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峰
摘 要: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网络课堂普遍正式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督导在网络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网络课程教学督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网络课程;教学督导
一、导言
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出现了短暂停课的现象,但是,各高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迅速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展了远程教育。普遍利用中国大学 MOOC、学习通、腾迅课堂、智慧树、蓝墨云、钉钉等资源和平台开展了网络授课,网络课堂也普遍正式走入大学“校园”,成为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拥有丰富教学资源,突破时空限制的网络课程,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的优势也充分显露出来。但是,从我国网络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的网络课程教学并没有达到应有效益。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也尚未有效地形成 [1]。为了保证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科学规范网络课堂教学行为,已成为教学管理、监管部门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教学督导评价工作自然需要随之做出相应调整。基于网络教学特点,打破传统,重新构建新的教学督导评价体系,也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督导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二、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
应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展的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一)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高校教师借助中国大学慕课、各种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图文资料等,制作了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
(二)教学模式更具多样性
有的根据各层次学生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级学生对课程的知识需求;有的采用理论讲解和实验结合的一体化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有的借疫情积极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探索性学习、知识的内化为目标,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有的根据课程的性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模拟线下课堂的教学情境,进行直播式教学等。
(三)教师教学组织细化和延伸
由于网络课程教学教师难以做到线下课堂适时一对多面对面的交流,为了适应在线课堂的这一特点,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课程资料的选择、制作、课堂过程的组织等方面必须注意更多的细节,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后教师又必须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这些都细化和延伸了教师教学组织工作的过程。
(四)网络课堂学情复杂
无论是是直播还是录播,目前可利用的诸如钉钉、QQ、智慧树、蓝墨云等均难以做到
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监控。网络课程进行中,会有一部分学生处于闲散状态,部分学生虽然开着电脑或手机但并不在屏幕前,或者一边听课,一边打游戏、聊天、吃东西等等;也有学生在网络课程开始时,打开电脑或手机,然后离开,等到课程即将结束时再返回。课堂的分散性,也使得学生端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在实际网络课堂互动过程中,经常会从学生端传来鸡鸣狗叫等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噪声。教师对学生的听课管理难度加大。自律性差、自觉性差的学生,参与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明显不好,学习状态两极分化极为严重。[2]
三、网络课程教学督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课程教学督导评价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急性的督导评价方案和办法,主要还是套用传统教学督导工作模式。而网络课堂的资源丰富性、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师教学组织细化和延伸以及网络课堂学情复杂使得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和平台开展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明显不同。加之,一门课程的形成往往是从培养目标定位开始,经过教学计划的编制,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大纲的订立,最后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显然在课程形成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影响,因此传统教学督导以随机性听课为主的方式更加难以衡量教师网络课程的教学真实水平和教学效果。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设置严重制约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
钉钉、QQ、智慧树、蓝墨云等网络课程可利用的教学平台均不适应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智慧树、蓝墨云等平台教学督导可通过学校管理员授权进入,钉钉、QQ等则需要教学督导以学生身份申请加入并得到授课教师同意后才能进入,且没有调取学生适时听课状况等资料的权限。因此,教学督导在督查网络课堂教学情况时受到限制,难以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三)教学督导网络课堂听课的直观性减弱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同在一个教室里。参加听课的教学督导可以直观、全面地了解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情况、师生互动情况等。而网络课堂听课的督导缺少现全面、直观感受,因此,教学督导对网络课堂进行评价难度增大,评价结果必然存在偏差。[3]
(四)督导人员不能适应网络课程教学督导工作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督导组织中的成员大多数为退休老教师,多数没有网络教学经历,部分人员网络课程相关知识匮乏。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之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采用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教学督导人员长期以来主要是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来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加上应用型本科高校对网络课程教学规律研究不够,网络课程教学及督导的知识储备不足,严重影响了网络课程督导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加强网络课程教学督导工作对策
鉴于网络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特点,以及新冠疫情变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在抓紧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管理、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和完善网络课程教学督导工作。
(一)整合网络教学平台资源设立教学督导监督模块
目前网络课程常用的平台主要包括:钉钉、QQ、智慧树、蓝墨云等,钉钉、QQ、具有在线直播的功能,但是缺少教学管理功能,智慧树、蓝墨云等具有视频播放、教学管理功能,但不能直播。目前高校教师采用的较多的方式是,利用钉钉或QQ之一与智慧树、蓝墨云之一组合来分别进行网络直播(师生互动)和教学管理。但是这几类平台均缺少教学督导监督功能。为此,建议上述教学平台增加教学督导模块,或者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选择协同上述平台嵌入高校教学质量控制模块(内含教学督导模块),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控制,方便教学督导进行教学监督和评价工作。
(二)构建网络课程质量控制体系和督导评价标准
以某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传统的线下课程考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用于对二级学院及所属系、部进行考核;二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用于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考核。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质量四大块,并分解为20项二级指标同时赋予具体考核量化标准和分值;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教学技能、作业批改和课业考核、教学效果9大块,并分解为17项二级指标同时赋予具体考核量化标准和分值。就考核指标设置来看应该是相对比较完备的。但是,其本身而言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对于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前者对后者有何影响并没有说明。因此教学督导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与许多高校一样,在实际工作中,该校教学督导根据教师课程表选择某位教师一、二节课进行课堂听课并给该教师评价评分,就显得缺乏合理性。就网络课程而言,上述评价指标和体系显然不能体现网络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克服传统课程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的缺陷,针对网络教学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势在必行。
(三)教学督导应树立以教学目标定位为导向的评价观念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教学工作相对于科研工作而言应该更加受到重视。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课堂教学的实施更应该体现应用型人才市场的需求。作为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中独立性很强的教学督导组织在相对传统课堂更为复杂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中更应该树立以教学目标定位为导向的质量控制观念。只有这样教学督导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才能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才能真正体现“客观性”、“公正性”。因此,就教学督导网络教学监督和评价工作而言,要注意树立反馈控制系统意识。反馈控制系统是指对系统输出测量值同目标期望值进行比较,利用比较产生的偏差信号对过程进行调节控制,从而使系统输出值趋于目标期望值。牢牢抓住教学目标定位,以此为出发点,组织和开展工作,注意对教学各子系统的实际执行结果与教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定位)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并分析消除偏差产生的因素,才能避免漏掉教学效果评价的任何重要影响因素,避免将授课教师不能控制环节所造成的缺陷和问题简单地归因于承担网络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和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也才能发现形成问题的真正原因,并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加强教学督导网络教学技术培训
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学手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网上教学平台不仅种类多、功能和使用方式也各不相同;网络课程的授课模式也呈现出MOCC(慕课)、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微課、翻转课堂、直播课堂以及这些授课模式的组合等多样化。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往往会根据理论课、实践课、技能训练课等课程的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督导要科学、合理地评价这些课程,就必须对这些平台的操作方法、课程的形成过程等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加强教学督导网络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根乔,李雪,国兆亮. 网络课程的教学督导指标体系构建[J].开放学习研究,2020(1):48.
[2]陈珺. 疫情下的大学网络课堂[J].办公自动化,2020(7):27.
[3]杨绪华,孙秀斌,陈季,赵莹,徐晓杰. 网络教学环境下的督导模式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