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洋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连年增加,使得全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能够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就需要根据全球经济形势来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大学生就业。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学生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够就业。对此,在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应当不断重视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学生们应用外语的能力。如何培养全能型的语言人才使其满足社会以及工作岗位的需求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寻找最为合适的教学措施。
我国的国际化进程越发迅速,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大量的语言类人才。对此,学校开设了许多专业来培养复合型的语言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强大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交际和语言能力,能对各个国家的文化风俗有着基本的了解,并能完整地表述出来。这就需要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教育部门也针对高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做出了要求,将专业课程分为三类:相关专业知识类、外语专业技能类、外语专业知识类[1],以此全面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然而,在实际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针对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拥有外国语言文学能力。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多多积累自己的外国语言文学知识,通过阅读相应的作品不断提高理解能力,以此来把握这些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含义。但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外国语言文学知识外,还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然而,高校在课程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置中往往没有兼顾这两方面,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能力失衡[2]。在课程设置上只是偏向于专业课程教学。没有重视应用课程,这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该领域的知识。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也不能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学校要想让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的效率更高就需要明确课程的定位,对于课程的定位设置不能过高或过低。然而,我国针对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培养的过程中目标定位过于偏低。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只需要了解一些文学作品或发展史即可。这些内容对学生们应用能力的提高没有较大的帮助,学生也会在课堂上感到十分枯燥乏味,提不起对外国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对此,在实际课程设置时应当将目光放得长远一点,使其能够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定位偏低的背景之下,学生学不到东西,就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无法为社会提供专业性的人才[3]。
在当前学校针对外国语言文学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老套,不能够满足现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仍然过于传统,在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填鸭式教学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学书籍史料的学习和讲解[4]。此外,学生自身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意义。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也只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而单一的教学方式也会阻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水平要求比较高,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必须提高师资力量才能够强化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教学中,将教学工作作为他们的副业,主要投入一些社会性的工作之中。这样一来,教师难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5]。此外,由于部分学校处于较为偏远的地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方式较为缺乏,导致教学水平较为落后。而国家对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较为重视,希望能够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效率。但是,往往培养出来的效果不够显著。对此就需要不断壮大师资队伍,提高师资力量,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当前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除了需要他们拥有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需要了解各个国家的价值观念、社会现状、文学、文化传统、历史等,从而能更好地宣传各个国家的文化知识,真正地实现国际间的互动、互通、共享。对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健全的人格、思辨能力、多元文化意识、人文素养等方面来进行培养。学校还需要不断创新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来增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将社会与文化串联起来[6],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学生就业压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找准专业定位,创新教育理念。通过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意识来提高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强化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当贯彻落实实践教育的理念,让学生能够在各个实践教学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以此来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要想高效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就需要不断优化课程的设置。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引入模块化的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得教学更为结构化,从而达到科学的教学管理。在这一模式之下,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模块化体系下可以设置外语专业技能模块、文化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践模块,并将这些模块结合在一起,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的外语技能。同时应当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加强学生对外语文化的理解[7]。而且在学习外语文化的过程中,也应当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学习和探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各国文化之间的互通交流。通过课程设置能够让学生们依据市场导向来选择课程,并且通过实践过程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学校应当加入社会实践活动来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们说、写、译能力的提高。
我国很多学校教师仍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需要传承教学中的很多精华部分。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需要拥有处理事件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专业的文学知识。对此,教师就需要根据实际的培养需求来进行教学。教师需要注重教学主体地位的转变,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讨论、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促进他们学习兴趣的产生。通过讨论过程,学生能够碰撞出思想上的火花,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取长补短,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真正地学会学以致用。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好自己的定位,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8]。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思维角度,不能够只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对错,充分促进学生自主思维的产生。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其协调、组织者的作用,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外国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阅读来开阔他们的眼界。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们对文本的阅读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阅读能力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养成的一项基本技能,教师也需要将阅读能力作为教学出发点,为学生们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并将自己的阅读经验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不断汲取阅读中的养料,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和赏析力。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在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需要注重课程的设置。根据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思考。不断创新培养模式、进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以此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国际化的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