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波
[摘 要]语文是最具人情味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文教育,其核心就是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文教育工作既可以体现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还可以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坚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开展教學工作。无论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获得、素养的提升等过程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崇高的人文情怀,能够发挥出熏陶情感、塑造人格的作用,对人的精神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语文的人文性与应用性是相统一的,而人文性是其核心与精髓,如果无法领悟语文的人文内涵,也就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重点围绕人文教育来展开,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逐步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一、挖掘教材,充分利用人文素材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依托,注意发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对其加以分析和感知,起到“就地取材”的效果,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为教学提供便捷,提高人文教学的效率。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富含了深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怀念和赞颂,教师应当用丰富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教师饱含深情地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博大无私的母爱。在这过程中,教师先是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接着启发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语文教学发挥出理想的人文效果。
二、紧扣课文,激发学生人文精神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感受人文精神还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紧扣语文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字词和句式的用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到自然与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包含了政治、历史、文学和自然等多项领域,堪称是了解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围绕课文来进行人文思想灌输,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树立起宝贵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吸收人文养分,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发掘,也能让学生增长更多的见识。
三、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包含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解和吸收,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熏陶下,逐步增强自身的人文底蕴,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热切的爱国情怀。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带领学生经历一次良好的文学审美体验,从中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激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强化心中的民族凝聚力。如就《故宫》这篇课文来说,本文介绍了我国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宫——紫禁城,让人们见识到其气势恢宏的规模,精美绝伦的建筑,堪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之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水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在多媒体上播放故宫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接、生动地了解故宫的真实面貌,学生仿佛真的漫步在紫禁城之中,深切地感受到故宫建筑群的壮丽与华美。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故宫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宝藏,值得我们去引以为豪并加以保护,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充分接受了课文中传统文化的洗礼,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人文情怀。
四、人文指导,促使学生提升自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在新课改背景之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得到有效激发。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其中的人文因素运用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用人文来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懂得在学习中自我规划、自我调整,通过自主学习来增强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课本上的人文因素,从而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如在进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中的不同内容,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由简到难的思考过程,逐步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师先问“骆驼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感到自豪?”接下来继续问:“被小红马嘲笑了以后,小骆驼会有怎样的感受?”“同学们,你能体会到小骆驼的心情吗?你也受过小骆驼同样的委屈吗?”提问完毕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沙漠的环境状况,让学生了解到沙漠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并介绍骆驼的眼毛、脚掌和驼峰等部位在沙漠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客观地认识自我,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
五、强化自我,加强人文认知指导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运算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在不断加强,他们认识自我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在人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人文指导来加深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自发地寻找和认识课文中的人文内涵,这样能够显著提升人文教育的效率,也能够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提问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步感知到课文中存在的人文因素,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如在学习《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问学生:“小红马为什么要嘲笑小骆驼呢?”“小骆驼听了小红马的嘲笑后,心里会难过吗?”“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有过和小骆驼一样的经历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在学生了解了沙漠和骆驼的基本状况后,教师再问:“小骆驼身上有哪些值得自豪的地方呢?”这一问题具有极高的总结性和启发性,学生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最终认识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人生道理,学会了以客观、理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长短处,避免形成傲慢、自卑等不良心理,增强了自信心。不难看出,人文教育对学生性格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通过精心的设置与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寻找和思考,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感悟道理,起到了良好的人文效果。
六、回归生活,切实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和认识世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而在将来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与发展。所以,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更应该重点关注生活内容,大力构建生活场景,引入更多和课文相关的生活因素,让学生的人文学习得到更广阔的空间,起到拓宽学习视野、增长见识的效果。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深入的人文学习,产生更加深刻、全面的学习体验,这样也能够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如在学习了《触摸春天》这篇课文后,教师就和学生一起走到公园里,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的对话,感受春天的浓郁气息。在绿树、鲜花的陪伴下,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旺盛生命力,不由得萌发出珍惜光阴、刻苦学习的念头来。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深入到生活中,让学生产生更强的亲身体验,人文教育也就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知自然与社会,这对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好处。
总之,人文性是小学语文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情怀,用细腻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来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有效提升人文教育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本内容,开发教材的人文价值,通过恰当的展现方法,步步引导与启迪,让学生走入课本中的场景,充分吸收其中蕴含的人文精华,将语文学习变为一场提升人文素养的愉快旅程。
参考文献:
[1]万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浅谈[J].好家长,2015,(05).
[2]王春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意义[J].语文天地,2015,(12).
[3]李洪梅.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5,(02).
[4]刘小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思考[J].时代教育,2015,(11).
[3]徐金凤.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2009,(11).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