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纲要》指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创新学生学习方式,还可以将教材内容以小学生最为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加师生互动频率。作为新时期的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明确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最大化,进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0490(2020)30-0096-02
【本文著录格式】郭小彦.关于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课外语文,2020,19(30):96-97.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并非是长期应用同种教学模式,而是要以学生个人发展、认知结构、教学内容等现实条件为依据科学选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保障当前设计的教学大纲符合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发展规律,而后以此为基础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进行创新,加强教学内容直观性,实现学生思维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冲破“围墙”限制
相较于传统教室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打开了信息的大门,冲破了教室的围墙,为师生们带来了多种全新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学习体验。信息技术为师生带来了许多虚拟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不受空间、时间、教室限制,而且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冲破“围墙”。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微课录制,将教材内容中的重难点压缩为十分钟左右的小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学生对于某个难点没有学会,可以在课后再次播放进行知识巩固。此种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课内外、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冲破了教室“围墙”。
(二)以培养学生多维能力为导向
新课程中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是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的整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从三维目标、人才培养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应当以培养现代素养和具备良好创新力的人才作为主要出发点,进而有效突出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本情感,实现主观情感与作品情感的深度融合,为其后续学习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但是,在深度融合过程中应当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频率,以免出现因技术应用限制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困境。
二、关于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一)运用情境驱动策略,展开深度体验
阅读学习与应用除了要对字词句段篇的本身含义进行了解外,还需要对其实际应用场景、不同表达方式有深刻认知。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可以借助教学情境展开实际教学。“情境驱动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教师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其营造既符合本次教学内容特点,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情境,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索,真正实现高效阅读。
比如,在群文阅读《高山流水》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心有灵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再现千年前二人鼓琴、听琴氛围: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出俞伯牙正在鼓琴的画面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将学生带入时空隧道,让他们感受似乎千年前的情境就在眼前,随着音乐旋律不断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对“峨峨兮若高山!洋洋兮若江河!”这句话进行诵读,并将学生诵读场景通过镜像功能投放至大屏幕中,此时学生就如钟子期一般在现场欣赏俞伯牙的琴声,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对于“知音”一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但是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主体,不可为了应用而应用,应当充分发挥场景价值。
(二)运用多感官参与策略,激发学生深度认知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可加深学生记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使教材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插图,为学生呈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多层次认识。
比如在《田忌赛马》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整个赛马过程以及调换马匹出场顺序所造成的不同结果,让学生对孙膑所设计的方案原理有了基本认识,同时对于整个反败为胜的过程也有了较强参与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用感官对教材内容进行观察,积极动脑思考,还可将手、脑、思三种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下完成主动学习,提升学生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理解程度。
(三)运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多维能力
翻转课堂实现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颠覆,同时还实现了师生角色互换、课程改革等一系列变革。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了整体学习节奏,可以在课内时间解决课堂问题,而教师也由主导变为了引导。翻转课堂的应用对于改善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现状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应用策略如下:
课前:分析学情,达成目标
在翻转课堂中,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以课前作为主要学习时间。他们会以教师线上所发布的学习任务为依据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在保证基础内容已经掌握后,再利用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发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开展前,教师应当认真准备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分析文本内容,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任务清单,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测验,如朗读、字词句等,还可以制作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微课,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赏析。而后教师通过线上对学生的自习结果进行统计检测,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而后以此为据调整阅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课中:引发探究,突破质疑
通过课前预习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学生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重难点词句也已经进行了基本总结。此时,教师应当对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而后对其进行整理总结,并引导学生尝试与同学进行探讨交流。而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以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阅读教学为例,本文由巴金先生创作而成,属于写景抒情散文。在文章中,巴金先生记录了自己和自己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不同景象。在本节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起初周围是寂静的……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暂停,而后告诉学生:本段应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式,那么这些内容里面,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呢?在问题提出后,学生会对上段内容进行回顾,通过分析可以得到,“鸟声”“鸟影”是面,“小的”“黑的”是点。不仅如此,这句话还用到了排比的写作句式将鸟的各种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教师应当抓住机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内容对其进行仿写创作。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将“鸟的天堂”更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鸟的天堂”的壮观。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应用还有极大发展空间,需要更多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分析。而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迎合当下信息化发展趋势,而是要将自身教学课堂架构至信息化大环境中,真正让信息技术作为我们的教学工具。实现现代课堂与阅读教学的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晋建花.融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策略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7).
[2]宋有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2).
[3]朱文娟.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艺术刍议[J].华夏教师,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