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珠 田金梅
摘 要: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以及每个家庭的经济允许下,适龄孩子都会去幼儿园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幼儿的思想道德培养非常重要,在幼儿园中,游戏教学一直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因为这样的教学特点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的心理[1],所以对幼儿自主游戏的研究也很重要。
关键词:幼儿自主游戏;教学行为;策略
引言:
一直以来,在教育观念的改变下,学生都变得更加愿意去学习,所以,当下学习更是从幼儿抓起,在对幼儿的教学中,用到最多的方式就是从学生思维出发,大胆利用游戏教学,那么这样的方式就会显出教师的作用之大,而且大数据显示教师的行为举止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篇文章我们来讲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行为的策略研究。
一、在教学中的幼儿自主游戏
幼儿一直是对教师来说最难领导的群体,这时候的孩子爱动,活泼,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很多的事情,可能一天的时间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寻求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不能打扰学生的各种思路想法,特别是在游戏中,甚至要引导培养这些孩子的兴趣爱好,那现在就先说说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好的自主游戏。
(一)从一个层次上来说,其实很多人都玩过一个游戏,猫捉老鼠或者老鹰捉小鸡,以猫和老鼠为例,学生最开始可能都更加愿意做那两只老鼠,因为这两个角色可以在一个一个洞里钻来钻去,满足他们好动的心理,而且,这个游戏玩起来,可能他们自己都忘记了与别人分享,和别人互换身份的原则,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游戏不会只有今天一天玩,如果今天不和别人交换,那么以后的游戏就不会再让你做老鼠或者猫,可能别的孩子就不会乐意你去参加游戏了,玩的时候,要秉着共同开心的心思”,这只是一些他们平时就能知道的话,但是如果老师不积极引导他们,他们就会忘记,就会不应用到生活中,最后埋没。
(二)再用另一个游戏来说,课堂上的拼图,拼装玩具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给孩子很多类似积木的玩具,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拼凑成自己喜欢或者见过的东西的形象,那么对于这其中会出现的问题,最大的就是争抢问题,不是说不能多买些的错误点,而是大家都知道不管多少孩子都不会满足,也不能说就是为了让孩子自主游戏,所以老师要不插手,让学生自我之间调节,这种能够调节整理好的现象不是不存在,但这只会是少数,而且这种问题放到很多人身上都会令人头疼,所以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通过自己的与他人分享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三)对于幼儿都喜欢的讲故事游戏,学生都乐意听故事,但是却大多不愿意去思考,在这个游戏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个故事讲出另一个故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幼儿用他们自己的简单的和大人不同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故事道理,
这些都表明着要让学生多多在游戏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有更多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告诉学生不能總是觉得自己是最大的,要多多谦虚地和别人交流合作,多于同龄人玩耍,也能使自己拥有不一样的道德品质。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
对当下的学生来说,仔细计算会发现,其实一生的时间,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些阶段与老师接触的就可能占据六分之一、五分之一,所以,老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会异常重要。
(一)一个温柔的老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呢,会是温柔的,因为学生会受老师影响,幼儿更会,他们什么都处于好奇与模仿的程度,一个每天和他们说很多话而且都很关心他们的老师,并不会教出越来越放肆的孩子,而是教出喜欢这个老师的学生,她们行为举止温柔,教学方式温柔,孩子就会温柔下来,把她们当作可以说话的知心姐姐,成为镇定的人。
(二)一个吵吵闹闹的老师,更是会培养出活泼开朗的学生,玩游戏的时候,会和老师快乐地玩在一起,成为朋友。
但是居于这些的最直接条件是必须拥有善良的心,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教导学生,最终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师的日常表现要让学生即使模仿也会是好的行为,这就是最大的策略,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
幼儿阶段是幼儿智力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为幼儿智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最有效的时期[2],这一阶段所受的教育对幼儿的深远影响可想而知,从游戏的角度来说,就是在游戏中,不管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学会道理,还是老师一步步引导使他们学会分享快乐,这都是可以的,主要就是学会东西。还有就是幼儿自主游戏是幼儿游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肯定不会缺少,所以老师要精简化,给学生最大的兴趣与好处,掌握科学的游戏原则,合理引导幼儿开展游戏[3],这些都是对教师教学行为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郭晓燕——幼儿游戏教学中自主游戏模式的行为观察与策略研究 《新课程》,2017(10).
[2]吕海宁——幼儿游戏教学中自主游戏模式的行为观察与策略 《内蒙古教育》,2018,000(20):P.25-26.
[3]杨青莉——自主性游戏开展策略中幼儿角色投入与教师介入的研究 《新课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