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琪
摘要: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薪火相传,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奋斗,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关键词:青年;新时代;担当
中图分类号:D26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256-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188
一、引言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当代青年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公平的受教育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青年既是机遇也是责任,无论是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无论乡村振兴的推进,还是全面小康的建成,都需要广大青年把青春能量注入祖国,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志存高远,砥砺前行。
二、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决定政治兴衰和国家兴亡,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蕴含着真挚、深厚、炽烈的为民情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了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广大青年,以理想信念为根基,理性认识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历史规律。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
(二)以四个自信补足精神之“钙”
为了解决好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问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青年一代是最富有朝气和梦想,最具有活力和激情的群体。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思想境界,不仅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还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坚定爱国情怀,提高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
(一)乐于常学常新
年轻人应该坚持学习,而非仅仅停留在学生时代的书生意气。要“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都应该坚持不懈地学习。社會在快速发展着,新的知识和技术也在飞速的迭代。为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抛弃。广大青年应该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发扬奋进精神,永不言弃,迎难而上,多去挑战新的东西,多去追逐远大的理想追求。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不断学习新知识锤炼新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与时代同步伐。
(二)勇于创新创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全社会应做到为青年发展着想,维护青年利益与需求,让青年在良好环境中成长成才。国家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注册登记、贷款融资、税费减免、创业服务等方面获得扶持。国家还倡导高校多多举办创新创业活动,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到一些经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在奋斗中前行,书写青春华章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
(二)饮水思源,居安思危
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岁月静好是无数前辈先驱们负重前行换来的,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饮水思源,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不稳定不确的定因素很多,人类利用最新科学技术反求诸己的新浪潮正在形成。全国各族青年更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谦虚谨慎,在世间冷暖、现实矛盾中找到人生的真谛和事业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敏.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N].中国青年报,2020-05-11(002).
[2]龚光俊,王文迪,孙美兰.文化自信视域下青年学生价值引领的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3):1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