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中的产业赋能

2020-11-23 07:33徐刚
文教资料 2020年23期
关键词:旅游规划课程改革

徐刚

摘   要: “旅游规划与开发”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都是按照旅游观光和体验设计产品体系固化教材体系的。面对旅游业效率低下的困境,以产业融合切入,以产业旅游化为路径,可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持久动能。

关键词: 旅游规划   课程改革   产业赋能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现状及评析

目前国内旅游管理本科院校都将“旅游规划与开发”作为必修课程设置,很多学校还在必修课之外,开设“旅游规划制图”“旅游策划学”“旅游规划前沿讲座”和“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等相关选修课程。上述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必修课相得益彰,形成了旅游规划开发课程小学科群模块,推动了该学科发展,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体上看,国内旅游管理本科旅游规划开发课程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旅游规划与开发与旅游资源学课程边界界定不清晰,大部分旅游规划开发课程都将本来属于旅游资源学的核心内容放置其中,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等。第二,教学体例,基本都是沿着概述—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市场营销—主题定位—功能分区—项目创意—可行性分析—保障体系等内容设置,很多教材只不过将上述内容颠倒顺序,增减内容后重新印刷而已。第三,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还是按照景区型旅游产业思路看待“旅游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较少思考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存活度。现实情况是,很多旅游项目重资产投入,最后很多项目连运营成本都应付不足,旅游项目收益堪忧,不得不面临倒逼的境地。

二、旅游产业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的倒逼

旅游产业的显著特点是投入大、回收周期长。马勇等在谈到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得必要时强调:“在知识流动的逻辑上,专业联通学科与产业。”[1]产业的生命力是学科的价值基点。旅游规划与开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去旅游规划开发课程中的主题定位、功能分区和产品创新等内容回应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已经难以很好地满足旅游经济效益提高的现实。破解这一难题需要跳出传统旅游产品开发视域,将相关产业,特别是与旅游产业耦合度较高的农业、交通运输业、体育、信息技术等融合发展,将融合的产业基础放在第一位,将“旅游+产业”思维颠覆成“产业+旅游”,是非世界级旅游资源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成功开发旅游的可能路径。其实,学者丰晓旭在讨论全域旅游内涵时,就提出从产业域研究全域旅游,指出“产业域,全域领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2],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跳出旅游产业界限,固化了产业视野。

三、产业旅游化路径设计

1.产业旅游化内在逻辑

产业旅游化的内在逻辑在于,旅游能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将人流带来的消费流量聚集,在特定的旅游目的地实现经济学价值规律的短暂失衡:价格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剧烈波动,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景区内商品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市场价格的经济学现象。虽然人们不愿意接受,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述剧烈波动为增加产业的产品商品附加值提供了市场条件。

这种逻辑的两个适应场域,一是成熟型旅游景区,坐拥世界级旅游资源,对游客具有绝对性吸引力,经营者只需要将相关产业要素嫁接到该类景区就能实现相关产业的旅游化,增加产业附加值,无数成熟型景区都依托景区大力发展商业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国首批AAAAA级景区基本都属于这一类型。但是大多数旅游项目都没有世界级旅游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不是前述成熟型景区因旅游而生、因旅游而旺。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很多旅游项目都是现有相关产业,如农业、工矿业等,产业逻辑与成熟型景区正好相反,都是先有相关产业,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发展旅游,旅游作为延伸产业为基础产业锦上添花。旅游业对基础产业的使命是聚合人流,实现基础产业附加值的价值溢出。全域旅游不是所有地方都搞景区,而是因地制宜地在基础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植入旅游产业要素,形成“产业+旅游”新型模式,让旅游附属于基础产业。

2.产业旅游化基本路径

(1)农旅融合

农旅融合是大势所趋。农村产业旅游化:农村产业革命新路径,是指农村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旅游,正在实践摸索的一条农、旅融合或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农村产业旅游化:农村产业革命新路径”的好处是有农业产业作为基础,比旅游直接投资风险小,收入相对有保障,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在旅游的助推下不仅市场销售不愁,而且能够实现追求较高附加值的可能。

以贵州为例,贵州农村产业旅游化发展思路,有别于视独特的旅游资源(如黄果树、梵净山等)为唯一可以依赖的旅游资源的发展旅游的方法、方式和路径。是颠覆“旅游+”旅游发展的全新思维,是利用看似普通的农业资源,走“产业+旅游”的方法、方式和路径,基本思路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引入旅游产业,使旅游成为农业发展的牵引力,农业成为旅游发展的助推器,最终实现农、旅融合或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农村产业旅游化的思路、方法和路径,能有效规避在旅游产业化发展思路下出现的大开发、大投入和大负担带来的系列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和优势。

