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阳 胡美智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应有之意,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回归。“外国文学史”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注意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关键词: 外国文学史 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他说:“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高校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高校课堂教学密切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提供了重要依据。
曾经在较长的时期内,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主要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虽然也有“教书育人”一说,但并未将“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削弱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外国文学史”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本文在“课程思政”视野下,从教学目的与意义、教材内容和教学手段等三方面入手,探讨在“外国文学史”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具体途径,实现知识传授与德育引领等多重育人目标。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意义
“外国文学史”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各时期文学发展情况、主要文学思潮及代表作家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比较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提升人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怀。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系统地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时期至二十世纪以来各时期文学,切实领会不同国家、不同思潮流派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蕴,准确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艺术特色。
第二,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和阐述文学现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赏析水平,并且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第三,从文学看人生,以人生识文学,学习国外文学是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不断认识和感悟人生的过程;外国文学是我们本国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全球意识和心态面对它,在互动认识中寻求真诚的对话。
“外国文学史”授课教师要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大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寻找、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社会责任、人文情怀等有关的德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
二、挖掘教材德育内容
对“外国文学史”课程进行深度开发,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务必建立在反复、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提炼外国文学中所蕴含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伦理观念和人文精神,通过中外文學与文化比较,帮助学生提高比较鉴别、审美、批判与判断等能力,提升人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怀,形成正确、高雅的价值观念,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等“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讲授狄更斯与《双城记》时,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首先,不妨结合狄更斯本人生活经历,再通过中外民族特性的比较,从正、反面教育学生如何认识和面对人生挫折和苦难,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力和民族自豪感。12岁时,狄更斯在一家生产鞋油的作坊当童工,给鞋油瓶封口、贴商标,由于技术娴熟,被老板安排在沿街的玻璃橱窗里做或广告,为过路人做表演。这段经历为成年后的狄更斯所不齿,乃至老年后还认为是自己一生中的奇耻大辱。他爱面子,好虚荣,把所经历的磨难看成人生中的耻辱。恰恰相反,乐观豪爽的美国人往往对自己经受的磨难很坦然,并以此为豪。这是不同民族性格的体现。对比苦难兴邦的中华民族,中国人认为“磨难是成功的垫脚石”“磨难成就人生”“逆境出人才”,正因如此,才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再者,结合梅尼特医生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和职业观。青年时代的梅尼特善良正直、不怕威逼利诱、敢于见义勇为。由于他目睹了当地侯爵虐杀农民的惨状,侯爵兄弟为了不泄露事情的真相,对他软硬兼施,但都遭到了他的严厉拒绝。在正义和良知的驱使下,医生写信向朝廷告发,尽管他很清楚朝廷会维护对方。因此,招致了18年的监狱生活。出狱后,他又无私地为监狱中的所有病人看病。显然,医生具有坚持正义、不怕邪恶的高尚人格和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再次,通过分析作品主人公为了爱而奉献自己的经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梅尼特与女儿露茜之间,为了对方的幸福,不怕委屈自己,也不怕吃苦受累;卡尔登为了心上人露茜的幸福不仅主动放弃了与代尔那的情场角逐,而且舍身取代代尔那上了行刑台。此外,通过对作品及主人公形象的解读,还可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家庭观和道德观,引导学生尊重感情、尊重家庭,敬老爱幼,并且把爱家与爱国相统一。再如,讲授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达洛维太太》等作品时也可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方法,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目标。
三、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将从“外国文学史”教材中提炼出来的思想政治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并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里,体现于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就必须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应当在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等环节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外国文学史”要进一步梳理和突出从古希腊至二十世纪以来各时期、各流派文学中蕴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主线。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人的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中世纪文学中的宗教人本意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中高高飘扬的人文主义旗帜,十八世纪启蒙文学中张扬的自由、平等、博爱,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对人的非理性力量的推崇,无不融入对人的智慧、品德、能力等的肯定,以及对于假恶丑的否定,对于真善美的颂扬。通过这种建构知识体系的方式,既把知识系统化了,便于学生把握,又有机地融入了思想政治元素,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并增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信。
二,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是衡量人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之一。学校承担着培养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社会责任,培养和提升学生主体性理所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讲,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将会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抓住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主要矛盾,就能带动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1](10)。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传统课堂教育中,受“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成为被动的客体,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而,实施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上要注意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学生有兴趣、对学生有现实价值与意义的问题,组织分组讨论。
例如,在教授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时,布置学生梳理同名主人公一生的追求轨迹,概括、提炼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力求向上向善、不断追求真理、重视实践和现实的“浮士德精神”。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实际,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浮士德经历可以看出,人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现实目标的实现,而在于一个目标实现了,马上转入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即在于永无穷尽的向上追求中。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目标都是有限的,如果某一个目标实现了而执着于其中就会导致生命的停滞,就等于生命的死亡,因而必须自强不息、永远追求。好比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工作以后这一过程。如作家残雪所说:“这样一种没有退路的生活有它非常可怕的一面,所以一开始,浮士德就必须将自己的灵魂抵押在靡菲斯特手中。此举的意义在于,让浮士德在每一瞬间看见死神,因为只要一停止追求便是死期来临。这种生活的可怕还在于:它内部包含了致命的矛盾。创造的成果总是抓不住,一瞬即逝,留下的只是令人嫌弃的肉体,而又唯有这肮脏猥亵的肉体,是人的创造灵感所依赖、所寄生的地方。被靡菲斯特如催命鬼一样逼着不停向前冲的浮士德,所过的就是这样一种双重可怕的生活。”这就是生命的真相,人类生存的真相,浮士德将这一真相传达得淋漓尽致。浮士德自强不息、永远追求的性格内涵被提炼抽象为“浮士德精神”。
再如,讲授哈代《德伯家的苔丝》时,组织讨论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追问学生如何看待女性的贞操观?然后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建立品德和心灵层面的贞操观。这样,在教授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同时,水到渠成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应有之意,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回归。外国文学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注意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正确的价值追求、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情怀等寓于课堂教学中,是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杨玉珍.文化开掘:文化交往时代“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探索[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5):109-112.
[3]沙永宝.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框架”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9(12):179-180.
[4]袁盛财.基于研讨式教学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J].文学教育(上),2019(09):70-71.
[5]袁盛财.外国文学史课程研讨式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上),2019(08):80-81.
[6]袁盛财.关于外国文学史绪论课教学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9(07):129-130.
[7]袁盛财.外国文学史课程考试改革探究[J].才智,2019(20):100-101.
[8]罗琼.外国文学史课堂教学文本材料的选择与运用[J].林区教学,2018(10):48-49.
[9]张建刚.“外国文学史”能力培养教学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8(10):173.
[10]陸泉枝.外语专业“外国文学史”课程优化与教学策略探析[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8(03):29-31.
[11]陈燕.翻转课堂在外国文学史课程中的应用[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03):133-134.
[12]刘巨文.外国文学史教学改革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9):100-101.
本文为2017年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维视域下的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2017年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委员会项目(XSP17YBZZ064);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项目(17C0832)的阶段性成果;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20年“《外国文学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