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楼
摘要:群众参与是文化馆开展业务的基础,也是衡量文化馆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如今,科技进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也对群文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数字媒体时代,各级文化馆都尝试借助互联网平台,以新的方式开展群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目前,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入常态化,文化馆如何在实践中创新更好地开展群文工作,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188-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132
一、前言
一直以来,各级文化馆都承担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提高人民群众艺术素养,丰富大众业余生活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文化馆业务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的高度参与,无论是公益培训、艺术演出还是非遗活动,都離不开现场的学习和体验。在群文工作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转变的时期,各级文化馆如何在保证业务质量的前提下开展群文工作是一个难题;当前,各馆普遍通过线上多媒体的方式为群众提供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但服务效果不尽人意,如何发挥好互联网技术优势,生产更优良的数字文化内容,是文化馆当前工作的重点。
二、文化馆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运作
2017年,文化部制定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为贯彻文件精神,各级文化馆相继推出了数字文化服务,把文化馆的业务阵地由线下转到了线上,尤其在今年,更是将在线文化服务作为了工作的重点。
以肇庆市文化馆为例,主要开展了三种类型的在线文化服务工作:一是线上文化活动,如肇庆市2020年“世界读书日”线上诗歌散文朗诵会和“中国梦歌曲大家唱”线上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活动基本上是采取组织参与者来馆内录播节目视频然后线上点播的形式;二是线上培训活动,如“粤来粤爱国”主题粤曲创作线上培训及“云上文化馆之云公益课堂”系列培训活动,同样是邀请专业老师录制讲课视频进行线上点播;三是直播活动,如“走进肇庆非遗”系列,活动借助肇庆市全域旅游官方服务平台“多彩肇庆游”,实地走访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间现场揭秘非遗技艺,传播非遗文化。上述一系列线上“送文化”工作的开展既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数字文化内容,也让群众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快捷、直接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文化馆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文化馆人及时转变了工作思想和方式,积极有为地承担起了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各馆纷纷依托线上服务平台,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但是在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与不足,有些问题是由于缺乏经验、盲目上马造成的,在未来可以通过加强工作得到改善;而有些则是因为基础薄弱、观念陈旧形成的,这些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进行理论研究和指导。
一是不同类型的数字服务其受众数量分化严重。在上述肇庆市文化馆开展的三种类型的数字文化服务中,受众数量最多的是直播活动,几场直播的平均在线观众达到了10000余人次;而线上演出活动平均受众人数每场不到300人次;最少的是线上培训活动,平均每场累计观看人数仅为100多人次。如果是现场演出、培训活动,因为场地限制上述参与人数属于正常范围,但是作为线上服务,是需要服务更多群众来达到规模社会效益的,显然,上述在线演出、艺术培训受众人数过少,在线直播的受众人数才算是正常。究其原因,一是平台不同,几场在线直播都是登陆在市级平台,平台本身就拥有一定数量的固定受众,其影响力也大于文化馆自建平台;
二是宣传力度差异,官方在线服务平台推出的“多彩肇庆游”系列活动是集中投入了一定资源进行宣传、热身的;
三是表现力不足,在线演出、培训只能与群众远程联系,缺少了现场的临场感与氛围,演出者或教师同样感受不到观众的反应,其艺术表现力和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录播的内容,使文化馆扎根群众、贴近群众的特点丧失殆尽,自然比不过专业电视台录播节目的水平,在同样的观看成本下,观众自然会选择艺术呈现效果更好的录播节目了;
四是内容同质化严重。各地级馆推出的数字文化内容几乎一致,这是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去追求更多更广的内容导致的。需要指出的是,在线数字文化服务领域跟传媒领域一样都遵循帕累托法则,大部分节目内容只能沦为衬托,只有少数精品能够脱颖而出占据大部分市场,追求大而广的节目内容反而不利于取得传播优势。
总的来说,文化馆开展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以单项传播为主,对群众参与度不能按照以往的标准来衡量,即不能简单的将观看人数等同于参与人数,来评价在线服务的成效。
四、未来文化馆开展数字文化服务的方向
各级文化馆必须认识到,通过信息化手段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必须不断改进数字文化服务工作,提升服务效能,让群众更好地享受到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
第一,创新服务形式,打造精品内容。文化馆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搬到线上必须要突破临场感缺失的瓶颈。培训方面的内容可以借鉴教育界推出的在线课堂业务,通过专业在线课程平台开展艺术培训工作,要改变工作方式以适应群众需求,灵活调整培训时间和地点;在线小型演出要强调现场直播,把录播回看放到次要位置。演出过程中总监要根据观众留言把控演出节奏,适时增加在线互动环节以调动观众情绪,演员甚至可以打破第四堵墙直接与观众交流;结合地方特色,发掘非遗项目魅力也是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发展道路。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有些非遗题材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感,既精彩纷呈又接地气。充分挖掘地方非遗的特点,可以避免数字文化内容的千篇一律,是文化馆打造网络精品内容的捷径。
第二,转变工作思维,培育新型人才。面對新的挑战,文化馆人要迅速转变传统工作思维,有意识地加强“互联网思维”,以适应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要求。当今社会上涌现了一大批网络“红人”,比如在线上课的教师、直播带货的网红等,他们有意或无意间变成了朋友圈广泛传播的对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文化馆人不妨向他们学习,主动培育新型网络人才,打造属于自己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红”队伍。
第三,拓展传播渠道,建设文化服务新阵地。很多文化馆开展数字文化服务时往往采用过去自建的平台作为传播渠道,主要是自建网站和公众号平台等,这对基础薄弱的文化馆来说十分不利。因为平时对平台运营的投入就有限,维护起来的粉丝群体十分小,要突然增加观众群比较困难。不妨在传统渠道之外拓展第三方平台,如新浪微博、抖音等知名平台本身拥有极大的流量,如能够与之合作,将大大提升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
最后,集中优势资源,打破条框分割。文化馆人要意识到,开展数字文化服务等于把过去面对面的文化馆传统业务放到互联网的海洋里,与新闻资讯、体育娱乐等成熟网络文化资源一起竞争。要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一席之地,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必须集中多方力量一起参与,增加跟大平台合作的成功率。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破除过去行政、绩效划分的条框,整合文体旅甚至全省文化资源。合则共赢,分则俱损,在数字文化服务的大潮中,不应再以个别单位拉动的群众参与度作为衡量标准,应该以平台流量作为共同成绩,以网友点赞数量为权重合理进行绩效评估,促进数字文化内容的优胜劣汰。
可以预见,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将进入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如今文化馆站正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文化馆人必须砥砺前行,不断创新群文工作方法与群文活动形式,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绪龙.公共数字文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供给[J].人文天下,2016(21).
[2]李楠.浅析新时代文化馆发展模式[J].大众文艺,2020(12).
[3]庄育雄.新时期背景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创新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05).
[4]李艳.文化馆建设数字服务平台的探索与思考[J].戏剧之家,2018(36).
[5]刘平.公共数字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数字文化馆建设与发展思考[J].大众文艺,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