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杰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的特点,因此文化与英语教学密不可分。本文研究并列举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分析文化导入之于英语教和学的重要性,探讨文化导入的方法,得出若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水平,英语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文化导入。
关键词:文化导入;差异综述;风俗;途径
引言:“文化”是特定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及其他一些因素的总和。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文化不仅是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的表露,也是民族、社会身份的源泉和支撑。正如Hall在Beyond Culture一书中认识到的那样: “人类生活中没有哪一方面社会不受文化影响、不被文化所改变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交流大大增加,英语成为中国中小学教育中除汉语之外的第一大必学语言。与之相关的各种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如雨后春笋般被相继提出并得以实施,在教育界人士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学生在英语听力、口语、阅读方面的能力近年来有所提高,而写作和翻译这两方面的综合能力仍差强人意,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不外乎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
一、文化差异综述
英语材料中异质文化现象普遍存在,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体现在语言的方方面面,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时时影响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教学着涉及到的文化差异现象集中表现如下:
(一)句式表达。相较汉语句子表达时用词和词序上的灵活,英语句子表达严谨刻板、修饰语多、并列成分复杂、语言层次多,甚至会出现词序上的倒置现象。汉语句子中主、谓、宾的词序相对单一,句子的表达比较注重意思上的关联性,侧重于短句的应用,从属句子之间、句子于句子之间不需要使用过多的连接词。
(二)节日宗教。英语学习过程中总会反复涉及东西方国家不同节日习俗和宗教仪式等方面的内容。在某一特定文化中所具有的事物在另一文化中并不一定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如在汉文化中有“三伏”、“三九”等词在英语中就没有对等的词语。英语中有“God”、“Christ”等宗教词汇,而汉语中有众多的“佛”和“神”。
(三)颜色涵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各种各样的色彩词同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身边的大事小情和和自然现象联系起来,使色彩词有了固定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人们的文化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汉语和英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并不完全一致。他们或者相互对应、或者彼此碰撞、或者相互重合、或者彼此空缺。在西方文化中,“白色”是纯洁的象征,但在东方传统文化中,“白色”通常隐含不吉利或悲痛之意,通常出现在葬礼和祭典仪式中。
(四)谚语俗语。每个民族的谚语和俗语都是该民族人民在劳动生活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文化精髓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文化现象。
二、文化导入之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中国式英语,是因为学生总是用母语思维,然后译成英语,母语的干扰造成了语言的误差。长期以来,我们学习外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单纯的语义学上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上,不重视甚至不考虑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去了解词语和句子里所包含的异质文化,而只会机械模仿或用汉语思维表达习惯套用英语,这是英语学习的误区。只有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才能清楚意识到文化差异,这种语言工具才能使用得当,从而更好地发挥传到信息的功能。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把英美文化教学列入其语言教学中,在语篇中渗透文化的介绍,并进行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之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交往中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交际双方都了解彼此的文化特征,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才是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我们要手洗西方文化,发过来也要求西方熟悉中国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并不是意味着放弃我们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身份。事实上,随着我国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西方社会也在努力认识、接受中国文化。比如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已经被西方接受而不再带有负面意义。而众所周知,在英语国家,龙是邪恶的象征。在多元文化的今天,英语国家的人民对中国文化表示出尊重的态度。中国与英语国家本着彼此尊重对方的态度和精神,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文化交流。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多角度的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将文化导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中,更好地提高自己对目的语学习的洞察力。
三、文化导入之途径
外语教学应该根据文化在数学材料中的表现,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开展,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一)有意识融入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知识的传播结合起来,用文化语言观指导教学,运用英美文化,英美社会习俗,时刻进行文化教育。在语言、词汇、习语、语句、篇章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渗透着英美文化的影响。因此教学中不仅要讲语言知识,更要根据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进行文化渗透与导入。语言知识是相对静止的,而文化却随着时间不断地动态发展,教师更应该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研究,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语言教学中传授比较系统广泛的文化知识。
(二)针对性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
鼓励学生多方面接触英美原版的书籍、报刊或影视,领略西方风土人情,体会中英文化差异。针对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英语水平,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文化背景的材料有阶段性的阅读与教材相适合的文化知识资料。通过阅读,学生往往能够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从而了解文化差异。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有关中英文化差异方面的讲座或专题讨论活动,来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英文电影、录像和幻灯片,从侧面剖析西方人在交流表达时所展现的姿态、表情等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
(三)适时文化对比分析
在教学中通过各方面的对比,让学生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知识了解更加深入,又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掌握更广泛。通过让学生比较中西方节日的不同发展历程、风俗习惯及活动期间主要的庆祝方式等,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文化氛围中意识到文化的差异,了解文化的差异,进而更为恰当妥帖地运用英语语言。尤其针对非英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随着词汇量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应该开设一些西方文化的课程,扩展他们的事业,提高文化鉴赏力。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文化的导入不是教师教学过程的自然伴生物,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积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语言模式,多媒体技术。随着网络教学手段的不断普及,教师可以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英语文化场景,使学生出身于真实具体的英语环境中,强化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例如,在课堂教学前,放映有关西方社会文化的电影或录像,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入英语文化的氛围中,不但能使他们了解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还能使之感悟到西方民族的心理及价值观、道德观。
结语: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有各自的反映,语言的民族特性与其产生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克服了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困难,才让学生正确理解英语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继而更好的运用这门语言。不管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怎样的改革,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决不能脱离对中英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导入。
[参考文献]
[1]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黄和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马清华,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第四期.
[4]王恩铭《美国文化与社会》.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