验的特性,而这种文化张力持续性的建构过程实质就是生活体育文化的建构过程。任海认为一旦在全社会形成群众积极参与体育的生活文化氛围,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得内生于社会和群众的动力。这样一来围绕在运动项目内生机制周围的参与端、消费端、生产端、传播端便可形成互相转化的文化张力,让消费者变为生产者,让消费者成为传播者,让体育参与变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将体育产业打造成由“全民享有、全民享受、全民分享”的民享产业,这才是符合我国体育产业高阶态发展模式、更具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道路。

4.2 强化务实的载体建设

在空间载体布局上,政府要统筹规划体育产业发展,构建层次丰富、特色鲜明、功能互补、集约发展的体育产业布局。就体育产业基地建设而言,明确设立体育产业基地的初衷是为了充分调动市区、县域地方政府在发展体育产业过程中的积极性。加快区域协同合作,提升示范带动性是当下的首要任务。通过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坚持“三个度”的协同建设: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设立联席会议以求长度;拓展合作项目,扩大辐射范围以求广度;深化合作内涵,创新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容以求深度。就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而言,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要解决规划实施和土地问题。一来是规划层次较低,需要强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顶层设计,对涉及到的资源注入预期和盈利内容均进行统一考虑,加强事前评审、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监管考核机制。二来是规划同质化,因此发展时不必追求“大而全”,而是因地制宜,力争实现“小而美”“特而精”的目标。就体育综合体建设而言,要明晰体育服务综合体的特点,切实把握人们对体育功能的需求,将体育服务综合体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发挥混合所有制在体育综合体运营中的优势作用。依托现有的体育场馆进行改建,增设服务功能。通过投融资对商业综合体进行转型发展,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共赢。就体育公园建设而言,要明确公园主题化和多元化的发展,也要注重其便捷可及性和实用性。由于建设难度大,故此体育公园应当结合多部门的力量,从前期规划投资到后期的建设、运营、维护,都要在政府的政策法规上有所保障。

在业态载体融合上,要准确把握体育产业融合的驱动力,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范围经济的成本优势及多元协同、网络经济的新模式、技术创新的扩散与溢出、规制改革的经济与政策环境及市场规模的融合拓展是我国体育产业融合的产业源动力[16]。在宏观层面上,现阶段我国正经历产业体系转型阵痛,传统的融合机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故此政府要确立宏观国家经济融合的发展思路,既要加强体育产业部门间的协作意识,同时也要探索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规制改革,出台体育产业融合政策与规范的标准。在中观层面上,由于资本金融投资对制造业的偏向,轻视对运动项目主体服务性内容的生产提供,导致产业链大而全,但具体到各个层面的空间载体发展却出现严重瓶颈。因此,一来在加强“体育+”与“+体育”的融合路径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对新兴融合业态进行融合前评估。产业业态发展不求量的剧增,而是充分结合业态的人本价值、地缘优势及产业发展基础进行开发。二来要清晰地对业态载体在空间载体中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着重将体育生产性制造业朝向“生活服务化”的方向转型发展。对发展较好的区域,要设立国家体育产业融合的发展示范区,提供经验分享。在微观层面上,国家已开始逐步缓解对微观企业的经济下行压力。然而受到金融资本的投资逻辑和国家产业政策等多方影响,使得微观主体同质化严重、生产内容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鉴于此,体育企业要走集约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的门槛。通过政策措施的引领,加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引导,激活体育相关企业单位之间融合发展的热情。强化“政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建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确立合作关系培养社会发展环境需要的人才,推动体育企事业单位对创新创业激情的动力变革向要素集群、集约的效率变革,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质量变革。

4.3 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4.3.1 改善体育产业政策环境 在政策引领上,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政策执行、法规完善及市场体系健全等方面的科学发展。在着力形成相对完善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加大对政策实施执行、考核评估、组织宣传的工作力度,通过体育产业重点政策的实施,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推出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发放体育消费券、大型场馆补助资金多种方式组合,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此外在政策制定上要具体化、可操作化,对政策从前期规划、出台实施、阶段评估、完善修整等各环节进行保障。在管理机制上,要实现政府引领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改变原有自上而下的传导机制,充分激活广大群众的体育参与动机,实现从增长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要将对实体发展的热情投入到全民参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政府公共投资的合理性才能得以彰显。

4.3.2 培育体育文化环境 体育产业与体育教育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领域人才,当前我国体育专业人才缺失,人才市场波动较大,究其原因是缺乏对体育的专业认同感。相应高校不仅要注重体育学科的设置,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培养机制,更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对体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体育产品的质量是相对的,不仅取决于生产者或服务者,也取决于消费者本身,消费者具备生理学、美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体会产品内容所传达的文化特性。此外,学校是培育群众终身体育意识的主阵地,群众性体育不仅要实现“人人拥有体育权利”,更要实现以个体自我发展、满足多种体育生活方式为主旨的终身体育。在体育文化上,倡导体育参与融于生活风格的体育文化。人民群众是体育文化的创造主体,要构建人人“爱体育、会体育、懂体育、能体育”的生活体育文化[17]。草根赛事的举办能有效促进各运动项目文化张力的提升,故此要大力发展草根体育赛事,使得草根赛事的普及深入到各单位、家庭的微观层面。一要建立起不同层级的赛事,为球迷等其他体育迷提供亲身参与的舞台,如以省、市、区、乡分级区域举办全民运动会,设置甲、乙、丙不同级别的赛事;二要积极鼓励不同社会关系的群体参与赛事,如在俱乐部、社区、学校、家庭、公司单位等不同社会关系群体中举办运动项目赛事活动。

4.3.3 补足并增强体育产业支撑体系 在科技创新上,我国体育产业虽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但远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体育产业的创新驱动需要科技的助推。在战略层面,要明确科技强国战略指导方向和目标,立足体育科技基础研究,把握体育科技竞争战略的制高点。加强我国体育科技经费投入,夯实体育科技建设基础,为我国体育科技的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提供平台。在实践操作层面,科技创新本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依赖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构建更为完善的竞技体育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带动体育产业优化升级。在金融支持上,作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发展对体育产业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当前金融行业对体育产业发展助推效果欠佳,主要原因在于资本投资逻辑与体育企业发展的客观矛盾、法律资信评级障碍以及税收政策持续力和投资力度不足等一系列挑战。故此,政府应当利用财政政策来撬动金融资本,进一步加强引导资金的乘数效应,激励体育类企业上市,发行体育产业债券,推动PPP模式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建设体育产业服务平台,创新体育产业的投融资模式。

5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从初显萌芽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历经四十载,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当前经济发展要求转向高质量发展,体育肩负着历史使命和时代需求前行,其产业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故对于体育产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发展时代。体育产业脱胎于体育事业,其发展始终脱离不了体育功能属性表达,产业的商业性效益逻辑和体育的人文性功能价值必须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融为一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满足个体的需求,也致力于维护和强化社会的层层关系,大至国与民,小至家庭、同事、玩伴,让生命与生命间的色彩更加浓厚。体育与产业两者间的发展逻辑存在矛盾时,应当明确一切的发展指向都要将其交还于人,民享产业将是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真正归宿。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载体高质量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体育产业之篮球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