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绘画中最早出现的题材就是人物画,“传教化与助人伦”为功用。中国人物画最早顶峰可追溯东晋顾恺之,传承至宋明院体绘画激发了诸多转变了。西方的人物画同样历史悠久,涌现出诸多的大师与艺术流派。本文选取部分画家进行分析,进而归纳与总结各时期的特点,并尝试对比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人物画;题材;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036-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28
一、明朝时期的人物画
南宋以后,人物画已呈现衰败之态,又经历元朝的低落,在明朝的初期情况较为混乱,大多数都是对于前人绘画的承袭。浙派画家对于前朝李公麟的金石线描不断发展,或对于宋代院体绘画的工整风格继续保持,明中后期吴门画派中的仇英与唐寅在人物画的创作层面有了全新探索,对于院体画中的造型精致、赋色艳丽进行保留,同时加入自身顿挫用笔,转锋凌厉的线条托陈出新与前朝。在晚明时期政治、经济与哲学的复杂变革环境下,诸多文人开始关注与现实生活,追求个性宣泄与表达。城镇经济不断发达,居民开始关注提升精神追求,肖像画市场极为繁荣。波臣画派是由曾鲸的字号得来,他绘制的肖像多为江浙一带文人名士,他在绘画是注重人物的生动之态,抓住人物表情即“妙得其神”。线条带有南宋院体画风,其最显著特点在与塑造人物面部技法,手法兼具中外特色,浓墨勾勒人物衣褶与五官线条,传统晕染淡色于肤色,但在人物面部等明显凹陷转折之处,施行晕染着色相结合,有西方色块辅助塑造的表现,被称之为“墨骨”、“傅彩”的表现手法,可以将所画人物的“精气神”更好地表现,更加具备写实性地特色,视为对人物画造型方式的新方向探索。陈洪绶创造出奇趣的人物画形象,古朴圆润的线条加上怪诞夸张的造型与组合,既不失古意,又兼具备自身创新语言。
二、十七到十九世纪的西方人物画
(一)与自身的相伴——自画像
十七世纪荷兰的伦勃朗可谓是首屈一指,成名作红极一时,又因画作的原因,一切尽失。他表现自我的自画像,可以称之为最佳的自传。提起梵高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星空》、《向日葵》,提起梵高的模样,也会有不假思索地回忆起他那张割耳朵后的肖像。他的一生画有近四十副自画像,它们没有一副全身像,全是胸像,也侧面印证了他的孤独。每一张自画像中,他的眼神都坚毅而高傲,自信且笃定,他在与同时期的高更进行的交换作品也是他的一幅自画像,这毫不避讳的表现自己了对于艺术的自信。如同伦勃朗一样,梵高的众多自画像更可以作为研究他艺术与心路历程的优秀“典籍”。
(二)不可言说的人体绘画
谓不可言说,即裸体绘画,笔者对其的简单概括,其表意多为绘制女性沐浴梳妆等的内容题材。在西方绘画史中,此类题材屡见不鲜,但是都是巧借名目以维纳斯为主体内容进行画家的主观创作,这样创作理念继承由来已久。委拉斯贵支、提香所创作的《镜前的维纳斯》、《梳妆的维纳斯》等便是如此。鲁本斯模仿提香进行了创作,伦勃朗以他妻子形象进行了《浴女》的创作。这种创作理念在不段传承着,马奈在其部分作品加入的女性裸体形象也就可以理解了。随着对画面内容的不断变革和艺术家对个体价值的不断认同和肯定,描绘此类题材的画家也逐渐增多。
(三)日常生活的勾勒填涂
可以说,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史里,以人为本的思想绵延不断。早在十六世纪,委罗内塞创作了大量的诸如婚宴、家宴、赶集等题材的作品,老彼得·勃鲁盖尔也创作了诸多的下层人民生活题材作品。十九世纪涌现出海量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画家,当家之人首推米勒,热爱土地与人民的他一生全部精力都投身于现实主义的题材。时代思潮的演变,印象派及后印象派包括至今,现实主义题材继承至今,对于平淡却真实生活的追求,是每位画家永恒的话题。
三、结语
第一,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艺术的发展与同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密不可分,尤其是人物绘画最为明显。第二,统治者或资本的支持。人物画接近为一种纯消费品,只有市场需求的激增,也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推进画家钻研其改变。第三,地缘性对画家起着绝对作用,在何处绘画与那些人有交流,当时当地的人物生活生产环境,社会风貌与经济发展可以穿越时代展现于眼前,相较于其他画种文献价值极高。第四,都在承袭与创新中螺旋上升。每位推进时代的人物画家对于前人都不会完整照搬,都进行了主观性的改造,不仅代表了当时的中下层的艺术愿景,更兼顾着表现画家本身的创作感受与表现技法。人物画在中国与西方画家的探索中创新出陈,正如德拉克罗瓦所言,“艺术中真正的美,是永恒的”,将伴随时代,永恒不息。
参考文献:
[1]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2]单国强.明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公铎,鲁东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综合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