“农村产业旅游化: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新路径”的支撑体系是:一是贵州土地破碎、无平原支撑、小气候环境突出,地形条件较为复杂,生态环境优良,不仅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而且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农作物,比如刺梨就是贵州特有物种。贵州独特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决定贵州农业只能走“小、特、精、多”的发展路径。贵州农业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或者说贵州山地农业的旅游开发潜力较大。二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历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扶贫开发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审时度势作出了符合贵州“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部署。孙志刚书记强调:“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作风上来一场革命,在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随后,贵州省委主要领导提出了农村“产业八要素”的号召,即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筹措资金、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和基层党建。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紧扣贵州省情,首先选取了中药材、辣椒、油茶、生态渔业、刺梨、竹、特色水果、石斛、生态畜牧、蔬菜、食用菌和茶十二个优势产业,后来增加了皂角(贵州织金是我国皂角人工種植面积最大的连片区域),总共增加到了十三个优势产业。这些特色产业不仅具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是观光、休闲、康养、研学等很好的旅游资源。三贵州旅游业发展正处于良好势头。2019年,贵州全年全省旅游总人数比上年增长17.2%,旅游总收入增长30.1%。可以预测,疫情过后在人们对生态游、健康游期待心理的作用下,贵州旅游必将更受青睐。国人对旅游的认知正处在高涨阶段,加之贵州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不断完善,各种条件叠加在一起为农村产业旅游化的发展路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贵州农村产业旅游化发展趋向,是在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和闯出来的一条新路径,尽管现在还未形成很大的影响,但在贵州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的基础上,在贵州山地现代农业旅游资源禀赋极高,和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以农村产业革命为契机,以“产业八要素”为指导,一定会是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全新的探索方向。

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发展空心李,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春天李子开花时,结合旅游举办李花节;夏天李子成熟时,结合旅游举办李子节。在举办李花节时沙子全镇及周边地区的李子基本订购完,即使还有存量,在夏季的李子节时也能销售一空。更重要的是,通过“两节”不仅催生了“沙子空心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而且让“沙子空心李”这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牌子发挥了名副其实的作用,真正发展了一个农业产业。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依托石斛产业发展起来的“石斛谷”,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依托苗疆蜂业发展起来的“甜蜜谷”都初步形成了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格局,都是农业产业旅游化发展的现实例子,都是涉农企业在农村大地上谱写出的产业旅游化发展的精彩篇章。

中药材、辣椒、油茶、生态渔业、刺梨、竹、特色水果、石斛、生态畜牧、蔬菜、食用菌、茶和皂角这些特色产业,不仅具有很好的市场竞争优势,而且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只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情而异,精心规划、科学利用、融合发展,那么不仅农村产业旅游化: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新路径的提法能够实至名归,而且会丰富贵州旅游类型的多样性,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2)交旅融合

行是旅游产业六大要素之一,与交通运输业密切相关。过去人们总是认为交通运输业是为旅游服务的,实现游客自身在物理空间上的位移。当交通运输方式本身变成吸引物或者利用交通运输条件开展旅游业时,交通运输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就会反客为主。以贵州桥梁开发极限旅游活动为例,2015年,贵州在西部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贵州高速公路的桥隧比例极高,很多桥梁的高速、造型都堪称世界之最。这些世界之最的桥梁,为产业而建、为产业而生,先于产业,本身又成为旅游吸引物,游客到此无不驻足欣赏。

贵州顺势而为,编制了贵州桥旅融合发展规划,其中位于安顺市关岭县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交界处的坝陵河大桥是世界第六大的跨径钢桁梁悬索桥,桥面至坝陵河水面高约370米,当地自2012年开始在这里举办低空跳伞国际挑战赛以来,每年吸引了多个国家的世界低空跳伞高手前来挑战,大桥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旅游名片。

“贵州正在打造山地公园省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重要内容就是围绕贵州独具的山地自然资源做足文章,而贵州高桥、特大桥的现代科技与神奇秀美的峡谷自然风光正是山地公园的重要元素”[3]。但是当前贵州很多世界级知名的大桥在修建之时由于各种原因,桥头没有修建停车观光区域,使过往车辆及游客无法观此美景。建议在高桥、特大桥的桥头修建旅游观光多功能服务区,打造贵州高桥、特大桥旅游观光休闲科普综合风景区。对于一些因地势因素不好修建观光停车区大桥,王志平建议用匝道公路连接大桥的附近点修建一定规模的旅游、观光、休闲、科普综合区域,让贵州高桥、特大桥的现代科技元素与神奇秀美的峡谷自然风光有机结合。

产业旅游化路径设计因基础产业纷繁复杂,笔者不可能穷尽所有基础产业,继而设计所有产业旅游化路径。在此以农旅融合和交旅融合为例,引出产业旅游化这个主题,以期在学界和实务界引起关注,为“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提供新视角,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参考文献:

[1]马勇,童昀.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價值诉求与实施路径[J].旅游学刊,2020(05).

[2]丰晓旭.全域旅游和区域绿色发展的关联度[J].改革,2018(02).

[3]中国新闻网.贵州http://www.gz.chinanews.com/index.shtml.2020.6.17.

猜你喜欢
旅游规划课程改革
基于民俗视角的“旅游古镇不古”问题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试论旅游规划中的旅游形象策划
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带规划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