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宗教信仰是大学校园客观存在的现象,新时期信教学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和校园稳定。本文以云南师大外国语学院为例,由外语专业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和特点入手,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原因,并积极探索宗教信仰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出成效。
【关键词】高校学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管理
1.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不断传入,社会上逐渐出现“宗教升温”的现象,但宗教信仰人口比例基本在10%-15%之间波动。国际社会调查合作组织(ISSP)2011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口比例仅为11.23%,与同年参与共同调查的41个国家与地区相比,中国信教人口比例较低。①可见,中国信仰宗教的人口没有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强而增加,基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以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看一下外语专业学生宗教信仰的状况。据2020年初对全院学生进行宗教信仰的排查来看,外国语学院共有学生1914人(本科生1563人,研究生351人),有宗教信仰学生20人(本科生18人,研究生2人),信教学生比例仅为1.04%,远低于中国宗教信仰人口的总比例,但不能说明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极少。
1.1宗教信仰显性人数较少,隐性人数依然存在
在排查中,少数同学对自己的宗教信仰有明确态度,大多数则是遮遮掩掩。外语专业1.04%的宗教信仰,远低于我国信教人口比例。我们发现,不少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不愿意承认,所以我们用隐性人数来表述。
1.2外来宗教信仰人数较多,本土宗教信仰人数较少
调查数据显示,外语专业20名信教同学中,有5名信仰基督教,占25%;15名信仰伊斯兰教,占75%。宗教信仰类型较集中,都是国外传入中国的宗教,无人信仰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且女生16名,占80%;男生4名,占20%。
1.3学生对宗教现象与民族习惯认知的界限模糊
据数据显示,外语专业信教同学中,少数民族比汉族占比较大。20名信教同学中,汉族4人,占20%;回族15人,占75%;傈僳族1人,占5%。少数民族学生信教人数远多于汉族。此外,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的认知界限模糊,会把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混淆。
2.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
从以上高校英语专业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宗教信仰是高校中确实存在的現象,反映出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认知、思想追求等状态。学生宗教信仰形成的原因,既有个人内部因素,也有社会等外部因素。
2.1内部因素的影响
(1)自我认知不足。大学阶段是青年人首次走向社会,并且形成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体系的关键时期。②青年学生的三观正在形成,对一些现象还缺乏准确的判断。宗教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得到了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大学生遭受挫折时,就有部分同学依托宗教寻求精神和心理的慰藉。
(2)个性彰显需要。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新鲜事物极为好奇,且他们逆反和从众心理较重,这就让他们对宗教产生了特殊情感。有的同学觉得有信仰,参加宗教活动,是与西方社会“接轨”的方式;有的同学对宗教进行探索和了解,满足自己的好奇和渴求。大学生不管基于何种心态去信仰宗教,都是他们个性彰显的需要。
2.2外部环境的影响
(1)社会因素。“宗教是一种群众性社会现象。宗教的生存和发展,以大量群众信奉为前提。信教群众不仅是宗教的载体,更是主体,是宗教中最活跃、最具现实意义的因素”。③由于宗教的现实存在,必然有信奉和追随者,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部分同学受宗教的影响而对其产生了信仰。
(2)家庭因素。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部分来自于家庭的影响。有些家族有宗教信仰的传统,这种现象尤其在少数民族家庭尤为突出。
3.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及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会议上指出:“要加强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高校大学生信教关系到意识形态的安全,因此,加强对高校信教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尤为重要。
3.1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马克思主义教育。利用思政教育,强化对信教学生的正确引导,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信仰。
(2)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大部分出自于精神慰藉、心灵港湾、思想庇护的需要。很多信教学生的思想活跃但心理却很脆弱。因此,要利用心理学知识,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塑造健康的心理。
(3)宗教政策解读及教育。很多信教学生对国家的宗教政策不了解,如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等。
3.2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推动平台建设
(1)环境的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为个体价值和行为选择提供参照,而且对生活其中的个体具有软约束力,促使个体接受并践行相应规范。”⑤着力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信教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认识宗教信仰,推动和谐校园发展。
(2)活动的组织。利用高校党团组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求,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在活动中培养信教学生乐观的心态,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3对宗教信仰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
(1)一生一档管理。对信教学生建立一生一档管理,全方位掌握学生信息,并进行动态管理。通过政策宣讲、思想教育、心理引导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工作,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2)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是将学校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组建服务团队,利用新媒体搭建平台,从线上线下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点对点、面对面服务。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在新时代具有新特征,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挑战。高校应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用正确而科学的方式对其加以引导,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宗教信仰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有效推进高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引领大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通讯作者:朱晓媛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国际社会调查组织(ISSP)的网站:http://www.issp.org.
②王卫东,陈昳茹.中国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及问题[J].科学·经济·社会,2013(4)
③王作安.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人民日报,2013.
④习近平出席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6
⑤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8
本文基金项目成果:2019云南省教育厅项目——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马亚娜(1978.7-),女,云南昭通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通讯作者:朱晓媛(1988.2-),女,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学生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