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之子

2020-11-23 01:57黄菲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涟源市宗祠湘江

黄菲

涟水河,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源于新邵县观音山,自西向东,沿途纳孙水、测水、湄江等河流,流经涟源市、娄底市、双峰县,经湘乡、韶山至湘潭县河口入湘江,贯穿湘中,流域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是娄底和湘潭的母亲河。

涟水河流域风景秀丽,民风朴实而剽悍。上游的水府庙旅游区是一个山水相映的优美之地。水府庙的由来扑朔迷离。涟水河一路滔滔,天长日久,河中冲刷出分化、胡古两条石滩,水急滩陡,翻船事故时有发生。康熙初年,这里漂来了两个木雕菩萨,一些船主凑资在此修了一座水神庙,取名水府庙。晚清名士朱尧阶撰了一副对联:好些放来两岸波平防石齿;从此过去一帆风顺到源头。涟水河上游的船夫和客商都说写得好,为他们带来了平安和吉祥。

朱尧阶的家是涟水河畔一个叫江口村的小村庄,此地现存朱氏宗祠,为朱尧阶所倡建。“朱氏宗祠”四个大字为曾国藩所书,笔力遒劲,严谨端庄。朱氏宗祠中厅的三块黑地金字大匾则分别是孙科、程潜、白崇禧的手迹。孙科题的是“奕叶长荣”,程潜题的是“敬宗收族”,白崇禧题的是“源远流长”。

涟水河经过水府庙水库的沉淀,下游更是水清见底。两岸青山相对而出,倒映在绿水之中,一丛丛一簇簇的野花点缀在青松翠柏之间。河边开阔处是大片农田,春种后绿意盈盈,丰收季节稻浪如金。清凌凌的河水映出四季流转的景致,春花烂漫,云蒸霞蔚,秋叶金黄,白雪飘飘——造物者有一颗诗心。

涟水河水源丰沛,灌溉无数良田,哺育几百万民众。这条湘江支流所滋养的人物,左右了湖南甚至中国的近现代史进程。

在过去千百年的岁月里,涟水流域的人理想的生活是半耕半读,“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他们是农夫,是儒生,也可是武士。世道太平,他们用锄耙耕种田地,以诗书教导子弟。世道纷乱,他们则持干戈保卫桑梓与社稷。这片土地的子弟,外出闯荡,无论打仗、做官,还是经商,发达了回乡,一定会修宗祠,建学校,上以告慰列祖列宗,下则开启世代文明。

涟水两岸的人敬天法祖,長幼有序,而又尚气好斗,不受拘束。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开始,湘中腹地一批批顺着涟水走出去的子弟,多是这两种气质的混合,他们知书达理,忠君报国,不畏强权,轻死重诺。曾国藩曾为湘乡东皋书院题联:“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

晚清湘军的代表人物一大半生长在涟水流域。从源头第一大镇杨家滩开始数,刘岳昭、刘连捷家族,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刘松山、刘锦棠叔侄,都是“涟水之子”。中共早期的革命者和领导人中,许多人亦是在涟水流域长大的俊杰,如毛泽东、蔡和森、彭德怀、陈赓等。发源于韶山的韶河在湘潭云湖桥入涟水,毛泽东早年带着两个弟弟泽民、泽覃,就是在此坐船顺涟水入湘江,再北上长沙的。

近现代湖南文化教育之兴,人才蔚起,与湘军的崛起有太大的关系。可以说,无湘军则无近现代的湖南。1909年第一批用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的47人中,两位湖南人皆籍隶湘乡,其一为曾昭权,入麻省理工学院,乃曾国藩的曾孙;其二为李进嶐,入哥伦比亚大学。毛泽东接受现代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东山学校为收复新疆的刘锦棠主持所建。此校的前身为湘乡试馆,为曾国荃所建。

杨家滩刘氏家族,是湘军中出将官最多的,保留至今的宅子也多。抗战时期,众多不愿做亡国奴的青年在老师的带领下往西部的大后方迁徙。涟水是学校西迁的重要通道,一些重要院校和知名学者曾在今天涟源市所辖的地区办过学。《围城》中三闾大学原型国立师范学院在蓝田镇(今涟源市)办学,西南交通大学曾迁到杨家滩办学。烽火连天中,涟水河畔读书声不断。

湘中物产丰饶,木材、矿产、稻米,都为湘中盛产。但湘中最大、最珍贵的产出,是满怀热血和抱负的有志青年。他们渡涟水,入湘江,到长沙,出洞庭,走向广阔的天地,令“经世致用”的湘学焕发出日月星辰般的光彩。

猜你喜欢
涟源市宗祠湘江
红色是宗祠的母语
朝歌的诗
涟源市以赛助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关于加强汉寿县宗祠管理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湘江魂
湘江渡
涟源市古塘乡首个邮政自助银行开业
美丽岳麓,我的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湘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