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26日晨,蒋介石接到电文,翻译出来后一看,是美国和英国领衔。他提出,中国名字必须要排在第二位,否则不参与发表。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为了迎合蒋介石的心意,公告就作了这项改动。”
1945年6月22日,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经过血战,攻克了前往日本本土最重要的跳板——冲绳岛。但是,对于即将展开的攻击日本本土的战争,美军联合参谋总部估计,至少还要付出伤亡50至100万人的代价,才能完全击败日本。这样的一个数字,对于已经在欧洲战场上损失了近100万军人的美国来说,实在是太多了。
欧洲战场刚刚结束,胜利的果实还没来得及分,如果再在日本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美国人觉得有点儿得不偿失。该怎么办?
美国的小心思
为了解决战后欧洲问题和对日作战问题,1945年7月17日,美、英、苏三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会晤,商量解决办法。
美国想要在对日作战中尽可能地减小损失,就必须要苏联尽快对日宣战。在波茨坦会议期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无疑给了杜鲁门底气。从这时起,杜鲁门认为凭借原子弹的恐怖威力足以迫使日本投降,于是不再催促苏联立即出兵。
之后,美国单独成立了一个秘密小组。这个秘密小组起草了一份公告,公告的内容是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及对日本战后的处置。公告出来之后,杜鲁门首先拿给丘吉尔看,征求他的意见。丘吉尔看过之后表示完全同意。斯大林因为苏联与日本签订了和平条约,当时就没参加《波茨坦公告》。
因为对日本战后的处置,在两年前的《开罗宣言》中就有了大概的一个方向,而《开罗宣言》有中国参加,中国又绕不过去。于是,杜鲁门赶紧让人与蒋介石联系,让他同意发表。
蒋介石的不满
1945年7月25日下午,重庆曾家岩蒋介石公馆里,蒋介石正在同宋子文、何应钦商量事情,突然办公桌前的电话响了。接听之后,是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打来的。在电话里,赫尔利说有重要的事情与蒋介石商量,蒋介石答应了。
很快,赫尔利便来到了蒋介石的会客室。他开门见山地说:“阁下,美国、苏联和英国政府首脑正在德国波茨坦举行第四次会议,商讨目前的战争态势以及苏俄对日宣战等问题。”还没等赫尔利说完,蒋介石就问:“什么时候,在哪儿开的会?”言外之意好像是说怎么不通知我?
蒋介石问话中的不满,赫尔利听出来了,不过这个时候,他没工夫跟蒋介石计较这些。他说:“美国已经拟定好了对日本的最后通牒,杜鲁门总统请您同意发表。”但是,最后通牒的内容是什么呢?杜鲁门并没让赫尔利把已经拟定好《波茨坦公告》给蒋介石看。
蒋介石一听只是让他同意发表,不给他看公告内容,这下脾气上来了。杜鲁门没有办法,最后下令将公告全文发给蒋介石。
7月26日晨,蒋介石接到电文,翻译出来后一看,是美国和英国领衔。他提出,中国名字必须要排在第二位,否则不参与发表。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为了迎合蒋介石的心意,公告就作了这项改动。”
日本的倔强
柏林时间1945年7月26日晚9时20分,杜鲁门向全世界发表《美、中、英三国领导人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公告第一条宣布:“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个)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公告要求战后根除日本军国主义,惩办战争罪犯,消除阻止日本民主趋势之复兴和增强的一切障碍,取消日本的軍事工业。
这份公告实际上是杜鲁门一手操办的。因为当时蒋介石在重庆,而丘吉尔在当天的大选中已经失败,不是英国首相,所以这份公告仅列出“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而没有杜鲁门、蒋介石、丘吉尔的亲笔签名,不是共同签署,而是共同发表。
《波茨坦公告》发布之后,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没有认识到侵略战争失败的必然性,妄图以一些极端的作战方式苟延残喘,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为了尽早结束战争,8月6日上午,美军将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投在广岛上空。
同日,杜鲁门发表声明:“7月26日在波茨坦发出的最后通牒,旨在拯救日本人民免遭彻底毁灭。他们的领袖迅速拒绝了这一最后通牒。如果他们现在还不接受我们的条件,他们的毁灭将从天而降。类似的情况,地球上从来都不曾有过。”
1945年8月8日,苏联宣布赞成《波茨坦公告》,并且对日本宣战。8月9日,美军将第二颗原子弹“胖子”投在长崎上空。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公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反法西斯战争最重要、最深刻的胜利成果,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安全,决定了战争结束以后,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
《波茨坦公告》是日本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世界各国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并支持施行。特别是在有人试图“遗忘”和“篡改”它的本质意义时,更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让公告精神成为世界共识。这才是对在那场惨烈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人们的最好纪念!
(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