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物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微

2020-11-23 07:35张杰
科技风 2020年31期
关键词:本科院校物理学培养模式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自身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同时其也是当地开展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物理学专业教育中,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有效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不断探索更加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鉴于此,本文便对地方本科院校物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微。

关键词:本科院校;物理学;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只有具备充足的人才储备力量以及强大的人才研发力量,才能使企业得以长远发展,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也使我国高度重视人才教育领域的发展,并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工作。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地方本科院校数量也逐渐增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在人才教育培养工作中所沿用的传统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物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对地方经济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作用,使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才能更好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科研力量与创新水平。鉴于此,以下便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在物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能够适用于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本科院校物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在物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情况而言,可从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首先,以院校角度进行分析,地方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紧随时代发展形式。相比于重点院校而言,地方本科院校無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科研水平及仪器设备上都有较大的差距,这使其难以有强大的力量来培养科研性人才,而只能将应用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其次,以不同专业角度进行分析,物理学是众多应用性学科的重要基础,不过因其未和这些应用性学科建立紧密的联系,致使其脱离了应用性,并逐渐成为冷门专业,相应的其专业规模也日益萎缩,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这种萎缩现象尤为严重,这也造成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越来越窄,院校科研能力及师资力量也被不断削弱,学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增加,因此对物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再次,以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物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少涉及到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而课程内容则主要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学生也难以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实践,这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变得越来越差,因此必须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变课程体系来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最后,以人才认识层面进行分析,由于人们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其在思想层面上仍旧认为物理学专业人才的主要就业途径就是作为学校的物理教师,而实际上地方本科院校在对物理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时,仍旧是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进行教学的,过于单一化的专业人才培养,再加上物理学专业人才在毕业后无法有效适应新的就业形势,进而导致物理学专业人才在毕业以后往往陷入“学而无用”的尴尬境地。

二、地方本科院校物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在培养物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两步走”原则来进行,首先是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此确保物理学专业人才能够高度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形势。最后再对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构建,以使得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得到针对性的培养。

(一)强化技能训练,增加选修课程的所占比重,扩大专业就业范围

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物理学专业人才时,仍旧是是以师范类为主,也就是安排物理学专业人才在毕业后进入学校当教师。在此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不断强化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更好适应物理教师的教学工作。如帮助学生掌握教师所需的基本技能,包括普通话训练、写字训练、教学设计训练、教学方法练习与运用等,并使其在多媒体课件运用及制作、物理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地方本科院校还应在物理学专业中开设一些具有较强实用性与应用性的选修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可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也能使其专业就业范围得到一定的拓宽,具体的选修类课程可涉及到光学类、电子类、计算机类以及家用电器类,地方本科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对其中一类或多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此外,地方本科院校还要和其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或是和当地的一些龙头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学习或在训练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等活动,以此对物理学专业的就业途径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以使物理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有效就业。最后,地方本科院校还要在校内打造物理实验室,并将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等进行配套设置,以便于为学生开展物理实验提供完善的实验环境,通过安排学生进行物理实验,以此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二)完善物理学专业教学的软硬件配置

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物理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对该专业的软硬件配置进行不断完善,以此加快基础性学科的创新速度。在教学软件配置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需要着重强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并通过优化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构建行之有效的人才引入制度、人才培训制度以及人才激励机制,在提升物理学专业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养的基础上,确保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在教学硬件配置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需要第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需求做出调研,并着眼于这些需求制定教学硬件完善方案,特别是需要关注实验设备、实训设备的完善,从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生专业实践素养的提升提供良好保障。另外,在对物理学专业教学软硬家设施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需要顺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需求,重视物理学专业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以及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从而确保物理学专业教学基础设施能够与时俱进,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成效的提升。

(三)重视物理学专业的学科建设

对于物理学专业来说,其专业建设应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在地方本科院校中,需要结合院校的学科建设要求,来打造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物理学专业,如将物理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体现在光电信息、纳米电子学、材料物理等方面,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从而降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风险和难度。此外,对物理学专业在学科建设上的应用性方向进行明确,还有助于對物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进行有效拓宽,使学生更能适应当下的就业形势,并且也能使院校在物理学专业上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在此过程中,除了要对物理学专业学科建设的应用性方向进行明确的同时,还要对现有的教育教学类课程进行强化,以使学生能够对物理教学工作有所适应。并且以考研角度而言,这种措施还能为院校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生源,这样学生在考研过程中也能具有更广的就业面,从而使院校的考研录取率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对职业院校所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经验进行参考,通过与社会用人单位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参与到育人标准、评价标准的制定当中,从而为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对接提供保障。

(四)对课程体系进行深化改革

现阶段,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物理学专业教学中所采用的课程结构还是理论性课程居多,而对于实践性课程则很少,这虽然能够提高物理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但也导致其应用能力被削弱。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对课程体系的内容和门数进行有效精简与整合,并对实践性课程的比例进行适当增加,以使学生能够有较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从而使地方本科院校在物理学专业上形成相应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内容进行精简,能够使课时量得到有效压缩,在此过程中可按照理论物理导论所属层次来对力学内容进行整合,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确立相应的教学方案,如果学生选择应用性方向,则需重视学生对理论物理基础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而如果学生的目的是考研,则要对教育教学类课程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网络教学课程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另外,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渠道和机会以及社会实践渠道与机会,也可以将以赛促学促教、以证促学促教等方式引入人才培养构成当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专业实践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更加高效、先进的物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对现有的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与深度剖析,制定出“两步走”实施方案,完善物理学专业的软硬件配置,重视学科建设,并优化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不断挖掘和拓宽物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丰富理论知识的物理专业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顺生,李少珍,廖艳华,李建,唐刚.省属地方高校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7,33(03):64-68.

[2]古金霞.“就业窗口”引导地方工科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29-31.

作者简介:张杰(1996—),男,汉族,吉林抚松人,本科,通化师范学院物理学院物理学专业1602班学生,研究方向:物理学。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物理学培养模式
动物身上的物理学(下)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