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最新概括,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制度优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10-0003-0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六部分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分配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至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最新概括,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影响。因此,坚持和巩固好、完善和发展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从理论层面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习近平总书记列出的领导干部必读的经典篇目之一,马克思在文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出发点是社会生产,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关于四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批判、辩证地指出四者是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生产是出发点并支配着其他要素,其他要素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党的十五大第明确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表述是聚焦于生产环节的,没有涉及分配、交换、消费三个环节。发展是最好的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十九届四中全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内涵从生产领域拓展到分配、交换、消费领域,使得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更加全面、更加科学。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关系思想,而且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表明我们党在经济理论上的自觉和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从发展历程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改革开放、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该国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的共同影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确立的,实踐证明,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是十分有效的。据初步核算,2019年我国GDP近100万亿元,是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GDP的总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值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拥有世界上最完整最齐全的工业门类,这些都是我国生产力强大、经济快速发展的显著标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还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59.2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1956年实际增长28.5倍,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仅剩551万人,贫困发生率0.6%,比1978年末减少约7.5亿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对改革开放、实践创新的总结和肯定,符合历史逻辑,是历史的必然。
(三)从现实需求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首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主体活力。同时,多元主体充分竞争的制度结构也是保持经济效率的关键。其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了“蛋糕”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还把“蛋糕”分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再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推动经济实现平衡、包容、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显著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肯定,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所有制优势: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里,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转型。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开始,到吸引外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直至混合所有制改革、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探索,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实践证明,这一所有制结构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挥了显著的制度优势。
首先,充分调动了一切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资源和力量,为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是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也是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其次,充分发挥了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各自专长领域的比较优势,为超越GDP局限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平衡性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国有经济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基础雄厚,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诚信资源丰富,公众普通认同度高,在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领域作用凸显。同时,在新时期背景下新旧动能转换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需要公有制经济发挥引导和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经营分散灵活,应用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在竞争性领域作用更为明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各自比较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制度保障。
再次,促进了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竞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活力和效率保障。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单一,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利益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促进了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竞争,尤其是有利于国有制经济发现自己的弊端,促进国有制经济的改革及战略性调整,这种多元主体竞争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活力和效率的关键。
(二)分配制度优势: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在分配制度的表现。分配制度是否兼顾效率与公平,直接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
首先,完善了初次分配制度,不仅关注效率也要注重公平。按劳分配为主体,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条件下,必须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体现对劳动的重视和对劳动者的保护,必须建立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强调的是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可以凭借要素所有权参与分配,由市场评价各生产要素的贡献、按贡献决定其报酬。这种分配制度,极大地激励了不同要素所有者的要素投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激活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其次,健全了再分配调节机制,更加注重公平。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主要由政府发挥调节机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二次分配的过程。通过再分配过程合理调节不同地区、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关系,确保公平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同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在自愿前提下通过慈善事业、志愿行动、捐赠等方式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建立先富帮后富的机制,进一步消除可能存在的社会分化和分歧问题,為经济高质量发展搭建一个和谐、协调的社会平台。
(三)体制优势:“有为政府+有效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资源配置方式,同时也具有了制度的属性,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目的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比传统单一计划经济模式配置资源更有效,也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具制度优越性。
一方面,虽然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起步晚,但依靠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建设市场,市场经济水平会更高,包括完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和公平竞争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的目标、以“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追求,坚持了党的领导,加强了政府公共职责,不仅有效矫正了“市场失灵”,而且对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现象切实采取了系统措施逐步消除,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跨地区建设项目可以在制度上举全国之力得以完成,这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法媲美的。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高效协同,市场和政府优势有机结合,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上述三方面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有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将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制度保证。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着力发挥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
(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只有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实践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证发展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有效遏制收入分配、地区发展等不平衡问题;只有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有效保证全社会各项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市场失灵,而且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了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的发展规律,顺应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要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同具体问题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供给端,不是不要需求侧、消费端,而且强调供给同需要的有效匹配。以问题导向出发,强调当前经济发展应当从供给侧即生产端入手,通过市场化和法治化的手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和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当前我国经济畅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關键,不仅能够减少过量低端供给所造成的浪费,而且能够满足消费需求、挖掘潜在需要,培育并激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大繁荣大发展。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包括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两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因此,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核心是进一步厘清政府同市场的关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把牢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 鹤.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N].人民日报,2019-11-22.
[2] 王东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伟大创造[N].经济日报,2019-11-14.
[3] 杨英杰.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刻内涵[N].学习时报,2019-11-20.
[4] 王廷惠.以制度优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N].广州日报,2019-12-02.
[5] 马 涛.着力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显著优势[N].学习时报,2020-01-13.
[6] 蒋小凤.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9(8).
[责任编辑:金永红]