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有效融合机制探讨

2020-11-23 02:01向洪苏茂芳张小林
山东青年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课探讨互联网+

向洪 苏茂芳 张小林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然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变革和创新。本文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有效融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感染力、亲和力、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机制;探讨

今天的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这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强国时代,并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发挥更大责任担当时代。但当前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特别某些西方国家加大对我国围堵和封锁,在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交锋日益加剧,坚定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更显重要,这事关高校“为谁培养”“怎样培养”头等大事。因此,推进新时代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中之重,是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筑牢青年一代大学生思想根基,以打造思政“金课”为目标,构建当代大学生喜爱课程教学模式,提升思政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思想保障,从而实现让当代青年大学生勇于担当、能够担当起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同互联网兴起一起成长“00”后为主体当代大学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课与实践、网络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思想理论课所授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并通过网络现教师、同学互动,在社会实践去践行并升华思想,坚定他(她)们“四个自信”“四个意识”,达到高校思政课“育人铸魂”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新特征

教育主体的平等化与扩大化。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使网络交往显现出匿名性、便捷性、成本低、责任分散化等特点,这为当代学生们思想交往提供了更为广阔空间,在网络虚拟空间思想交流中产生时尚的网络话语,使得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开始变得模糊化,打破了传统思政课教学以单向式、传输式模式,师生之间地位、等级被弱化,双方是平等性极大增强,更加强调互动关系。这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思想理论课面临机遇和挑战,主动在网络上占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新形势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内容、话语表达特点,积极去掌握“互联网+”思想传播的信息技术,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特色,扩大理论教学影响力、感召力。

教育的潜在性与不确定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种开放性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意味着只要能衔接上网络端口,网络上思想交流的主体通常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不确定性,当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融后,它的效用和产生的效益难以确定的,远远超过传统思政课教学以单向式、传输式模式产生教学效果,“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从传授转向传播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网络是技术、手段和达成目标的工具,而思想政治教师理论传播方式、内容深度、选择平台等影响具体教育效果。因此,依据“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潜在性与不确定性,我们新时代思政教师更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网络传播新特点,思想交流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特色。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新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同互联网兴起一同成长网络原住民“00”后,对这一代高职学子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课与实践、网络相结合,扎实推进思想政政理论教学的平台、队伍的建设,从理论讲授、情感认同、实践养成三个方面构建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模式,全面提升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成效,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温赋能。

课堂教学。在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基础性工程,承担着培育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不可替代、关键性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对于培养以“00”为主体高校学生对于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高度认同,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和平演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维护国家安全功不可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随着世情、国情、学情的变化,无论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肯定還存在不少提升空间,这需要思政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八个相统一”要求,讲好中国战“疫”故事,以科研促教学提升学生理论认知、家国情怀,切实增加课程含金量,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金课”。

实践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拓展眼界和能力、充实社会体验和丰富生活。”[3]为了实现后疫情时代高校理论课教学“知行合一”,对学生进行党史国情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各高校要深入挖掘区域内、学校师生中战“疫”素材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培训力度以及交流学习、调研实践锻炼等。在高校思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中要正确处理遵照经验与改革创新,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注重教学的规范性与个性化,教学内容与形式统一,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等的关系,发挥思政课教师集体的力量,总结实践经验,纠正高校思理论课实践教改探索中的偏差,举行“信仰的力量、精神的传承”等相关的现场教学,真正让思政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充分彰显高职思政课的分量和魅力。

网络教学。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等为典型的微传播媒介悄然兴起并发展迅速,我们已经进入“微传播”时

代。[4]高校思想理论不仅要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理论认识,还要及时有效地将党大政方针、创新理论传导给青年大学生,这要求高校师生对当下国内外正在发生时事热点、难点适时关注。作为高校思政教师要正确解读好时事热点,着实不易,而“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及各种平台为我们思政课送来“及时雨”。特别是在这次疫情思政网络授课中,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利用各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及相关资源库进行备课,同时这次疫情摧生“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各高校大力研发师生互通互学、相互交流学习系列应用软件,开发的应用软件应涵盖网络课堂、网上教学管理、线上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多项功能,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开启师生同步“零距离”的教学新形式,学生不仅可在学习平台的移动端同步观看教师课件,也可直接在平台上与老师交流,利用学习平台数据挖掘统计功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学生也可以对老师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真正实现了全员互动、精准教学、教评一体,构筑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网络育人新阵地。

三、“互联网+”時代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新局面

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育仍然是主教学,只不过课堂教学的教师教学角色与传统教师教学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变为引导学生理解理论为主,教研团队通过相关课程数据资源库选取适合课程知识数据包、视频资料、PPT等进行再次集体备课,教师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可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由于网络教学平台对于师生讲是一个开放系统,有效拓展了教学的时空范围,避免传统课堂教学中交流互动不足,更有利课程相关理论讲授深化,使学生认知体系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以实践的视角来看待理论教学的新变化,从而使学生更具自主性和探索性,当然这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科知识理论要有全面、深化理解,还要掌握“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相关技能,这样才能胜任高校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开创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理论教学新局面,取得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更好的成效。

提高思政教师整体育人水平。“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要实现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就必须拥抱现代信息技术,注重校情学情分析,善于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融合,实现高校思想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面对世情、国情、学情的变化,作为高校思政教师正确回应好学生关注时事热点、难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关注最新理论前沿,将研究成果与教学相结合,关注学生学习吸引方式、效果等,善于运用教学反思力量去重构课堂教学,能够有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在实践教学深化课堂教学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师整体育人水平,增强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实效性。

提升青年学生整体政治素养。高校思政课要达到“育人铸魂”教学目的,必须探索同互联网兴起一同成长网络原住民“00”后学生理论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深研学情,以教研团队协作攻关解决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由过去理论教学中向单向被动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化,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将教材相关理论知识针对性设计到实践教学中去,以理实一体教学观去将政治理论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坚定“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把好舵、领好航,有效去激发学生爱国情、报国志,让他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强国征程中找准奋斗方向、目标,从而切实提高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思政课建设提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遵循。[5]当前以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为主要抓手,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高校思政课教学新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社会实践,加强网络课程和平台建设,创新形式,积累经验,建立了思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融合格局,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新主体,让学生们认清西方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背后的陷阱,自觉抵制西方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对当代学生们渗透,提升当代学生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素养,成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 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

[2]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5.

[4]程 丙,成 龙.新时代高校育人话语青年化何以可能—从“网红思政课”现象谈起[J].江苏高教,2019(3) : 90-94.

[5]刘川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J].中国高教研究,

2018(2) : 1-6.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资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融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B19)

猜你喜欢
思政课探讨互联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